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宝鸡扶风旅游” 在扶风县城东北三十里,法门寺正东十五里的地方,有一个召公镇,当地人叫(绍shao)公,外地人一般叫(招zhao)公。这个地名并非此地最早最古的地名,最古老的地名叫“召”、“召地”,“召”字的读音为“招”,而非现在的读音“绍”,为何同一个字,在同一个地方,有着不同的读音呢?正因为这样,我作为研究当地地名的民间学者,就有责任有义务揭开这个古老地名中隐藏于三千年历史深处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召地”作为地名,在时间上比目前看到的史书上记载的时间更早。应是先周(商末)周文王时代的地名,它被古书中所载的河南的“召陵”更早。“召陵”是春秋(东周)时代的古邑名,而“召地”是先周时代的古地名,“召地”比“召陵”早至少年以上,所以它是古地名中带“召”字的最古最早的一个地名。 《中华姓氏大全集》一书中对“邵”姓的起源解释为:“西周初期有个与周同族的大臣叫召康公,原属姬姓,因其被分在召,故世称召公,召伯。后来他又被封于燕地,建立燕国。燕国在战国末期被秦所灭,其子孙为避难而以原封地“召”为姓,始称召氏。后有在召旁加邑(阝)表示封邑之地,组成邵字,以为姓。召公姓姬名奭,姬奭才是召公的姓名!召地是中国邵姓的发源地,是邵姓产生之地! 在中国古代,曾有过一个“召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召(shao),周朝国名,在今凤翔县一带。”那么,在其他史书中有没有对召国的记载呢?有!在《图解山海经》“西山经”中即有一副西周早中期的地图,在岐山山脉以南,渭水河以北,标有“召”字,凤翔地段称“散”,宝鸡市称“西虢”。“召”即“召国”,“散”即“散国”,“西虢”即“虢国”,这些都是西周早中期的国名,这也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召国”来源的依据! 对于拥有五千年漫长历史的中国来说,地名自然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学问、学科,地名的产生从大处着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取自自然风貌、山川地理的地名,以山、水、川、塬为依据来取名;另一类是取自历史事件、人文现象的地名,以当时当地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的人文景观为依据来取名。先人们把召公镇取名为“召地”,肯定与自然风貌无关,因为“召”字表达不出任何当地的自然风貌特征,那么“召地”肯定是取自历史事件、人文现象的一个地名了。回想一下,当地曾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三千年前的先周时期,周太王率周人定居于岐山之阳,建立周国,筑建周人的第一个京都——莽京,此地距离京都只有二十里,属于京畿地区,周人要想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必然要招兵买马、壮大军队、训练士兵,自然要有练兵场、指挥部、武器库、宿营地。这个地名可能与这里是一个军事基地有关,这只是我的一个合理想象罢了。现在就让我们从研究文字开始,看一看“召”字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在《尔雅》“释诂第二”中,“征,召也”,“召,呼也”。可见,召字的本义为呼叫、呼喊、呼唤。用言语来叫人,与声音有关,这就为理解“召地”之来历找到了一把钥匙。“召地”意为有呼叫声的地方!那么,此地为什么有呼叫声呢?因为此地是先周时期的练兵场地!练兵场自然会有召集士兵列队的呼叫声、士兵操练时候的呼喊声,这种呼叫声不是短期存在的,而是长期、常年存在的。呼叫声、呼喊声成为此地最为显著的人文景观,为了记住这个人文景观、军事基地这个历史事件,当地人就把此地取名为“召地”。 上述为“召地”之来源,下面看读音之演变。为何当地人要把招的读音转变为绍的读音呢?为什么在当地带有“召”字的村名中,有的一直读招,有的一直读绍、两种读音并存呢?这是因为在周原一带的农村,有一个与召字读音接近,结构相近的字、词的使用,这个字、词就是——劭(shào绍)。《尔雅》“释诂第一”中对劭字做了以下解释:“劭,勉也”。可见,劭为勤勉之意,又引申为勤快、勤奋、勤政。对于勤人的肯定和赞扬就是用这个劭字。在今天扶风、岐山、凤翔一带农村的老年人口中,劭字仍然使用。在赞扬一个人勤快时就说——你劭的很!而年轻人则说:你勤的很!劭、勤是同意语,老年人用劭,年轻人用勤。劭的使用率低于勤的使用率,处于逐渐消退的阶段。由于召公是一个十分勤政、爱民的官员,他常在甘棠树下办公理政、审理案件、平息争端,又“巡行乡邑”、体察民情,开创了中国巡视制度的先例。召公又 揭秘召公、吕宅、杈召、召光、召首、召宅、召陈、召扎、弓召之谜。 召公、吕宅两个地名,在取名时间上是同时的,在历史事件上也缘于同一历史事件。只是两地分别住着两个不同的大人物,住在吕宅的是周文王从宝鸡钓鱼台请出来的国师——吕望。周文王尊称为太公望,民间称为姜太公,姓名为姜子牙,又名姜尚。而住在召地的是周文王的儿子姬奭,这两个地名都取自著名历史人物的姓名、称号。 《扶风地名志》(年版)对吕宅是这样解释的——《县志》云:“周文王军师吕望曾住此”,又“吕宅,太公望故居“。因太公望居住时曾建有住宅,故名“吕宅”。吕宅位于县城东北三十里,召公镇西南二里处。在西府,凡是爱好历史的人都知道周文王渭河访贤的历史故事。《史记》中有记载,但是周文王把姜子牙从宝鸡钓鱼台接到周国之后住到哪里?是住在京都呢,还是住在乡下?《史记》中无记载,似乎成为千古之谜。但是,吕宅这个历史名地,就帮我们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他就住在京都东南方向二十里的吕宅村,而召公住召地,相距仅为二里地。 《扶风县地名志》对召公镇是这样解释的——《县志》云:“在县城东北三十里,有召公故迹,今为召公镇,亦名召村,俗名菊村,召康公祠在焉”。据考:约在公元前年,西周王朝克殷前,封姬奭为右相,驻此设馆讲学,栽植菊花,秋天菊花飘香流金,游览者络绎不绝,形成集镇。以称号名召公、召村,以花名菊村。后又从周公庙移植甘棠,建“甘棠公馆”,甘棠树仍健壮生长。可见,在周文王所处的先周时期,召公镇已成为召公的理政办公之地。或许当时,或许在召公去世后,当地人就把最初的召地称为召公而流传至今。从明朝官员所写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明朝时这里已叫“召村”了,官员范吉在《拜召康公祠》中写到“:叶落召村暮秋风野寺深甘棠千载树蔽芾到如今”。 关于姜子牙为何一人二姓、二名,多个称号的问题,需要特别作出说明,不然人们便不会相信吕宅村是姜子牙的故居。因为姜子牙姓姜,而吕望姓吕。姜子牙生于商朝末期,本姓为姜,是炎帝的后代,因其祖先帮大禹治水有功,被禹帝封地于汲郡(河南卫辉市),建立吕国。周时以国名为姓,便改姜姓为吕姓。因而姜子牙拥有姜、吕二姓。《史记》中写姓名为吕尚,周文王尊称为太公望,若用吕姓连接,便是吕望。《汉书》的作者班固写书时又写成吕望,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文王死后,又辅佐武王伐纣建国,西周建立之后,以功被武王封于齐,建立齐国,因而又被称为齐太公。看过上述文字后,必然明白:姜太公、齐太公、吕尚、吕望其实就是姜子牙一人,就不会对姜子牙的姓名和称号产生误解。 宝鸡教育学院教授、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成宗田,他就是扶风县召公镇吕宅村成王组人,他上初中时的学校就是现在的召公初中,校院内的井边长着一颗甘棠树,他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历史系,既熟悉中国历史,又熟悉他故乡的地域历史。成宗田在他的《召公古镇和它的门业》一文中写到:“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姬昌治理周原时,把京畿之地一分为二,西边由周公姬旦治理,东边由召公姬奭治理。他们都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准备伐纣时,派姜太公吕望和召公姬奭在堃地训练军队,吕望住在堃地,研制讨伐谋略,是最高的指挥官。从此堃地就得名吕宅,沿用至今;召公作为指挥员,在堃地周围负责军队的训练,从此留下了许多带召字的地名,沿用至今,像“召公、召光,召扎,杈召”,这些村子地界都是相互连接的,位于召公镇的西南方向,形成一个半圆的弧线形状。 在上述带有召字的这些村子,至今还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吕宅是指挥部,召公是练兵场,杈召是武器库,召扎是宿营地”、“先有吕宅村,后有召公镇”,这些古老的地名和代代相传的传说,真实记录了三千年前周文王时期发生于此地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此地曾是西周建国之前的重要军事基地!因为吕宅村是最高指挥官姜太公的居住地,自然便是发号司令的指挥部了;因召公村是练兵场,在召公村的上空久久回荡着士兵操练时的呼叫声、呼喊声,此地便自然称为召地了;在召地的西边同召地相距仅一里的杈召(zhao)村,自然就成兵器库了,赵姓的铁匠带领着一群人为部队打制刀、戈、矛、铲、杈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兵器,是为召公的部队而制造,取村名时自然带了一个召(招)字,杈召的铁匠手艺代代相传,到现在还有铁匠在打制农业工具和生活用具;在吕宅村的西南方向,同吕宅村相连的是召(招)扎村,是驻扎过召公军队的地方,自然取名为“召扎”了。在召公镇正南四里处是召(招)光村,因召公村的部分村民在西周期迁居此地,为了记住这次迁移,取名时带有“召”字,又因此地位于召公村正南,一年四季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发光,不取“南”而取“光”,组成“召光”地名,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召(zhao)首就是召光南首(头)的简称,召首村位于召光村正南二里处,按方位取名应为“召光的南面”。在扶风方言中,把南面叫南头、南首,北面叫北头、北首,在表达方位时,用“头”、“首”而不用“面”,“头,首”已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言,这样以来,“召光的南面”就自然称为“召光的南首”!简称为:召首! 在二、三十年代出生的扶风农村人,尽管他们没有文化或文化很浅,但在表达方位时,把“面”、“头”、“首”一律称为“首”!把南面、北面称为南首、北首,由此可见“首”这个很文雅的字和词,已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言而流传了三千年之久!因而也可以看出——周原之东的扶风是文明开化最早的地方,雅言因流行而成为方言。“首”字的本义就是“头”,甲骨文的首字看起来像兽头的侧面。如成语“昂首阔步”、“搔首弄姿”、“名列榜首”。 在召公镇西南方向十里远的地方有个弓召村,该村原名“恭召”,系恭敬召公之意,“弓”系谐音。“弓召”读音为“gongzhao”,现归法门镇管辖。 在法门寺西北方向十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召(shao绍)陈村。《扶风县地名志》载:原名“召村陈家”,简称召陈。西周召公姬奭在此讲学,后来陈姓住此,故名。陕西周原遗址考古队驻此,是周原遗址的所在地。“西周召公姬奭在此讲学”,所以取名时取了一个“召”字,再加陈姓任居此取名召陈,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因为召公是治理召地的最高官员,不是像孔子那样的教育家,不存在讲学的事情。正确的解释是:此地是周原遗址的所载地,是先周时期的京都,周文王以京都为界,把京都地区一分为二,以东归召公治理,为召公的领地。以西归周公治理,为周公的领地,此地为召公和周公领地的分界线,此地在京都之东,是召公领地像东的起点,所以取名时当地人取了一个“召”字,称为召村。而召公镇在民间称为菊村,并未出现重名现象。 在召公镇正南偏东大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个召宅村,《扶风县地名志》是这样释名的——“召伯宅地”,民镇局所立的地名石碑上写有:“西周召公在此讲学,故名”,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结合《史记》中“召公巡行乡邑”的记载,我认为此地是召公下乡巡视时的居住地。召公乘坐马车,下乡巡视到天黑,还未巡视完毕,为了免去回时是路途的颠簸,节约时间,只好驻在此地,第二天接着巡视。年复一年,久而久之,此地便成为召公的第二个住所,故名召宅。 作者简介:作者系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
编辑:扶风县旅游发展委员会。 猜你喜欢:点击文字,点状白癜风发病要多久才能治愈治疗白癜风的药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