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的鹿糕馍小时候便听说,但没怎么吃到过。我老家所在的绛帐镇位于扶风县境最南端,是塬下渭河边的一个小镇,镇子北缘是横亘的黄土坡塬。现在看来,那个百米之高的黄土坡实在算不了什么障碍,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就是很少有人会产生腾跃上去的冲动,除非生活必须。于是,我们塬下的居民和塬上百姓虽同属一个县,但,不很亲密。 我在塬下生活了十几年,到参加中考的时候,才第一次到了县城。县城不大,但对内心忐忑的考生而言,生活常景那时都有点“味同嚼蜡”,心无旁骛。 但我记住了那个小巧的鹿糕馍。在一直颇为陌生的县城里,它是一枚印章,一个符号。 鹿糕馍形似水晶饼,又如稍大的象棋子,盈盈一握,甚是可人。在边缘,有精细的旋纹褶子,中央处,则有一只红色的鹿形印戳。对于粗朴的关中人而言,这个物什已经相当精致。所以少时,我猜测它有点贵,因此从未想要家长买给我,于是也克制着曾经如小鹿般乱撞的冲动。 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了,我终于吃到了它,说实话,有点无感。形表小资矫情,诱逗了我的好奇,但它却只是个面疙瘩。但这样感叹的时候,我又觉得有点对不住它,它毕竟是我老家人有点自豪的一种特色,似乎也对不住那么多年,我对它间或而起的那点碎碎念,兴许是好奇心夸大了对它的期待吧。 它形似月饼,却没有馅儿。说是锅盔,又没法撒开来饕餮。也不像一般的馍馍,可以接地气地与其他饮食搭配来吃。它是邻家小妹,但却有点高冷,是不是呢? 即便我这样有点牢骚感,它能一直承传存在,也是一桩奇事。 当地人传说,鹿糕馍产生于唐代,是重阳节中“重阳糕”的变体。因为《岁时记》中记载说:“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鹿糕”。“上置小鹿数枚”的意思便是在馍馍上盖上鹿形的印戳,以取“禄高”之意。因为塑形小巧,能讨口彩,于是在唐时,便已受百姓青睐。还有一说,鹿糕馍形似柱础,当地百姓也将其称为“柱丁石馍”,但关于鹿形印是武则天来法门寺进香而首创的说法,自然是百姓出于消费心理的一种附会了。这都是民间传说惯用的套路。 不过,在周原大地上,扶风鹿糕馍的名声倒是一直很响,有民谚说,“岐山挂面凤翔酒,扶风鹿糕京里走”。可见,这鹿糕馍也不是平常百姓常吃的,以它俊俏的模样来看,比较讲究的人才会成为它的眷顾者。因此旧时,要外出行商的人,多以此为礼品,实在也体面。因为鹿糕馍小,便于携带,也耐于长时间存放,因此,赶远路的商旅甚是喜欢。 扶风县餐饮协会的秘书长宋红科在县城老区开了一家饭店,年轻时曾在扶风宾馆就厨,也制作过鹿糕馍。年暑假,我与朋友几人去西府调研社火马勺脸谱工艺,顺道请教了他鹿糕馍的做法。 周原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小麦精粉是制作鹿糕馍的主料,然后还需加入适量的大油、鸡蛋、白砂糖、菜籽油、奶粉和盐巴,听到这些,我倒是吃了一惊,在它小小的身躯里,居然如此高深莫测。由于鹿糕馍是发面,因此酵面的制作很重要。它不仅牵涉鹿糕馍的面香味,也关乎其松酥的口感。这些食材味料按比例搭配相合,徐徐入水,开始搅拌,起初时,面要软和,在不断的搅拌揉压下,面团有了力道。接下来,需要醒面,醒面就像是运动间的稍息,好让面纤维在松弛中恢复弹性,从而为再次的力量介入做好准备。经过一小时左右的缓休苏醒,面团的孔泡更加张扬,这是纤维大口呼吸的结果。这时候,需要再加入面粉,不断揉压,使得软面逐渐变硬,增加韧度。面团的硬度如何,在于师傅的身体感知,为了使硬面更吃劲儿,西府人制作锅盔的木杠子也派上了用场,全身的重量和力气,经由杠杆的传递,结结实实地融入到了面粉里,等到加入的面粉与面团完全均匀,面纤维重新充满张力时,便可以停歇了。这时候,让面团再稍醒一二十分钟,然后将其揪成60克左右的小剂子。每到此时,师傅也也是大松一口气,要从豪劲转为斯文,大开大合的揉面环节,逐渐变得谨慎而细致。小小的面剂子主要用大鱼际反复按压,再用双手将其揉握成团。蓄含着内力的面团丰腴饱满,这时候,显露力道的机会来了,师傅们拿起小刀,在面团的腰部顺圈刻出斜向的规矩条纹,这是鹿糕馍动人的腰身,像是姑娘臀边的裙褶,面揉得好不好,剓开的纹口一看便知。到这时候,鹿糕馍的形状已初露端倪了。接下来,要用特制的木煨煨在球状面团的中央压出凹槽来,柱础的形状便才完全显露。这当儿,塑形环节就算是结束了。接下来,鹿形的印戳已蘸了红红的汁水,像是女子的红唇,盖上去,这馍馍便有了别样的意义。 妆塑完毕的鹿糕馍虽说有了颜值,但还是个小白,它需要经受火的历练,来增加阅历的味道。但它见不得大火,不能烤,而是放入锅内去烙,与锅盔的制作同法,只是它体型小,要不了那么久的时间,因此上,火候一定要精当拿捏,否则会坏了味道,也毁了颜值。 小陕推荐 听宋红科说,以前民众物资匮乏,鹿糕馍里多只有清油、盐巴和酵面,因此味道单一。到后来,有人加入糖,味道便有趣了些。他则又尝试加入了鸡蛋、奶粉和猪板油,做出来的鹿糕馍味道便更加含蓄鲜馨了。 鹿糕馍的制作范围一直很小,据说最初,位于县城东关半坡坡上的东四村家家户户都是做鹿糕馍的好手,后来逐渐也延续到临近的村落里。逢年过节时,小贩在县城里沿街售卖,百姓则买点作为祭神的贡品或者送人的礼物。如今,制作鹿糕馍的商户依然不多,但平日的小摊点和一些饭馆里总还是有了它的身影。 小陕推荐 作者简介张西昌,宝鸡扶风人。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中国民协《民艺》杂志执行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中国民族学会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兼秘书长、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青年学术委员、陕菜网智库特邀专家、宝鸡市西府老街餐饮顾问。近年来,在工作之余,好于食文化写作。其文章立足实地调研,结合非遗保护思路,侧重生活美学的阐发,以民艺之眼去察观和体悟食物文化。年出版的《关中食话》一书,对关中地区的知名小吃和幽闭乡味予以了美学上的解读,受众甚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