导读 有个成语叫做人杰地灵,其实主要是说“人杰”的,而且也多是因为那个地方首先出了个“人杰”,然后才显得那个地方特别地“地灵”了。这种情形、这方面的例子,纵向的古往今来、横向的全国各地都多如牛毛也不胜枚举。比如孔子之与尼山、诸葛亮之与卧龙;再比如曹操的墓葬地、武则天的诞生地等就显得特别地多,也显得特别地不清楚…… 今日无意间翻到了“绛帐传薪”的典故。因为是陕西人,所以之前就很熟悉“绛帐”这个地名;还因为扶风县有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所以这“扶风县”、“绛帐镇”的地名就更加地吸引我了! 说起扶风、说起绛帐,就不能不提及一位古人———马融。顺便附带地说一句:有意思的是,我那位扶风的大学同学也姓马,只是不知他家祖上与这位马融是否有牵连?不过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他自己去考证吧,我这里就不再瞎操心了…… 我还是说说这个马融吧!史载:马融乃东汉扶风人,“为人美辞貌,有俊才。”马融之所以声名千古,并为后世学者所尊重,乃是因为他一生重视教学及注重对人才培养。完全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马融可谓是继孔子之后,开创了最大的私学办学规模,并在教学方法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故而,说马融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也一点都不为过;比比,孔门虽有“十贤”,但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卢植等,可皆出自马融之门下。 马融怎样的教学方法在当时算得上是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呢?据史书记载: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此可见,马融的教学方法确实很有特色,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以上说的是:马融讲经论道的时候,常在高台上挂一个绛色大帐,并在帐后设列女乐,轻歌曼舞;但学生们却不被歌舞所动,只专心致志地听讲着!此可见马融讲课的吸引力有多强,听讲者的求学之心又有多迫切?马融此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从此也开启了“花样式”与“多功能式”教育之历史先河;同时还有,“绛帐传薪”的教育佳话也自此广为流传,直至今日。 其实,每一个地名就是一部历史,不仅仅只是一个绛帐!虽然马融设帐讲经的“讲经台”如今已不知了去向,但扶风当地却留下了“绛帐”这个名字以用来追思先贤。近些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与地名息息相关的历史掌故、人文传奇也慢慢随之湮没。但一说起绛帐,人们还是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扶风县、想到绛帐镇。足可见,“绛帐”绝不仅仅是个地名,也不仅是个地理信息标志,它更重要的是一段历史与人文的记忆…… 翻翻资料便会知道,关于“绛帐”深厚的文化内涵,您从古人先贤的文学作品中完全就可以窥得一二。比如唐代卢纶的《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中写道:“礼卑瞻绛帐,思浃厕华缨。”再有,皮日休的《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中也写道:“三年漫被鲈鱼累,不得横经侍绛纱。”还有清代的袁枚《别座主留松裔少宰》中提到:“绛帐分手最堪悲,况复吾师头白时。”更有黄遵宪的《己亥续怀人诗》之十一中也提到:“绛纱坐帐谈名理,胜似麻姑背痒搔。”……这样的例子在古诗文中不胜枚举,此足以见得马融“绛帐授徒”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更何况到如今,人们还常用“绛帐授徒”、“绛纱坐帐”等比喻老师教育学生;用“绛帐待坐”比喻学生受教于老师;用“绛帐”、“绛纱”、“马帐”等比喻受教学习的地方。很显然,“绛帐”一词现已成为后世学生对讲席或师门的敬称了;而“绛帐传薪”也已成为尊师重道的代名词了…… ▲北京大学年新生报到现场LED屏幕 ▲金风又送英才至绛帐重因国秀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生留影 ▲北京大学党委郝书记副书记叶静漪与在场师生合影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