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字的读写能力 东汉时期对以往的字典与数学进行了总结,出现了《说文解字》和《九章算术》。字典与数学书籍都是为官僚预备的。读、写、计算能力是汉代官吏所必备的。 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现存最早的汉字字典。共15卷,收录个汉字,和帝永光十二年()完稿。建光元年()由其子许冲献给安帝。此字典的体裁是以个部首(始于“一”,终于“亥”)顺序排列,按照“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进行分类,解释字义。 西汉初期成为“史”(记录官)的标准是能够读、写五千以上的汉字,东汉的官吏标准是能够读、写九千字。出于行政上的需要,文字数在不断增加。例如《说文解字》中与“马”相关的字多达一百二十个。对现在的我们来说虽然不需要,但就管理马的官吏来说又是必须掌握的。描述马的年龄、颜色、动作使用各种不同的文字。一岁马称“馬”,二岁马称“駒”,三岁称“駣”,八岁马称“”。 三岁之前是调教军马的时期,八岁是速跑能力、耐久力处于巅峰的年龄。马身长(体高)六尺称为“驕”,七尺称“騋”。五尺六寸或五尺九寸以上、且齿未平的马禁止输出关外。因为马食草须用牙齿研磨嚼碎,所以从牙齿的磨损程度可以看出年龄。直至八岁牙齿中央还是凹陷的,十岁之后牙齿基本磨平。所以规定齿平之前的成年马,不得拿到国境关卡之外进行交易。马的行走和跑步方式是判断马是否优秀的标准,所以特别受到注意。“驟”、“颿”形容快走,“驅”形容快跑,“馳”形容疾奔的状态。颜色也多种多样,黑色系列的马毛有“驪”(深黑)、“騩”(浅黑),黄色系列有“驃”(黄里透白),白色系列有“駱”,杂色系列有“騅”(青与黑的杂毛)等。 当时的官僚被称为“刀笔之吏”,竹简、木简是用来书写文书的材料,随身携带修改文字的小刀。他们必须具备至少能够读写九千文字所谓“隶书”这种官吏文字的能力。为此就出现了对字典的需求。虽然已经出土秦代字典的残片,但完整的字典还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完整的字典。 《说文解字》对“辠”字的解释为:“犯法也。从辛从自”,从意思和字形上做出说明。又说:“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可知由于“辠”与“皇”类似,所以秦改为“罪”字。我们今天字典里的惯用词,汉代人是这样做解释的。 官僚实务、儒者素养所必需的算术官吏必须具备数学知识。东汉中期编纂了《九章算术》这部数学书。虽说作者不明,但内容是先秦至汉代的数学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全部共分为九章,举出了个算术题与解答。除了比例、体积计算之外,还有联立二次方程式,几何学虽略逊于古希腊数学,算术、代数的确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例题中涉及许多汉代政治经济的具体情况。 例如有的设问是有关官吏为进行土木工程测量土地的,曰: 今有穿渠上广一丈八尺、下广三尺六寸、深一丈八尺、袤(长)五万一千八百二十四尺。问积几何? 这是一则修造长十二公里灌溉水渠时,计算容积的算术题。由上边长十八尺,下边长三尺六寸,高十八尺求出梯形的面积,再乘以长度,得一百零七万四千五百八十五尺六寸。进而又问:“秋程(秋季工程)人功三百尺,问用徒几何?” 答案:由于一个人的劳动量是三百平方尺,以前面的容积除以三百,就得三万三千五百八十二人。这是该土木工程所需劳动力。可见,数学是官吏必备的行政计算能力。而且东汉儒者郑玄在通晓儒家经典的同时,看来也精通《九章算术》,亦可知数学也被视为儒者素质的。总之,算术不仅限于官僚的实务知识。 里耶秦简中有“九九表”,居延出土汉简中有《算数书》、《九九述》,张家山汉简中也有《算数书》,其中加减乘除的计算,以及税收、价格、面积计算方面的内容,有些是与《九章算术》相通的,这些都是重新考虑以往《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年观点的贵重文书。下面是一道比例计算例题,从中可见西汉、东汉的不同: 今甲持五百六十钱,乙持三百五十钱,丙持一百八十钱。此三人出关时,缴纳了关税一百钱。问各自纳税多少钱?答案:甲出五十一钱一百九分零四十一,乙出三十二钱一百九分零一十二,丙出一十六钱一百九分零五十六。 西汉初《算数书》的例题更有意思: 狐、狸、犬出关,被征收了一百一十一钱的租税。犬对狸,狸对狐曰:“你的皮是我的一倍,应当多出一倍租税。”问应该出多少?答案曰:“犬出十五钱七分之六,狸出三十一钱七分之五,狐出六十三钱七分之三。” 像是在阅读伊索寓言一样,从快乐中学习了数学。不知不觉这也成为了儒学的书籍。 从丝绸帛书到纸怀抱成捆竹简的官吏,最了解帛书的易于书写与轻便。“纸”本来指的是供书写用的丝绸,丝绸除了作为衣料之外还用于绘画、写字。马王堆西汉墓女性不仅用丝绸裹尸,同时还陪葬有帛画、帛书。“帛”既容易着墨,又有轻便、可以折叠等优点,但是由于用一根根丝线织成,所以价格昂贵。但竹简很便宜,且大量存在,也容易修改,所以成为普遍的书写用材料,缺点是体积大而笨重。因此,需要设计新型的纸。不使用动物纤维的纺织材料,而是用抄漉植物纤维的方法。所谓抄漉,就是将纤维放在臼中碾碎后,溶于水,再用帘子迅速将纤维浆捞起的简单工序,使之干燥以后便成为纸。如果没有丝绸纸的话,也许就没有抄漉麻纤维纸的发明。 作为新型纸的发明者而被记录下名字的,是东汉的宦官蔡伦。他是和帝的中常侍,作为尚书令总监帝室御用器物的制作。蔡伦设计了利用树皮、碎麻、破布、渔网造纸的方法。与丝绸相比麻是很便宜的衣料,可回收旧麻衣料来造纸。元兴元年()他向和帝献上这种纸之后,新型纸得以推广使用,天下人称之为“蔡侯纸”。麻即便在今天也还是用于水墨画的材料。 但是,纸的考古资料证明蔡伦并不是最初的发明者。年在西安市东郊外的灞桥西汉墓发现了淡黄色的古纸片,是作为铜镜的垫衬物使用的。这一所谓“灞桥纸”一时间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但是后来中国轻工业部造纸局指出这不是纸,而只是一种纺织物。究竟是“纺织”还是“抄漉”,仔细观察的话是不难予以区别的,因为纵横规则交叉的纤维与不规则的纤维组合是不一样的。 年—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居延的肩水金关遗址发现了两张麻纸,从同一地点出土木简的年号(宣帝甘露二年〈前52〉)可知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遗物。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也发现西汉宣帝时期的麻纸,年在甘肃省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现西汉中后期的麻纸。年以来持续发掘的西汉文帝时期的汉墓中,在死者胸前的位置上发现了长5.6厘米、宽2.6厘米浅黄色纸。上面以黑色细线绘有山脉、河流、道路。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地区,也发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纸,上面写有六七行文字。就写有文字的纸而言,这是最早的。 近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在蔡伦以前的西汉中期已经出现了麻纸。但是毕竟还没有到达可以取代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的地步。从东汉画像石所描绘的授课场景来看,学生还是手持简册,在做笔记。不过,很快从二世纪后半期开始,纸作为书写材料便逐渐开始普及了。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节选/(日)鹤间和幸著;马彪译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