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声柳笛声盼春归 文/唐金科 题记: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间,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 ——路遥 美好的童年、纯真的少年和梦想的青春在老家度过。那儿山水人物在我心中留下了美丽而难忘的烙印,她是我心灵深处庄严而精美的图腾,她是我心灵安放和抚慰的美丽桃园,她是我胸中一篇篇、一章章优美的散文诗;那儿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在我心房淙淙而流,咕咕而淌,流淌在坑坑洼洼的大街小巷,亮清清的涝池畔,绿莹莹的柳梢上,流淌在广袤的油菜花、桃花盛开的田野上…… 家门口,铁匠师傅正左手夹住那火红火红的铁块,敏捷地翻转、挪动,右手欢势地、有节奏地叮当叮当锤打,悦耳动听,火星飞溅,炉膛里的火苗照映着师傅那黑红的脸颊,也照映着我们天真烂漫的小脸蛋…… “……李师傅,我的斧头好了没?……”“我的镰咋样?你咋今儿这么忙乎!……”大人在问话,李师傅脸绷得紧紧的,没有平日的急热,手不停歇,哀叹道:“哎,家里来信了,我父亲病危!应当你们的活儿,正赶着!……”听大人说,这位铁匠师傅姓李,55岁,老家在河南,孤身一人在我们村打铁都好几年了。人诚实,手艺高,得人爱,人缘好……第二天,再没见到这位沦落我村的铁匠师傅,一个中等个头,围着黑围裙,爱说爱笑,特别爱我们娃娃的好老头,就这样消声匿迹了!再听不到他那清脆的、有节律的敲打声,再看不到他那张淳朴的慈目顺眼。“老师傅,你啥时能回来,在我家门口继续开炉?做五花八门的农具……”这成了我童年的心事。不过,很快又有了新的乐趣。 手提肩挑背扛,走街窜乡,游走在乡间的形形色色的匠人和小商小贩,像磨刀匠、洋铁匠、货郎担、蓆篾匠、剃头匠、锔锅匠……为庄户人家修补着贫困的生活,补缀着艰辛的日子,增添着希望的色彩,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欢乐! 工匠们边干活边唠叨:“好时用、坏时修,修修补补又几秋”的话语,和乡亲们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口头惮,像是天设地造,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他们比乡亲破烂衣裳稍好些,只是补丁少一些,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身怀绝技的农民工。他们熟悉稼穑之事,知道农家人的愁苦做难,了解农家人的心态心境。忙时在家上工务农,农闲出门挣钱糊口。他们的精湛技艺,或由父传子、子传孙、兄弟相传,或拜师学艺,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个人修行而成。他们凭手艺吃饭,为人公道正派,活计做得一板一眼,丝丝扣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们敬奉祖师爷,说起他们的祖师爷,匠人们津津乐道,敬若神灵,奉如神仙。“天下百工圣人作。”“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道家七十二位祖师,留下七十二样手艺养人度日,救济群生。鲁班留下石木二匠修房造屋,少阳祖师留下打造金银铜铁锡器,真定子留下篾匠,静修真人留下做伞造锅……”“宁叫断了饭碗,不能坏了手艺……”他们的说辞,是我们接触最有灵性的乡村童话。他们不求挣多少,只要有口饭吃,手不闲。他们大多知道的事儿多,天上地下,村村寨寨,山山峁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开朗健谈,幽默诙谐,很合乡亲们口味,也给我们带来乐趣和见闻。我们耳闻目睹了匠人们辛勤劳作,与祖辈父辈在田间精耕细作、流血流汗一样,我们从他们身上,真切地看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领悟到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一切! “磨剪子来――,抢菜刀――,……” 肩上扛着一个下面带有扁担的长条板凳的人来了!他是磨刀师傅。板凳上装有手摇砂轮和抢刀设备,在板凳的一头,挂着一只装有粗细磨石和其它工具的工具箱。为人磨刀时,放下板凳,骑其一端,或磨或抢娴熟自如,游刃有余。只见一阵火星四溅,沙沙作响之后,那些锈迹斑斑的刀剪,在磨刀人的手中,神奇般的获得了新生,变得光亮耀眼,锋利如初。 “焊――塘瓷脸盆!……” 用扁担挑着铁皮、铁炉子、铁砧子、铁剪子和铜烙铁等工具。如果是哪家的洋瓷盆或白铁用具掉梁了、掉底了、磨漏了,洋铁匠就会撂下担子,就地进行修理。在焊白铁活时,用砂纸或锉刀把破损处的铁锈清除干净,涂上经过炮制的盐酸和松香,用在铁炉子中烧热的红铜烙铁,叼起焊锡进行修补,使破旧的白铁器具又重新派上了用场。 “噔,噔,噔……” 一听就知道是“货郎担”来了!那是拨浪鼓的声响!那鲜红的红头绳、亮晶晶的钮扣、耀眼的七彩线,扎头的小皮筋,小铅笔小刀刀……还有那诱人的洋塘、彩色的塑哨子、吹涨捏塌,琳琅满目,尽现眼前,都令我们心动,爱不释手。 “造背篓喽――”“剃头磨剪子――”“钉锅喽――”…… 家里背篓、笼子、簸箕、铺篮、筛子、蓆等,掉底了,舌烂了,边框破损了……,就盼望来个“造背篓”的。干这类活的匠人叫蓆篾匠。蓆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器具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要做个好篾匠,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篾匠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得练得扎实。编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要光滑细腻,凉爽舒坦。做根扁担,要上肩轻松,刚韧恰当……做出来的竹器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乡亲们都很喜欢! 老汉大人,婆娘娃娃,围住乡间艺人,高兴地问这问那,热情地讨价还价,啧啧称赞师傅们精巧熟练的手工活,师傅们不厌其烦地回答乡亲们的攀问。这一路路“神仙”,纷至沓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吆喝而来,满意而游,飘忽大街小巷,留下精湛的技艺。 寒来署往,冬去春来,风雨兼程,马不停蹄,艰辛备至,养家糊口。喊一路,唱一路;谋生计,利他人,洒下一路汗水,收获一片笑颜。 这吆喝声,是劳动者的号子声,是劳动者的挣扎声,更是盼春归来的呼唤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空气里充盈着暖洋洋的新鲜气息。小草和迎春花欣喜地探出头来,禾苗、油菜,田野里的庄稼,像唤醒的娃娃,沐浴着和煦春光,迎着习习春风,吮吸着春雨,展示着生命的绿色,纷呈着质朴的黄花。 春天的涝池,雪草像绿茵一样,我们在上面打滚、葡蔔,一棵棵垂柳,如姑娘的秀发,婀娜多姿,风情依旧,环绕碧岸,倒影水中,长长的柳条,缭拨水面。一泓清水,水光潋艳。 古老的钟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亘古不变地鸣响,厚实的碾盘,讲述着悠远的、悲伤的故事,古朴的油坊,传来了咯吱吱的压榨声、撞击声和劳作声,也夹杂着叹息声、愤慨声……时令的春天,只属于我们少年的,大人们心中温暖的春天,还迟迟没有来到!他们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挥洒他们一生的力气,抚养儿女,苦度日月…… 放学以后,我们小伙伴总能相约在一起,提着拔草的笼子,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来到涝池,谁还顾得上拔草啊!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慌言!随便把笼子一扔,撒腿疯跑,噌噌爬在柳树上,寻找顺溜柔软的柳条儿。这比苦燥的课堂舒服多了,自由多了!我们像脱缰的野马,畅畅快快,在幸福的乐园里撒开了欢! 做柳笛咪咪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要做柳笛咪咪了,折一枝粗细匀称的嫩柳条,不能有起杈,用削铅笔的小刀,将两端截齐,或者干脆先用手折好,再用锋利的牙齿,咔嚓咔嚓修整齐,再用双手分别捏住枝条两端,反方向轻轻扭动,感到柳皮和柳骨分离时,用嘴咬住柳条一端,缓缓抽出洁白的柳骨,就得到一个绿莹莹的柳皮筒。接下来将柳皮筒截成两三寸长的段儿,将细端捏成扁平状,用小刀打薄,露出鹅黄的内皮,一只柳笛咪咪就好了。我们的乐曲也就响起来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们吹的是那么杂乱无章,是那么五音不全,但那一声声清脆的柳笛声,那一声声甜蜜的欢歌,响彻了整个村庄和无忧的少年,吹红了小脸,吹走了幸福的岁月,唱破了喉咙,唱出了我们的幸福,唱岀了我们感恩的心,奏出了春天的美丽的乐章! 这笛声,这歌声,是盼春归来声!吹笑了山,唱笑了水,吹得油菜花儿黄,唱得桃花花儿红。这笛声,这歌声,打破了寂静的、破烂不堪的小村庄,逗笑了一张张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愁眉苦脸,唤醒了一双双呻吟在袅袅炊烟中忧郁的双眼。优美绵长的笛音就像一只只绿色的鸽子,飘飞在涝池的上空,回荡在春天的田野,荡漾在庄稼汉的心田……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抚今思昔,峥嵘岁月里匠人的阵陈吆喝声,我们悦耳的柳笛声,消失在如歌的岁月里,成了一篇篇、一章章优美的回忆,它带着浓浓的乡音,映着淳朴的乡亲们的脸庞,蘸着我们淡淡的乡愁,沾着家乡泥土的芳香;那金子般的“工匠精神”和劳动品质,那花季的幸福少年,那父老乡亲像老黄牛一样忍辱负重,辛勤劳作,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花,在我心中,在我笔端,静静地流淌,绽放……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白癜风能治好吗白癜风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