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绛帐 ——“绛帐作家群”巡礼 文/张新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的文化。 历史上,一个地方,如果土地肥沃,耕作便利,灌溉发达,物产丰饶,百姓丰年可以温饱,饥馑荒年不至于饿死,便可以称得上是鱼米之乡了。如果地理优越,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百姓安居而乐业。这样的地方,就会是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如果这个地方山川风景秀美、历史文化深厚,民风淳朴,那便是人们向往的一方圣土了。 故乡绛帐镇,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一个地脉深厚,条件优越,风物俱佳,让人向往的好地方。 当年,经学大师马融,在辞官告老之后,为了寻找一方传播经学和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用他所专长的易经学理,选择了绛帐这个风水绝佳的地方。留下了“风流旷代夜传经”的佳话。 绛帐地跨渭河两岸,历史上属古邰国属地。 流淌了亿万年的渭河滋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把这里冲积成了水草丰茂,美丽富饶的沃土良田。蒙昧的祖先凿木而生的火种在这里终年燃烧,照亮了渭河两岸空寂的夜空。这里是周人的先祖诞生成长的地方,这里是五谷诞生、中华农业文明曙光初现的地方,留下了姜媛生子、后稷教稼等人类童年时美丽神话。这里是丝稠之路行经之地,悠远的驼铃飘荡在渭河辽远的历史天空·····做为东汉有名的“通儒”,马融在他的暮年,在这里开办了当时最大的学堂,高台教化,弟子上千。实现了从“通籍大儒”到教育家、思想家的华丽转身,演绎了“绛帐传薪”的风流佳话。 使得纯正的儒学从这里传遍全国。 古代的儿童,刚进入学堂的童蒙读物,就诵读着“马融设绛帐,前列生徒,后设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句子。 “马融绛帐多英杰!”,现代文豪柳亚子先生赞颂说。 年的9月,我见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莫言,我说;“高密和绛帐是有前缘的,年前,郑玄和一大批当时国内一流的学子聚于绛帐,拜在大儒马融的帐下学习经学,使得儒学东渐。绛帐在汉朝,可是全国学子景仰的文化圣地呀,您应该去绛帐看一看。” 莫言是山东高密人。 说郑玄,最能打动莫言。 我知道郑玄在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挖掘绛帐的那段辉煌的历史,我曾经走了马融生前走过的许多地方。去高密,是为了寻访马融最得意的弟子郑玄。那个寂静庄严的郑玄祠,被高密人精心保存了千余年。前些年,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们把高密市最繁华的主街道命名为康成大道(郑玄,字康成)。 当年盛极一时的马融祠、讲经台已成了历史的尘埃。绛帐城南那座象征着当地人文化崇拜的焚纸炉也已不见了踪迹,城门楼、护城壕、那些小时候见到的满街的木板楼,都已消失殆尽。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记得的城南那颗长了几百年的高大的皂荚树,也在一场无名的大火中化为了青烟。 在这里已经找不到百年前的建筑了。 南北城门楼是重修的、关帝庙、西林寺是重修的,东西街的教堂是新建的,街道两旁那些贴满瓷砖透着俗艳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耸起,克隆着城市正在摒弃的浮华。 绛帐古城,被愚蠢的子孙折腾得面目全非,体无完肤。 这里要说称得上文物的,是东门楼外的那个语录塔了,文革时建的,虽说位置不当不正,但这在当年是政治标志,无人敢动的。到现在也有快年的历史了,更没有人敢去拆了。 “逝者如斯夫“! 子曰的。 人,只是历史的一瞬。在历史的长河中,山川河流可以消失,树木建筑可以被毁,所有的人,最终也都将化为一抔泥土。 但文化,却像春雨后原野的碧草,圣殿里不灭的火烛,寒夜中明亮的星星,它可以洞穿历史,跨越时空。 千百年来,讲经台时毁时建,现在也没有了踪迹。但在世世代代绛帐人的心目中,永远有一座拆不掉、毁不了的讲经台,让这个地域的历史和文脉,不绝如缕,亘古绵长...... 不用像阿Q一样再去说绛帐古镇昔年的繁华。受渭河的滋养,这本就是一块地杰人灵、文化焕然的沃土。也不要再去说这个地方历史上走过的一个个名传千秋的人物。在扶风、在西府、在陕西,在遥远的异乡,活跃着一个个从马融的“绛帐”走出的作家文人,他们以浓浓的赤子之情,炽热的故土之爱,用他们优美的文字书写绛帐,写她的坎坷与磨难,辉煌与梦想。 这个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绛帐作家群”已然成为西府和陕西文坛蔚然壮观的一道风景。如今,文化被重新拾起,日益被重视,绛帐辉煌的地域文化日渐繁荣。。 从绛帐走出的作家们,他们的心中,永远珍藏着故乡的原野,他们优美的作品,让绛帐走出封闭的西北,走向全国。 绛帐,已然成为文学地理上一座崛起的新地标。 投稿说明ID:ffbxw 投稿的朋友请到扶风百姓网(白殿怎么引起的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