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合作/ 在叶县龚店乡与廉村镇接壤处,有一座山叫做讲武台,海拔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它没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然而就在这个最普通不过的小山包上,历史上许多名人捷足先登,有九五之尊的龙车凤辇,有道、路、府、州、郡、县的官乘小轿,有名家大儒的足迹和莘莘学子求学的身影,一幕又一幕活剧在这里轮番上演,一个又一个美妙故事在这里千古传颂。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讲武台映入游人眼帘的时候,印证了清同治《叶县志》“叶县形胜”一节“南望方城,北瞻长陇。西临鲁山之险,东距讲武之台”的描述。久居平地的人们,顺羊肠小道徒步上山,转眼间就到了另一个世界。大片的岩石切面,草木点缀在缝隙中,随石纹蜿蜒曲折,形成一幅脉络清晰的水墨画,整座山在变化无穷的幕布中。烟雨过后讲武台,时而隐身于缭绕的云雾中,惺松朦胧;时而托着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在山腰上休憩,自然悠闲,宛如玉虚仙境一般。 讲武台古时称为青龙山。这座山为何叫青龙山?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数亿年前的地壳运动,沧海变桑田,叶县东部22里处,凸出一个小山头,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花草树木格外茂盛,多有野生动物出没。在红花绿树的掩映下,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洞里有个小青龙,青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灵兽,属于传统文化中是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以五行论,东为青色代表春季,所以青龙为东方之神,亦称“苍龙”,这里的青龙虽小,和当地人们却处得非常友好。有一年,方圆几十里滴雨未下,土地干裂,庄稼苗几乎要旱死,人们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小青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为了解救一方百姓的苦难,把生死置之度外,它使出浑身解数,降下甘露,田地里的庄稼变得郁郁青青,收成有了希望。小青龙私自降雨,违反了天规,被玉皇大帝网开一面,锁在了井底思过,从此失去了自由。人们感恩这位小青龙,就把这座山叫作青龙山,并建庙堂四季祭祀。 还有一种民间传说青龙山是一只大龟化成的,据《澧水》编辑将军辉搜集的资料(见《叶县史蕴》年第2期)称:“在远古时期,叶县是一片沼泽地,连接着大海,东海龙宫里的两只万年大乌龟乘着潮水游到了这里,一只大白龟向西爬去,变成了一座山,就是现在的白龟山。另一只爬到讲武台这个位置,变成了青龟山。神龟丢失,老龙王青龙十分着急,便出海寻找,一路狂风暴雨,所到之处洪水肆虐,汪洋一片,人们受尽了苦头。玉皇大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龙王青龙打落在青龟山下,自此青龟山就改名青龙山。”借助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南边的大台是龟背,北边的小台是龟头,青龙山酷似一个硕大乌龟,与西北方白龟山上的白龟含情相望。 往事越千年,沧海变桑田,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也就是说,山中只要来过重量级的人物或者发生过有影响较大的事件,这座山就会声名远扬。有据可查的是东汉南郡太守马融曾在青龙庙堂讲解《尚书》,为朝廷培养出大批人才。马融(79-年)是陕西兴平人,著名经古文学家,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从孙。马融入仕后多次升迁,汉桓帝刘志时任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做过汉安帝刘祜的侍讲官,是一个大学者。后因得罪权贵,被贬到东观这个地方校勘儒学典籍。马融知识渊博,善于言辞,在各地开设讲堂,马融在青龙山修建教舍数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慕名前来就读,聆听马先生的深入细致的讲解,读书之声不绝于耳。马融把诸多经典传授给学生,听他讲课的学生有千人之多,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马融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开设后备人才培训班,亲自担任班主任,主讲古代历史课,选“尚书”为教材,曾经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儒家经学方面,马融综合各家理论,编注《尚书》等经学著作二十多部,使汉代经学发展步入新的时期。 马融年老退职,学生郑玄接任他的职位。郑玄(在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名,清代版本多作郑元)刚投入师门时,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但郑玄没有放松学习,遇难题而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有一次,马融和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遇到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和在场的弟子们都赞叹不已。在马融的指导下,郑玄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成为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大师,官职尚书,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 青龙山虽为山,的确是太小了,名人在这里办学,讲治国道理,后人将青龙山改为尚书台改得十分得体。现在以台为名的村庄有台马庄、台杨、台张、台李、台刘等,也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印记。 话说到此,不得不提马融的另一位学生,官居尚书的卢植。史书记载:卢植年少时,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他性格刚毅,品德高尚,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建宁(-年)年间,步入仕途。卢植文武兼备,熹平四年(年)朝廷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平定地方叛乱后回家教学,最出名的学生就是后来当上蜀国皇帝的刘秀。卢植与郑玄等人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续写《东观汉记》。汉灵帝刘宏拜他为侍中、尚书,人称卢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相传由孔子编定。记载的是上起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尧(约前—前年),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前—前年)的史事。《尚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篇。尚书有许多名句,例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无稽之言勿听”,这句话告诫人们,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不能道听途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句话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这句话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人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这句话是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所以说马融在叶县青龙山讲《尚书》,好比中央党校在这里举办学习班一样,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融的事迹在《后汉书》、《东观汉记》、《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另据查“马家族谱世系录”,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就是马姓后裔(六十九世)。唐贞观二十一年(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包括马融、郑玄在内的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和孔子合祭。到宋代,马融被追封为扶风伯,从祀孔庙。 青龙山改为“尚书台”后,已小有名气,历代一直有学校在此设立,到清朝还有座“修文义学”,类似现在的民办学校。义学没有纳入官学系统中,经费来源主要靠捐置的学田和接受社会绅士的资助,政府也会为学校拨置学田,予以扶持,类似现在的补贴款。学校把学田租给附近佃农耕种,以佃租的方式收入资金。用以支付老师的薪俸(工资)、生徒膏火(奖学金)和祭祀活动的开支等。资料显示:尚书台的“修文义学”设在讲武台清凉水陆寺,寺田为住持僧(住持寺内事物的僧人)典质略尽(把田地财物全部抵押给人)。知县欧阳霖调查追究,拨地九十六亩二分九厘设学。学校得以恢复,学校有好的名声,生源四方而来,一时间场面空前繁盛。清叶县秀才杜作楷,任问津书院主讲,他作一首诗《尚书台》,大家一读,眼前就会浮现出当时的情况来: 讲武台高百余尺,台传讲武近何如? 蒲团坐破僧房静,曲径苔深过客疏。 云白千层连海市,石红一片接村墟。 遥闻绛帐来先汉,正好呼朋讲尚书。 “尚书台”更名为“讲武台”的起因,在典籍中找出了倪端。《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了唐高宗显庆二年的大事记:“十一月,戊戌,如许州。甲辰,遣使虑所过州县囚。乙巳,猎于滍南。壬子,将武于新郑,赦郑州,免一岁租赋,赐八十以上粟帛,其尝事高祖任佐使者以名闻。”意思是:“十一月十四日,高宗去许州。二十日,派使臣讯察所经过州县记录的囚犯罪状。二十一日,在滍南打猎。二十八日,在新郑讲习武事,赏赐郑州区域,免一年的税租,八十岁以上老人赐给粮食布帛,将曾经侍奉高祖任佐史的人奏报皇帝。”又据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记载:冬,十月,戊戌,上行幸许州。乙巳,畋(打猎)于滍水(今称沙河)之南。另外,清清朝水利专家、上书房总师傅嵇璜和政治家、书法家刘墉等奉皇命撰著,政治家、文学家纪昀(纪晓岚)等校订,成书于乾隆五十年(年)的《续通志》中也有记载。还有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的国学经典《通典》中也有详细记载(明嘉靖《叶县志》23页山川):唐显庆二年(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高宗(李治)讲武于滍水(今沙河)之南,行三驱之礼,上设次于尚书台以观之。时许州长史封道弘奏言:“后汉南郡太守马融讲《尚书》于此,因为名,今改为讲武台。”从之。通过上述文字,把尚书台更名讲武台说的很清楚了。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唐朝皇帝,他继承了父亲唐太宗的辉煌基业,在位35年且使用的年号最多。清朝入关后,为了保持满洲八旗子弟尚武、彪捍的民族传统,把仲冬季节举行的田猎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活动被纳入五礼之一的军礼之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河北承德皇家木兰围场,这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和旅游为主,史称“木兰秋狝”。这除了娱乐健身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战略意义:“围猎不忘武备。”皇帝在外出视察时,也会组织小规模的狩猎活动,大的说是传统祖制,小的说也是为了娱乐消遣。古时的尚书台附近尽是茂密的森林,各种野生动物繁多,许州属于平原,加上尚书台也不高,正适合打猎。贤君都知道以仁义之心治理天下,围猎时用三面驱赶,网开一面,含有放生之义。 啥叫讲武?讲武就是讲习武事。讲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习射比赛,根据习射比赛的成绩对将士的武艺进行考核,然后决定对将士的升降赏罚,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将士练习武艺的积极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周语上》上说:“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注释为:“讲,习也。”唐朝著名文学家叶季良《省试吴宫教美人战》诗:“强吴矜覇略,讲武在深宫。”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东都赋》:“顺时节而蒐狩,简车徒以讲武。”清学者王韬《平贼议》:“如是一旦有事,而后兵乃可用,此讲武所以强兵也。唐朝显庆二年(年)社会还不稳定,战事不断,这一年高宗命苏定方率唐兵出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命薛仁贵再次征战高丽,“三箭定天山”。所以学习军事知识,操练兵马演习,是通用做法。就是军事演习,简称军演,是近似实战的综合性训练。 唐代以后还有国家级别的讲武堂。清代末期、民国初期的讲武堂,就是培养陆军军官的教育机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编练新军,在全国广设军事学堂。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韩家墅创立北洋陆军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随后,影响较大的有云南陆军讲武堂和北洋陆军讲武堂等。讲武堂的军事课分学科和术科。学科包括战术、地形、兵器、筑城和军制学等课程,术课包括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射击、劈刺、拳术等课程。此外,还设文、数、史、地等文化课。学员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和护国军的骨干。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早年曾在讲武堂学习。 唐高宗来尚书台是以狩猎为主的,这个时期叶县属现许昌市管辖(唐武德五年(年)仍为县,属北澧州,旋属许州)。时任许州长史的封道弘向皇帝奏言:“后汉南郡太守马融讲尚书于此,因以为名。今请改为讲武台。”从之(史部-通典礼典卷36-44页)。封道宏是许昌市“市长”,为高宗皇帝在尚书台附近狩猎、休息、处理公事而鞍前马后地效命。把高宗皇帝伺候的舒舒服服,封道宏借机讨好皇帝,上奏改名为“讲武台”。高宗皇帝脑子一热,竟然应允了。这件事情《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述。殊不知后来人们淡忘了皇上和市长,而是把“讲武台”流传下来了。人易逝,物尚存,不经意间在叶县历史上添加了浓浓的一笔。 值得一起的是,通典中并没有提到武则天随高宗在尚书台狩猎讲武,查阅史书,武则天在三年前(公元年,永徽五年)已正式被立为皇了。按照级别,武则天和高宗一起也属正常,况且武则天久居深宫,为树立自己的形象,仿照祖制,出来看一看大好河山,解除十几年心中的郁闷,皆有可能。真正的记载是明嘉靖《叶县志》牛凤的诗《讲武高台》中提到:“世传武则天讲武于此。”顾名思义,“世传”有“世上传说”之意,在明末清初年学者顾祖禹所撰的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句话:说“武后讲武于此,上有温泉。”前后相比,牛凤是传说,顾祖禹是确认,正像“叶公好龙”一样演绎成真。传说也罢,演绎也罢,历史越久远,人文精神越能得到丰富的体现,历史熏陶越久,文化底蕴越厚重。一代女皇武则天能来到叶县这块宝地,确确实实是叶县人民的光荣,是世世代代路旁街人所称道的事情。 武则天(-年)是唐高宗皇后,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内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即位被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年)册立为皇后,逐步参与朝政。弘道元年(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第二年废掉中宗,立睿宗为帝。载初元年(年)又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年),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皇帝。武则天智慧绝顶,才能超群,天生异禀,胆略过人;同时心狠手辣、恶毒残忍。在位期间任用酷吏实行高压政策,诛杀政敌和正直的大臣。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能够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排除万难,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而且能够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地改革以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尽管后人至今议论纷纷,能有这样的历史功绩确实不简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就对她做过诚恳的评价,说她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是非功过只能由历史和后人去做评断。 讲武台还有讲武山的说法,如清乾隆《叶县志》:“讲武山,在县东二十二里。汉马融讲《尚书》于此。有尚书台。唐高宗时,改讲武台。”清同治《叶县志》:“讲武山,距县城二十二里。山上有台,本系汉马融讲《尚书》于处,唐高宗时,改为讲武。此山平地突起,周围数里,四面别无冈阜。”民国十三年(年)叶县教师郭登封撰修的《叶县乡土志》:“山脉:讲武台山。”既有山的痕迹,又有台的表现,是台?是山?无论哪种说法都无关紧要,从现在起,把它保护好、利用好才是众望所盼的。 在小学的时候,老师讲修辞手法——顶针法时,常举这个例子:“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课间学生们问老师:“为什么许多寺庙都建在山中或高山顶上?”老师请地理老师回答:“是远离尘嚣,以求得平和的心境。”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登高远望,使广大信士引其入胜,思想开阔,体现出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入寺庙一般是看破红尘,了却凡尘俗念,找个清心寡欲的地方修身养性。山区的空气和自然环境好,更有助于修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劈开俗世的吵闹,天人合一的超脱,以心静淡定作为毕生的追求。也有把寺庙建在闹市的,比如开封大相国寺,洛阳白马寺等。寺庙的暮鼓晨钟敲走了浮躁,也为大山增添了几缕音符,作为回报,大山一直在呵护着柔弱而又坚强的寺庙,荣辱与共。 武则天称帝后,讲武台附近建有许多庙宇,唐玄宗时又在台上建起道观东岳庙。县志多有记载,集录如下:清康熙《叶县志》台清凉寺,于(元)贞祐三年(年)建,(明)永乐七年(年)重修。清乾隆《叶县志》台清凉寺:在尚书台,唐贞祐三年建,明永乐时修。清同治《叶县志》清凉寺:在县东讲武台,金贞祐三年建,明永乐时修。乾隆四十六年、嘉庆十三年、道光十七年三次重修。清同治《叶县志》东岳庙:在县东讲武台,建于唐,修于元、明,迄今历次重修,有碑。清同治《叶县志》五龙庙:在王校尉村(讲武台南)。清光绪《叶县志》有幅《叶县山川图》,在讲武台周围有子母庙、蒲王庙、有建龙庙等。 史料记载,台清凉寺供奉燃灯佛祖。我国佛教的三世佛:按三个时间段分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又称竖三世佛。过去佛为燃灯古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而燃灯佛是释迦摩尼的老师,在讲武台敬奉是千佛之首,寓意深刻。用玉雕成的燃灯佛像高约一米,重约千斤。经过认证,确实如此。提起这尊佛像,还有一段来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台杨大队社员不忍佛像被毁,用牛车拉到村中,推入坑塘,到了八十年代国家进行文物大普查,叶县文物专干符春绿和廉村公社文化站的马大卿,了解到沉放在西北角大坑塘里的佛像。就组织社员打捞,这尊汉白玉佛结痂而坐,露右脚,左手掐指放于膝盖上,右手掐指置于胸前,袈裟斜披,袒露右肩,披带上阴刻“南无燃灯佛”五个字,佛座为莲花须弥式,高1.5米,厚0.6米,宽1米。佛面庞丰满,无豪相,螺发,形象安详慈善,似在讲经说法。佛像刀刻漫圆,细致,造型精巧。是研究佛教与造像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逐步断定为唐代玉佛。经过与大队干部商议,盖起了一间小庙,焊制了钢筋护栏,确定了社员刘国富为此文物保护员。当地群众敬称“玉石爷”,烧香祭拜的人很多。可是好景不长,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盗贼把佛头砸掉偷走了,一年后平顶山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文物走私案件,查收到一个佛头,请符春绿前去辨认,论造型和工艺不是台杨村被盗的那尊。现在这尊汉白玉佛身保管在县文物馆,而佛头还不知道在哪里漂泊。 在同治五年(年),为围剿捻军,曾国藩采取“以有定制无定”的方针,命令捻军活动的地区普修寨圩,并将人丁、粮食、牲畜集中寨内,由民团固守,破坏捻军忽东忽西的游击战术。到同治十年(年),叶县境内共修寨圩65座,其中就有“尚书寨”。寨子高约5.4米,厚度约10米,周长约米,寨首由附近首富担任,附近村民到此躲避乱世,在冷兵器时代确实起到了防护作用。 民国二年至七年(-年),讲武台地区设有“讲武镇”,属于西湖西区,隶属龚店镇。民国三十年(年),讲武镇属于叶县16个乡镇之一。讲武台北边的台刘村,在年设为一般乡,属龚店中心乡管辖。讲武台南边的台杨村,属廉村中心乡管辖。年《叶县地名资料汇编》介绍廉村公社慨况时有:讲武台为明清时期叶县八景之一,据清光绪《叶县志》载,原名青龙山,因汉马融曾在此讲过《尚书》,又名“尚书台”,唐唐显德二年(年),武则天讲武于此,故又称“讲武台”。清初建有庙宇,今无存,该山红石,为建筑良材。介绍龚店公社慨况时有:公社东部有讲武台山,该山原名青龙山,汉马融曾在此讲尚书,取名尚书台,后因唐高宗讲武于此,更名为讲武台。说明讲武台属于廉村和龚店交汇处。按照现在土地归属来看,讲武台大部分属于龚店乡,只有台南一小部分属于廉村镇。讲武台这么大的名声,谁都想沾沾喜气,也符合现在人的心理。这一带的人们都把讲武台喊成“将锅台” 讲武台上管理事务负责人,给我们指看院中比较完好的石碑。一通是清朝康熙十五年“重修祖师庙碑记”碑:一通是嘉庆二十五年“重修三官庙、五虎庙、东岳女祠金粧神像周围恒墙碑记”碑,上写道:“讲武台居治东为应国文峰汉唐以来,祠宇壮观,竟□吟峨……”一通是民国十三年“重修先锋殿金粧碑记”碑:一通是大清乾隆元年三月“创建文昌帝君阁碑记”碑。还有几块残存的石碑,从上面隐约还能看到少许的字迹。院子里还有一张石桌和一个条形石供桌条,石桌一米见方,已碎为几块,侧面的神像图案早年被人损坏已经模糊不清,据说是刻的是八仙人。石供桌几已断为两节。据附近老人讲,有两通石碑,一通记载马融讲《尚书》于此,一通记唐高宗、武皇后讲武于此,可惜已经损失了。院中有两个放置石碑用的赑屃和弃于一旁的断碑榫头。据了解,同样的赑屃讲武台上共有8个,排成两列,其他几个都埋在地下。从讲武台上散落的碑文可知,讲武台到清朝时已殿堂林立,香火旺盛。清朝初年,当地人在台四周筑起寨墙保护家园。到民国初年,兵荒马乱,寨垣废弃,庙宇遭毁,清康熙《叶县志》上说:“台清凉寺,今无存”,仅有少量的残垣断壁。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经过龚店乡台刘村管理者的努力,讲武台神殿得到了恢复,在旧址上新建神殿数间,敬奉多尊神像。村中几名长者在此居住,打扫院落,看护庙院。有的已经在这里有二十几年了,天天和神像为伴。 讲武台上庙宇的名字是“天齐庙”,祭祀的主神是黄飞虎。山门两侧“真心烧香不必远求圣地,实意向善此处即是名山”的对联,语言朴实,含义深刻。民间传说黄飞虎是东岳泰山神,是沟通上天与人间的使者,执掌着地府的十八重地狱,掌管着人间生与死。小说《封神演义》把黄飞虎描写得十分细致生动。商纣王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调戏并逼死了重臣黄飞虎的夫人,为了拯救水生火热中的百姓,黄飞虎依然率领自家兵队投向周武王,对商纣王进行讨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黄飞虎的义举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又得到社会平民的拥护,一时间名声大振。军队不断扩大,兵将士气大作,在牧野地区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黄飞虎随周武王率领大军攻入了国都朝歌,商纣王被迫自杀,商朝灭亡,周朝建立。黄飞虎战死后,周武王评价他是忠良之士,姜子牙封他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历代帝王对泰山神黄飞虎非常尊崇,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如今,我们看到的东岳大帝塑像是帝王造型,头戴紫金冠,手拿朝护板,身穿黄龙袍,身边分别为金童、玉女和黄龙、周继,手执宝剑和银枪,威风凛凛。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供奉的神是中国人被神话了的古代人物。东岳大帝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坏人作恶,希望东岳大帝将他们抓到阴间处罚。好人受冤,希望东岳大帝能使他们还魂。东岳大帝有监察人间善恶,惩治人间惩治不了的坏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功能,是司法公正的化身,谁能做到司法公正,谁就是东岳大帝。 天齐庙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中央有高约3米的观音菩萨汉白玉像,有的说是穆桂英的雕像,有的所是武则天的雕像,众说不一,各有道理,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看问题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四周设有天齐殿、三官殿、玉皇殿、三清殿、奶奶殿、包爷殿、阎罗殿、祖师殿、药王殿、穆桂英殿等。 穆桂英是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之一。穆桂英天资聪颖,自幼从文习武,练就浑身本领。传说有神女传授其神箭飞刀之术,更是如虎添翼。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杨宗保,后与之成亲。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挂先锋印,深入险境,机智勇敢,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在讲武台东二里的穆柯寨,就是宋代民族女英雄穆桂英故里。穆桂英投宋后,为了取得杨家的信任,放火烧了穆柯寨,大火数十日不熄。穆柯寨现残存用无数石磙修筑的寨墙,年治理灰河时,在寨墙北门挖出几十尊宋代铜像,造型各异、大小不一。还有大量铜器、铁器,如盔缨、刀枪、铜剑以及火烧大寨遗留下来的大量小麦、绿豆、梁檩碳化物,大量实物的相继出土,证实了千年古寨毋庸置疑的真实历史。年建立“穆柯寨”石牌坊一座,更增添了穆柯寨的神韵。 在讲武台后院有一排二层建筑,既有古朴的韵味,又有现代气息。设有普帝圣君殿、祖母殿、毛泽东殿等。毛泽东殿门口对联是:党始祖伟大英明;讲功劳恩重如山,横批:千古流传。毛泽东主席身着蓝色中山装,神态安详,没有莲花宝座和流云仙鹤,身后是一面鲜红的党旗。毛泽东(-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奠定了国际地位,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近几年来,民间不断建有毛主席庙,群众都说毛主席是神,拜主席可以保国泰民安。例如在遵化店镇境内的黄柏山,年石嘉云、李子健等在这里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支部旧址纪念碑旁,建有一座毛主席殿。民间有许多毛主席纪念室、毛主席庙,通过挂像、祷告等方式祈求得到毛主席的护佑。在家中将毛主席像与祖先牌位并存,分享烟火,接受敬拜。海南三亚的毛公山,长约0米的山体被看作是毛主席的半身仰卧头像,形神兼备,仪态安详,仰卧于苍穹之下,山下小庙祭祀。毛主席又被尊为行业保护神,山东一带,人们拆、盖房子时,挂毛主席像已成为一种风气,说是有了毛主席,牛鬼蛇神都回避。在我国大陆,有推动“毛泽东宗教化”的组织,认为毛主席是真理、正义、无私的化身,毛主席不但能保护个人,也可以保护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年12月27日,叶县人民政府公布讲武台遗址为叶县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级保护的方式。对保护、研究、利用这些文物遗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古往今来,到过讲武台的文人墨客,都会情不自禁的写下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宋叶县尉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登过讲武台,在《黄山谷集》有《讲武台南有感》诗: 月明犹在搭衣杆,晓踏台南路屈盘, 驺子雨中先马去,村童烟外倚墙看。 鸦啼宰木秋风急,惊立渔船野水干。 花似去年堪折赠,插花人去泪阑干。 明南京太常寺卿,南阳府叶县牛楼村(今属平顶山市湛河区)人牛凤,将问津古渡、玩龙仙台、王乔飞凫、昆源嘉遁、诸葛遗墟、欧阳故里、讲武高台、澧水长桥定为叶县古八景,并作八景诗。其中《讲武高台》: 君王游衍耀华夷,鞠旅陈兵滍水湄。 杀气夜冲星斗暗,阵云星晨曙光迟。 龙车凤辇招摇日,南狩北搜凯悌时。 千载遗踪归阿武,谁知显庆是男儿。 清同治辛未《叶县志》又将叶县古八大景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并配有牛凤这首诗的书法。 清代叶县知县吕柳文的《昆阳八景歌》: 问津渡口水淙淙,停车曾叹道难容。 今犹万泒尽朝宗。玩龙龙现畏真龙。 龙已含笑返苍穹,诸葛遗墟委杉松。 石坛晻霭寒云封,澧水长桥卧玉虹。 晓霞倒映玻璃红,王乔恋阙朝九重。 双凫时趁五更风,讲台传经汉马融。 阅武人误女从戎,嗟彼蛾眉饰治容。 谁云狐媚总罴熊,□□□□□□□。 欧阳第宅草茸茸,不见香尘车马踪。 沙尘暗淡春花中,石门嘉遁俯幽宫。 千年踪迹谁与同?琴歌无声鹤唳空。 清代叶县知县欧阳霖(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的《讲武台》: 讲武当年事,迁流尚书台。乱离资保障,文宴共追陪。 寰海黄巾靖,名山绛帐开。登临无限意,吊古重徘徊。 独有山丘感,沧桑几度经。断碑扪藓读,往事依栏听。 寺古僧如寄,钟埋佛不灵。遥怜修创日,珍重荐椒磬。 突兀古峰起,□斜怪石藏。四围绝依傍,一境足徜徉。 寥廓易招鹤,风光似卧羊。何人工点缀,重与话清凉。 垂暮诸天敞,平畴万顷饶。远村棋步子,归路斗回杓。 红叶秋风老,黄花故园遥。重阳轮指近,相约蹑□峣。 时至今日,仍有文学爱好者不断写诗词赞美讲武台。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单位的刘玉美,年6月作《讲武台》: 昆阳东野日从行,睡卧神龟话古情。 座论尚书门若市,排兵万阵杀声横。 传奇山后降龙木,口颂毗村穆桂英。 安得青龙倚天剑,运筹风雨惠苍生。 叶县史学研究者张兴老师,年发表《叶县八山风景》(画境西唐山、嘉遁石门山、龙兴云梦山、楚城歪头山、闯寨走马岭、秀峰望夫石、古渡黄柏山、孤峰讲武台)诗《孤峰讲武台》: 平畴千里峰峦耸,虽矮名高古景称。 汉儒马融经典论,唐皇讲武阅兵戎。山东穆砦操兵地,庙俸巾帼女桂英。怪异传说十四典,云霞胜观史扬名。在叶县孤石滩水库管理局工作的李刚,年5月作《讲武台怀古》: 尚书台上茅花尽,天子銮舆胜暖春。 雉尾一出飞狡兔,轻骑竞跃撼应滨。 三驱礼让千民狩,皇后威仪四海闻。 赑屃欲说风韵事,驮碑因雨化灰尘。 年4月10日,平顶山市诗词协会、叶县诗词协会文学爱好者,来到讲武台,举办“采风座谈会”,深切地感受到了讲武台那浓郁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感受到了讲武台人有着大山一样的情怀,有着豪爽大度的气魄。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努力,讲武台人面前的图画绚丽多姿,五彩缤纷,他们用芬芳的鲜花编织青春的花环,用美好的希望绘制人生的蓝图,效雏燕欲凌空,慕鲲鹏欲展翅,学骐骥欲驰骋。同行的庞江华、孟宪洲、杨国峰等书法家为寺院留下了墨宝,叶县电视台当天采播了新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更是城乡的灵魂,城乡文化则是一座历史记忆和精神的家园。讲武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载体,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是提升叶县知名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这正是:讲武台上生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愿讲武台这张璀璨的名片今后变得更亮!飘得更远! (发表在《叶县史蕴》杂志年第1期) (坚持推文不易,看完点赞转发) 感谢爱心车主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为社会弱势群体做贡献;天天顺风车,帮助你我他,爱心在路上,我们在行动 河南公益顺风车愿望:让同路的人搭乘一辆车,拉近车窗内外人与人的距离,倡导绿色出行,将公益进行到底。 在今后的公益道路上我们携手并进,走向美好的明天! 不管你是乘客、有车族,热忱欢迎加入我们的爱心团队!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为河南的公益事业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欢迎有爱的您加入河南公益顺风车协会,我们的初衷:让同路的朋友搭乘一辆车出行,为交通减压,为环境增分! 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加入顺风车群(联系群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