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216460.html

周原寻宝系列之一

我和周原有缘份

罗西章

你知道周原吗?它可是个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地方。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大雅?绵》早就对它有所称。说它鲜为人知,是因为当今一般人不知道它的所在。普通地图上也根本找不到它的名字。就连身居周原中心地区的人们,也不知道周原在什么地方?我与周原说起来还真有点缘分。年春,我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许多考古单位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从此,我对周原的地望和历史才慢慢地有所了解。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其地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据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考证,广义的周原其范围:南临渭河,北依岐山,东起武功漆水西岸西到凤翔千河以东。东西绵延7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包括扶风、岐山、风翔三县之大部及乾县、永寿、武功杨凌、眉县和宝鸡县区的小部分。这里的地势平坦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北有岐山作天然屏障;南有渭河可以泛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狭义的周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谓的周原,仅指地处扶、岐两县交界处的法门、青化、京当等乡、镇范围内的周原遗址。其中心区北起岐山脚下,南到法门镇所辖之纸白、张家。东至许家、樊村,西达岐山祝家庄之岐阳堡。东西宽约7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它就是古公亶父由豳南迁址于岐下的周原,也就是“岐”邑所在之地。著名的神话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则称周原为“西岐城”。它是周文王、周武王出生、成长之地。周人在这里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日益强大,为后来克商并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向东发展,以成伟业,文王晚年迁都于沣,武王又迁都于镐。灭商后,成王又建了陪都成周洛阳,史称“洛邑”。直到西周灭亡,迁都后的“”邑,也就是周原,虽然已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由于它是周人的发祥之地,所以宫室、宗庙、祖茔始终未废。这里一直是周人顶礼膜拜,祀天地,祭祖宗的圣地。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仍要回到这里来进行。所以它仍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迁都后的周原,为周公旦等许多王公大臣,高级贵族的采邑所在。是姬姓和异姓贵族聚居之地。正如嘉庆《扶风县志》所云:“周为畿内地,王臣多居之”由于这些大小贵族世代居住于周原,死后又埋葬此地,所以周原便成了西周大小贵族们家藏珍宝、宗庙重器最聚集的地方。“岐”邑的湮没,当在犬入侵,周室东迁之时。周幽王十一年(前年)犬入侵,就像洪水暴发一样,一下子就把整个京畿毁灭了。由于犬的入侵和紧跟而来的秦成之争等连年战火,使这个当年繁华似锦,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著名都邑,一下子变成了废墟,给后人留下的只是一堆堆残砖废瓦和红烧土。岐邑废弃后,因列国之争日剧,人们便无意重视这片废墟。所以古史记载便很少涉及岐邑在西周以后的情况。但坏事却变成了好事,由于历史上没有在此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建设,这里便没有遭到多大的人为破坏,所以周原遗址便成了已知周人都邑中保存最好的一个。在犬戎侵占周原之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大小贵族,为了活命,只得仓皇出逃。他们便将来不及带走的金玉宝器,宗庙重器挖坑掩埋,妄图以后挖出继续享受。谁知此一东迁,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周原开窖取宝了,只好留在地下,让后人慢慢挖出,作为考古研究的实物资料。这就是周原青铜器窖藏多的原因。从清代后期至今,有据可查的青铜器窖藏就有多起,所以周原就有了“青铜器之乡”的美称。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多有铭文,尤其是长篇铭文格外引人注目。著名的有大盂鼎、毛公鼎卫鼎、卫盉、画、墙盘、簋、钟等等。这些青铜宝器中既有姬姓周人之物,也有异姓贵族之宝。自年以来,周原不断进行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其成果累累。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古老而神秘的宝地,一下子声誉鹊起,驰名中外。国内外各大电台、电视台和报刊对周原文物出土消息的报道接连不断。新出版的地图上也标上了周原遗址的名字。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对周原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旅游者来周原的更是络绎不绝。周原真的变成了周文化考古研究的中心、观光旅游的宝地。我和周原说起来缘分真算不浅。周原是和文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和周原的缘分,也就是和文物的缘分。记得我还在孩提之时,年迈苍苍的老奶奶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你是周公爷的娃娃,是他老人家把你送来咱家的,所以你的乳名就叫“周来。”从此在“我”的脑海中就深深地留下了“周”的烙印。当我长到七八岁的时候,由于家乡没有学校,父亲便领我到凤期县城去上小学。父亲当时是个手工业者,在风翔县城东大街开了一个小小的丝线铺,自做自卖,勉强度日。父亲铺子的隔壁是著名的“老风祥”银炉,卖的都是金银器皿和首饰。我家和老风祥虽说是隔壁,但实际上只是门面隔开,后面却同在一个院子。老凤祥不但做金银生意,同时也做古董生意。经常有人送来刚从地下挖出来的古董。在大人们观看和议论这些古董时,我只要知道总是要挤进去看看,听听他们的议论。这些议论中,往往会谈到历史问题。我非常喜欢听这些历史故事,慢慢地我对历史也有了兴趣。记得我在上风翔师范时,由于喜欢历史,所以连续三年当了班上的历史科代表。我从凤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南午井小学教书,一教就是6年多。到了年冬,县文教局杨自立局长在午井公社下乡整风整社。他是一个爱说爱唱爱热闹的人。他到公社后,提出要一个能拉(乐器)会唱会写材料的人给他做助手。公社党委秘书张建成同志就将我推荐给他。我在下乡期间的表现,杨局长很满意。有一天,他对我说:“你不要教书了,到县文化馆去吧,在那里你会大有作为。”年10月,我被调到县文化馆。你说巧不巧,年冬齐家村农民就挖出了一起青铜器窖藏。馆领导得到消息后,立即派我前去了解情况。我当时还没有自行车,这里又不通班车,我只好步行往返35公里,把一件大铜盘背了回来。这盘的中间有铭文一字,当时我并不认识,后来才知道是个“它”字,故盘名“它”盘。从此以后,不论什么地方出土了文物,只要我在县上,馆领导总要派我前往勘察处理。文化馆的库房,堆放着不少农民交送的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青铜器……我一有空,就钻进去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简直对这些文物爱得如醉如痴。从此,我便和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60-70年代,正是我在文物战线上最活跃的时期,什么地方平整地,什么地方开展建设工程,什么地方就有我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时候我每年都会不避暑夏寒冬跑遍扶风境内的平原大川、山山水水。现在屈指一算,在文物战线上一干就是近40个年头。我也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发苍苍的老头。我记得不知是哪位哲人说过,大意是:人生是一个谈不完的内涵庞杂的话题。可不是吗,不论是谁,在生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时是无阻无挡一帆风顺,有时却遇狂风暴雨,坎坷泥泞;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体验,也有善恶忠奸是非曲直的感悟。在工作中我有过兴奋也有过沮丧,品尝过工作中的酸辣苦甜,享受过事业有成的兴奋快乐。所以谈论人生,就不能超越时代。在人生的旅途上个人成败离不开时势的造就。说起来我就很幸运。在我投身文物工作以来,碰上了太平盛世的好时代,遇上了省、市、县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好领导。在生活上我得到过他们的关心,在工作上得到过他们的支持。在这些好领导中最值是怀念的一位就是省文物局文物处已故的处长陈梦东先生。他对陕西文物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认为他对文物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在“文革”期间及早地抓了陕西的文物工作,使全省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建立了市县以下的文物保护组织,特别是文物保护小组和通讯员的群众性组织,为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基层文物骨干队伍,并在各方面大胆使用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在自己岗位上作出贡献。当然陈梦东处长的这些努力,离不开局领导的正确决策。我之所以能投身到文物工作中来是和陈梦东分不开的。起初他让我跟省文管会雒忠儒师傅在周原地区学习文物知识和发掘技能。后来他又派我到临潼姜寨去跟西安半坡博物馆当时在临潼姜寨遗址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老师们学习田野考古。在临潼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是我考古生涯的真正开始。在这里使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考古;在这里我也初步学会了田野考古知识、技能、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技术。虽说我在这里只学习了陶器的修复,但自古常言:“会推磨子就会掀碾子”我后来之所以敢大胆地修复巨型铜器国宝簋,就得益于这次学习。年周原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开始了,组织上又让我去参加,从此我又和周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一住就是20多年,直到退休。起初我还兼管全县各地的文物保护,到了80年代以后,就专门吃住在周原,工作在周原。周原是个文物宝地,是国内外专家所向往的地方。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周原进行考察。在这里,我结识了不少历史、文物界的著名学者,聆听了他们对周原文物和历史的精辟见解和论述,获益匪浅。周原真是个大课堂,在这里我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和田野考古技能,使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终于在这一行站住了脚干了下去。我和周原缘分深厚,情感更浓,愿为它付出一切。岁月匆匆,人生短促,转眼我就到了古稀之年,在我还有口气的时候,我愿珍惜这有限生命的分分秒秒,发挥余热,为周原的壮丽事业,奉献我的一生。

作者简介

罗西章,男,年2月生,陕西省扶风县人。周原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40年,参加了姜寨、周原等遗址和北吕周人墓地等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专著有《扶风县文物志》、《北吕周人墓地》、《西周酒文化及宝鸡当今名酒》等。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简报等百余篇,其中《黄堆老堡西周墓出土货币的初步研究》、《北吕周人墓地》、《岐阳美阳城域考》分别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一、二、三等。为国家发掘,征集、拣选了各类珍贵文物万余件,年获国家文物局“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发掘和确认了西周阳燧,西汉麻纸(定名中颜纸)等重要文物,修复了各类文物千余件,著名国宝(害夫)簋是其代表作。年被宝鸡市评为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十名科技人员之一。

周礼扶风《周原文艺》祝您生活愉快!

人文扶风新篇章,邀您共同谱写!

传播扶风声音,讲好扶风故事。“周原文艺”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