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时政、扶风文化、扶风乡愁。投稿0 ◎来源丨云崖暖矣的博客 扶风圈子注: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族冯(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以上资料来雨于百度百科) 我们附近的冯姓村庄 一、扶风境内冯姓村庄分布 冯姓全国分布很广,仅扶风县域就有五处以冯姓为主的村子,其他散居冯姓居民,各个乡镇都有。而且来源不一,除了涝池岸冯家和豆会冯家都是来之于山西之外,其他村庄的冯姓来源不一。 1、豆会冯家:据《扶风县地名志》载,元至正年间由山西逃荒而来。地名豆会是因古代每年在此地开“乡饮会”,用豆的容量器发放救济粮,救济穷人,有人将此会称之为“俎豆之会”,以后简称豆会,共有十个村子,豆会冯家占其十分之三。现在(年)豆会冯家共有五个冯姓村民小组,耕地亩,人口人,其中冯南庄:46户人,冯北庄:46户人,冯南场:22户人,冯老堡63户人,冯北场50户人。 2、涝池岸冯家:明代由山西移民于此(太白乡涝池岸村),因村中有一涝池而得名。年统计,共有冯姓人口户,人,耕地亩。 扶风圈子延伸阅读:◎扶风有多少人来自山西大槐树?山西移民是怎么回事? 3、原峪冯家:明洪武年间由四川峨眉山迁此(新店乡原峪村刘达庄),祖先系风水先生,占此地而发,取代刘氏人家。地名是因刘姓人刘达先居此地而得名。冯氏家族有宗祠一院,有祠堂、宗祖案和家谱,有祠碑、祠堂联为:发迹峨眉贻谋远,钟灵毓秀世泽长。年统计,有冯姓人口户人耕地亩。 4、八岔堡冯家:清代冯姓居此(城关镇八岔村冯家堡)建堡而得名。年统计冯姓人口20户人。 5、午井九家村冯家窑冯家塬:清光绪年间,冯姓居此地,住窑定居而得名。年统计:冯家窑94户人亩耕地;冯家塬65户人亩耕地。 6、上宋乡神村冯家寺:清以前住此,以村边有寺院而得名,年统计,54户人亩耕地。 7、其他零星居住的冯氏:如县城南台村的冯氏和四家堡村的冯氏为豆会冯家的后裔,绛帐侯家坡的冯氏曾出过扶风知名绅士冯知夫,县城文艺路(仓门巷)冯氏曾出过扶风县副县长现任省政协副主席冯月菊等。据说,城关镇小留村信义组多一半人口为冯姓人口,只是有关统计资料没有分开统计,冯姓人口数据不明,又因村子不是以冯姓命名,常被有关扶风冯氏的一些谱书忽视,待后详细调查。 二、宝鸡市其余县区的冯家村 凤翔县彪角镇冯家村、凤翔县唐村乡冯家村、凤翔县汉封乡冯家坡村 岐山县祝家庄镇冯家沟村、岐山县故郡乡冯家村 陈仓区慕仪镇冯家村、陈仓区新街镇冯家底下村、陈仓区县功镇冯家沟村、陈仓区拓石镇冯家沟村、陈仓区金河镇冯家咀村、陈仓区香泉镇冯家沟门子村、陈仓区县功镇冯家崖子村、陈仓区千河镇冯家底下村、陈仓区坪头镇冯家山村、陈仓区固川乡冯家山村、陈仓区颜家河乡冯家山村、陈仓区千河镇冯家咀村、陈仓区长青镇冯家山村 千阳县崔家头镇冯家堡村、千阳县柿沟镇冯家塬村、千阳县高崖镇冯家沟村、千阳县上店乡冯家山村 金台区蟠龙镇冯家崖村 麟游县两亭镇冯家湾村、麟游县花花苗乡冯家湾村 渭滨区石鼓镇冯家塬村 眉县营头镇冯家阙村、眉县常兴镇冯家寺村、眉县汤峪镇上冯家堡村、眉县汤峪镇下冯家堡村 太白县平木镇冯家山村 凤县唐藏镇冯家院村、凤县红花铺镇冯家地村、凤县留凤关镇冯家湾村 陇县东凤镇冯家底下村 …… 想了解更多关于扶风冯姓宗族的故事,点击文章末尾的“阅读原文”进入云崖暖矣的博客查看相关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