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爷 ▲文/赵晓龙 赵晓龙,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史学硕士,中学教师,喜欢传统文化。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企业秦腔文化促进会会员,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发表文史论文、散文多篇,年出版《穿越历史的村镇》一书,参与编辑《元杂剧本事考》。水泉爷大名叫魏全治,小名叫水泉,村里人都喜欢叫他水泉爷。他以前是村里修车、钉鞋的巧手。 前几年国庆回家,又见到了水泉爷。他已经70岁多了,耳朵也很不灵光了,跟他打招呼得趴到他耳根上大声说,他才能听得见。本来腿脚就不好,现在走路身子左摇右晃的。 以前我还上小学中学时天天回家,天气好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村里的老人们坐在路边聊天。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聊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就是回顾自己的一生了。 据说水泉爷年轻时是个很爱动脑筋的人。在人民公社解散之前,那时夏收全队社员一起动手,收割的小麦被捆成捆,摞在村里的场院里,像一座座小山丘。那时候农业机械很少,拖拉机对农民来说绝对是个稀罕的物件,好多人见都没见过,队里也没有。小麦脱粒只能靠牛拉着碌碡来回碾,速度比较慢,而且牛会把粪便拉在里边。所以碾场时必须有一个人牵着牛,一个人在后边拿着笊篱看牛翘起尾巴拉粪时把它接住。小便就没有这么容易掌控了,牛尿在里边是经常的事。 听老人们说水泉爷开动脑筋,不知从哪弄来一个马达,找了个原来拉的大车,马达放在车箱,人也坐在上边,掌握方向,车箱后边套上碌碡,用马达带动碌碡碾场,省去了套牛碾场的许多麻烦,速度也大大提高了。每当其他老人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坐在一旁的水泉爷总是美美的咂一口旱烟,脸上挂着笑容,嘴都高兴的裂开了,仿佛那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辉煌。 分产到户以后,水泉爷又做起了他的木匠活,做风箱,钉马扎,拿到集市上去卖。由于他的腿脚有些先天残疾,行动不是很利索,干活也给不上力,后来手工给人绱鞋、钉鞋,积攒了一些钱,然后买了个自行车,走街串巷或者到镇上绱鞋、钉鞋。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后来他给儿子添资盖了新房。 渭北环线的公路从我们村子东西向穿村而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开经济发展,这条原先冷清的乡间公路也繁忙起来,客车货车来往穿梭,慢慢地这里就成了全村的经济中心。水泉爷年龄也渐渐大了,就在这里盖了一间房子,置办了三条腿的缝鞋机子,给村民和过路的人修自行车,钉鞋。他的手工活做得很扎实,所以好多没时间做鞋的人都喜欢找他绱鞋。有时候一天忙得不可开交,他闲了的时候就和老人们喝喝茶,聊聊天。我家就在他的铺子对面,有时候去他那玩,他还会给我给一两颗花生或者糖果。 关中上年龄的人都喜欢看秦腔,他也不例外。每逢镇上或者邻村搭台唱大戏的时候,他就用自行车带着他的工具,在台下找个位置,一边做着他手里的活,一边抬起头看着台上的演出,生产娱乐两不误。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水泉爷也显出了老态。头顶的头发早已掉光,周围零零碎碎的短发白如霜,仅剩的几枚牙齿也锈迹斑斑,就像用久了的茶杯内壁上的茶垢。走路也摇摇晃晃的,没有了以前的刚健,岁月不饶人啊!自从我在城里上大学,然后在西安工作后一年就回几次家,也很少见到他。今年国庆回家,见到了水泉爷,他的铺子也随着他的老去也关闭了。 往期回顾 热搜:赵晓龙:我的家乡在大同 推荐:我为扶风猕猴桃代言 上期:美丽的扶风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