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出土的几件耀州窑瓷器 文/汪玉堂 耀州窑窑址位于今天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由包括陈炉、上店、立地坡、玉华宫等地在内的数个窑址组成,是以黄堡镇窑址为代表的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的窑场。耀州窑不仅开创了北方青瓷烧造之端,而且因为精湛技艺和华丽装饰推动了北方地区其他民窑的发展,形成了包括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在内的耀州窑青瓷窑系。 据文献记载,耀州窑烧造瓷器最早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烧制黑釉、青釉和白釉瓷器,后来因受五代时期南方浙江余姚越窑装饰风格的影响,开始创烧刻花青瓷,同时还兼有印花青瓷,窑址保存了早期的陶窑遗迹和大量的瓷器残片。据中国硅酸盐协会编著的《中国陶瓷史》研究表明,我国早期黑色瓷、青色瓷器、白色瓷器从起发展过程来看,是瓷器发展中一个工艺渐变的过程,三者之间通过工匠不断调整胎釉中铁着色成分含量达到色彩变化的目的,有人形象的把这个比喻为一树同枝,耀州窑在唐代烧制的黑瓷,与当时南方江南地区烧制青瓷和北方烧制白瓷形成了明显的差别,烧造瓷器以年黄堡镇窑址出土的黑釉瓷塔式罐为代表,器形饱满端正,通高达51.5厘米,是当时黑瓷中体量较大的代表作品。宋代以后随着工匠对青瓷胎釉成分中含铁量的熟练掌握,开始专门烧制青瓷,技术日臻成熟。作为民窑,它不仅为街头瓦肆里的平民百姓提供日常生活用瓷,同时由于其上乘质量和独特的装饰特色,一度时期也曾经成为地方官员供奉朝廷的贡瓷。北宋中期以后,宋金政权对峙征战频仍,很多耀州窑的工匠和产品被搜罗劫掠至今天的河北、北京一带,数量巨大,在当地有频繁出土的耀州窑瓷器和残片为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当地瓷业的进步和发展。 据现在的考古资料和实物看,宋代是耀州窑其青瓷发展的巅峰时期,早期种类以碗为主,中期的出土实物和传世品较多,种类有碗、盘、瓶、罐、壶、盆、炉、香薰、盏托、钵、注子等,品种丰富多样,而每种器物中的器形又往往有多种式样,晚期器物种类有有瓶、罐、钵、洗、盆等,中期以后的刻花图案以缠枝牡丹、菊花、莲花为主,同时出现把莲、凤凰牡丹、飞鹤、飞蛾及婴儿游戏的内容题材。从装饰技法的变化来看,在宋代初期受越窑的装饰手法影响主要使用刻花技艺,中期以后开始刻花技艺日渐成熟,同时已经出现印花装饰图案,晚期青瓷印花成为当时最常见的装饰手法。金代开始出现碗、盘、碟等器物内心刻花且刮釉一圈的方法,这和当时的砂圈叠烧工艺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耀州窑一直是作为民间窑厂出现,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针对普通大众的民间消费,民间消费的大群体意味着大批量生产和日常用品居多是产品种类的特点,所以制作出绝世精品尤其难能可贵,现在已知的耀州窑青瓷代表作有年在陕西彬县出土的青瓷倒装壶、上海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青釉刻花瓶等,其中尤以倒装壶造型设计精巧,匠心独运,显示出耀州窑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宋代以后耀州窑继续生产,但是作品大不如前,主要生产一些小件产品,同时为适应民间佛道教发展的需求,大量生产一些诸如五足香炉、寺庙供养品瓷碟等用品。金代时耀州窑青瓷釉色以姜黄色为主,同时烧造黑釉、酱色有和白釉黑花产品,以日常用品为主要种类。和宋代相比,金代的釉色没有青瓷那般肥润,体现出稀薄不一的特征。金代耀州窑的瓷器烧造,虽然与宋代相比其烧造水平略有下降,但是从出土品看还保持了相当的生产能力,装饰也从宋代器外满身转变为仅内壁刻印花卉或者六瓣分格式样的图案,内壁涩圈内也有纹饰,金代以后的器物或者标本瓷片在耀州窑窑址未曾发现,所以有学者判断此时耀州窑已或停止烧造青瓷器,或窑厂已经荒废。金代耀州窑的瓷器在图案装饰上继续沿用前代刻花和模印等特征,采用的是匣钵仰烧,釉面从器物口沿流淌向下,所以往往器物的釉料在口沿部位显薄而近足部显厚,圈足底不带釉,破损处可见浅灰色胎,到了金代,除了器物造型出现变化外,另外一个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釉色的变化,釉色由宋代那种肥润的青中闪黄变成了轻薄的姜黄色,釉面由于底下花纹的原因薄厚不一。 结合上述特征,笔者对扶风县博物馆收藏的几件耀州窑不同时期的青瓷作品,做一简单介绍,与大家共同研摩体味。 1、凤凰牡丹纹青瓷枕 枕前高8.6厘米,后高10.8厘米,长20.3厘米,宽15.5厘米,年从扶风县段家乡西河村征集入藏。上部台面呈前低后高的五棱坡形,平底,表面有模印繁密的缠枝牡丹图案,牡丹丛中有一只昂首站立的凤凰,在上、下、侧面的连接部位可见有较小的圆形装饰性小泥钉。(见图1、图2)由此可知此件瓷枕最初制作时采取了每个侧面分段制作,趁胎质半干时再进行粘合,然后在表面进行纹饰模印,最后上釉入窑烧制。模印印花则是为了加快制作速度,及时为民众提供大量的产品产生的,它是利用已经做好的印纹模具,在碗、碟等器物内壁印制花纹,上釉烧制。模印相对于刻花,其优点是图案形成速度快,可以迅速完成,它是针对根据人们对不断增长的青瓷器的需要产生的,但是装饰纹样缺少变化和创新,同时缺少刻花技法具有的鲜明的立体感。瓷枕在宋代作为实用器,是很多瓷窑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各地窑厂都有生产,但以磁州窑烧制水平为最高,现在存世的经典瓷枕有磁州窑生产的白瓷孩儿枕、定窑孩儿枕、青白瓷孩儿枕等,其式样最多造型独特,有云头、花瓣、鸡心等形状。著名的汝州窑也曾经出土过仿磁州窑荷叶孩儿枕的样式。扶风县博物馆这件青瓷枕制作精巧装饰繁缛又极富生活气息,是宋代耀州窑青瓷枕的代表作,可以不夸张地说是瓷枕类里不可多得的极品,虽然其在下底部表面有小裂纹和磨损等瑕疵,但是依然不失为一件耀州窑青瓷经典之作。 图1 那么这件后来被陕西省文物鉴定专家小组定为一级文物的青瓷枕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年夏季的一天,在扶风县博物馆(当时和图书馆、文化馆在一起办公,没有独立出来)门口专门为来往游客照相的吴宗汉同志,在骑自行车回家休假的过程中,路过一个叫西河村的小村子,口渴难耐于是停下来走进一户人家讨水喝,在边喝水边聊天的过程中,那户人家听说他在博物馆工作,于是就拿出这件青瓷枕给他看,虽然老吴看不懂这是什么时候的器物,但是从颜色图案和样式,他凭直觉感觉这是个有了年份的老东西,于是和对方商讨一番,以很便宜的价格收了回来,并且及时上交给博物馆保管部门,后来业务人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比照,才慢慢地发现这是一件耀州窑瓷器青瓷枕,年陕西省文物鉴定专家小组认为此件瓷枕造型独特,制作精良,装饰华丽繁缛,能够体现宋代耀州窑青瓷器的工艺技术和时代特征,是耀州窑青瓷中的精品,所以一致评审确定该瓷枕为国家一级文物。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初收藏入馆的吴宗汉同志并不是馆内编制的工作人员,他却毫无私心杂念满怀热情地为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散落民间的文物遗产,只凭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也足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实例,与其说当时县博物馆很多精品(包括青铜器玉器等)的入藏和征集是机缘巧合遇到的的,不如说在那个正直无私的年代,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艺术品的面世是必然的。 图2 二兴龙寺遗址出土窖藏耀州窑青瓷器 这批瓷器包括青瓷碗、碟共计12件,年10月出土于扶风县城关镇南台村陕西胜利机械厂一区(家属区),当年在盖工厂家属楼挖基础时发现,而早于三十年前在此地还曾经出土了多达40余件的各种菩萨、佛鎏金造像,这是当时佛教信徒自发出资为亡亲祈福而制作奉献给寺院的供养品。按清嘉庆二十三年《扶风县志》载,该地为始创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唐代扶风县兴龙寺寺院旧址所在地,法门寺自从被确定为专门迎奉佛骨舍利的皇家寺院后,对县城周围的佛教寺院的创建起了极大辐射和推动作用,在该窖藏出土带有“贞观十六年”明确纪年刻铭的菩萨造像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同一地出土的这些瓷器釉色、造型却是具有明显的金代耀窑的器物特点,也说明该寺院在自从建立以后,香火旺盛一直延续到了金代。 2、青瓷碗 年10月出土于扶风县城关镇南台村陕西胜利机械厂一区,高7.3厘米,口径18厘米,敞口,圆唇,腹向下斜折,圈足略小露胎,内外壁施青釉,内壁模印团花图案,口沿有流釉现象,表面凹凸不平。(见图3) 图3 3、青瓷碗 出土地点同上,口径19.5厘米,敞口,圆唇,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露胎,胎质轻薄,表面施姜黄色釉,内壁模印牡丹花叶图案,碗心刮釉形成涩圈。 4、六瓣青瓷碗 口径17厘米,出土地点同上,口径19.5厘米,碗为六棱花瓣形敞口,圆唇,腹向下缓收,圈足略小露胎,表面施姜黄色釉,内壁模印花叶图案,碗心刮釉形成砂圈。(见图4) 图4 5、六瓣青瓷碗 口径17.5厘米,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卷唇,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露胎,内外壁施姜黄色釉,内壁以突起的六条棱线平分内壁,每个部分模印牡丹花叶图案,碗心刮釉形成不规则的砂圈,口沿残损处可见浅灰色胎。(见图5) 图5 6、六瓣青瓷碗 口径16.8厘米,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卷唇,浅腹圈足。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无釉,内外壁施青黄色釉,内壁以突起的六条棱线平分内壁,每个部分饰模印牡丹花叶图案,碗心刮釉形成砂圈,口沿残损处可见浅灰色胎。 7、六瓣青瓷碗 口径16.5厘米,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卷唇,浅腹圈足,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外底不带釉,表面施姜黄色釉,内壁以突起的六条棱线平分内壁,每个部分饰模印花卉图案,碗心刮釉形成涩圈。(见图6、图6--1) 图6 图6--1 8、六瓣青瓷碗 口径16.8厘米,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卷唇,浅腹圈足,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外底不带釉,表面施姜黄色釉,内壁以突起的六条棱线平分内壁,每个部分饰模印牡丹花卉图案,碗心刮釉形成砂圈,口沿残损处可见浅灰色胎。(见图7) 图7 9、六瓣青瓷碗 口径17厘米,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卷唇,浅腹圈足,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外底不带釉,表面施姜黄色釉,内壁以扇形六等分内壁,每部分饰模印牡丹花卉图案,碗心刮釉一周形成砂圈,口沿残损处可见香灰色胎。 10、青瓷浅腹碗 口径17.5厘米,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卷唇,浅腹圈足,圈足不带釉,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外底不带釉,内外壁施姜黄色釉,外壁釉色不均匀,有流釉现象,内壁饰有模印牡丹花卉图案。(见图8、图8--1) 图8 图8--1 11、六瓣青瓷盘 高17.8厘米,出土地点同上,敞口圆唇,浅腹圈足,腹向下缓收,圈足较小,外底不带釉,表面施姜黄色釉,内外壁釉色不均匀,口沿有流釉现象,内壁为六条凸起的棱等分,表面模印花卉以及钱纹图案。(见图9、图9--1) 图9 图9--1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中国白癜风协会成员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