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ask.bdfyy999.com/ 咬定青山不放松 ----记瓦罐岭精神传承人郭多武 文/任宗儒 著名的法门寺向北十公里便是横亘绵延、巍峨壮丽的乔山山脉,当地人称之为北山。这是相对于南山秦岭而言的。扶风县境内的乔山山脉,最高峰叫瓦罐岭。说到瓦罐岭那神奇之地,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吸引得人们魂牵梦绕,心驰神往。 瓦罐岭之所以称名瓦罐岭,起源于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先周时期有一周姓道人,在此山最高峰,靠捏泥瓦罐聊以为生。此道人生活虽不富裕,却心怀扶贫济困之意,乐于帮助贫困之人。谁家生活困难,他就送去瓦罐周济,以此留下千年佳话,故而此山便叫瓦罐岭。 瓦罐岭前有一山岭,名曰子牙岭,相传当年是姜子牙和文太师大战的古战场。至今,这里松苍柏翠,林密木茂,群山环绕,植被葱笼,完全看不到昔日古战场的神奇与壮烈。 解放前,瓦罐岭地区是扶风,岐山地下党及其所领导的北山游击队活动的地区,是关中地区向陕北根据地乃至陕甘宁边区运送枪支弹药、药品布匹、医疗器械、粮食物资,掩护首长过路,输送进步青年到陕北参加革命的重要通道。当年的以孙宪武、窦文德为代表的扶风共产党人,游击队员已成烈士,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不断奋进的扶风人民。 本文在这里既不探源周姓道人扶贫济困是否真有其事,不考究姜太公大战文太师的战斗多么惨烈,也不考究北山游击队当年给陕北和陕甘宁边区运送了多少枪支弹药、医疗用品,抑或互送了多少青年去陕北参加革命。这里只记述一个共产党员多年来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瓦罐岭,建设瓦罐里的神奇故事。这人便是瓦罐里精神的传承人---郭多武。 关于多武其人,有不少的网络文章介绍过他。有称他是为寻觅、宣传古今名胜费了心思,倾注了心血,身心在山的苦行僧;也有称他是为游客一点一点揭开瓦罐岭神秘面纱的优秀导游;还有文章说他是瓦罐岭旅游的创始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笔者觉得这些称呼并不能完全或准确概括郭多武的所作所为和重大意义,更没有准确揭示郭多武这几年咬定青山不放松,为瓦罐岭付出心血的内心世界和内在动力。 年春季,当时的黄堆人民在以张志孝为书记的公社党委领导下,举全社之力,打响了穿山引水攻坚战,在缺设备、缺技术的情况下,大动员,大上劳,大会战,人扛肩挑,连拉带抬,硬挖硬钻,昼夜不停,奋战四年半,凿山洞米,修水渠米,完成土方8万多方,石方3.4方,投工18.4万个,架设高压线路米。总投资4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万元,自筹资金2.6万元。引来被当地群众称为“救命之水”的山上泉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沿山一带十几个自然村人畜“吃水难”的问题。笔者曾和一位当年参加大会战的老农攀谈。他说当时一个人背四十斤沙子从山下运到山上施工现场,记一个工日。至于这个工日值多少价值,就看各生产队的经济状况了。这一事例足以表现其当年会战之艰苦。 八十年代中期,郭多武曾经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和当年工程总指挥,原黄堆公社党委副书记陈林同志在一个单位。他多次聆听陈林同志回忆当年穿山引水的艰辛和不易,讲述黄堆人民的勤劳和不怕吃苦。这点点滴滴给郭多武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萌发了一定要发掘整理当年穿山引水工程的史料,传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教育后代,珍惜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的生动材料的决心。只是后来郭多武担任了乡镇领导和县交通部门负责人,由于政务繁忙一时腾不开手来做这些工作。 直到退休以后,郭多武倾注所有精力,开发瓦罐岭景区,建成瓦罐岭红色旅游基地。根据此前所掌握的资料,总结出当年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是“决心大、干劲大、震动大”的三大工程。他把此工程称为“扶风红旗渠”。概括其精神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瓦罐岭精神。这几年来,他在宣传推介“瓦罐岭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效应。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参观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瞻仰工程指挥部的游人不下十余万人次。故笔者称郭多武为瓦罐岭精神的守护者和传神人。 郭多武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多年担任基层领导干部。精瘦干练,衣着朴素,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声音带着沙哑。普通得走在县城街道上,很难让人从人群中分辨出这位名声响当当的人物。多武有一个特点,说话嗓门大,出口就是顺口溜,说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生动风趣,吸引人。这大概是他几年来着力宣传瓦罐岭精神,练成这铁嘴钢牙的。 称郭德武是瓦罐岭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是因为这几年来,他为宣传、发扬、传承瓦罐岭精神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郭多武已是誉满扶风,誉满西府。 一,多武重感情,懂报恩郭多武出生在瓦罐岭下的庞家村。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还是比较辛苦的,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生活更是艰难。 多武家姊妹多,他又是男孩中的老大,理应担负起照管弟妹的责任。当时家庭的生活环境和地处乔山脚下的地理位置,使郭多武至小就对瓦罐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充满了常人难以体会的感情。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城里的孩子放学后搧洋片儿、踢足球,郭多武却要提上笼子去山坡拔猪草、放羊。城里的孩子节假日游公园、逛名胜,多武却要背上干粮和工具去山里挖药材、捡杏仁、拔韭菜。年龄稍大些,放了暑假,多武更是离不开大山了,不但要背上干粮和工具,还要带上简单的铺盖住到山庄里(山外生产队派人在山里开荒种地时的吃住之地),挖药材,弄柴火,捡杏仁。反正是什么能换钱就干什么。就是这样,十几岁的郭多武不但解决了自己和弟妹们上学所需的费用,还能解决家里的一大部分开销。以后长大成人,走出了大山,干了事业的多武总是说他是乔山的儿子,是乔山养育了他,也是乔山成就了他。这话实在不假。 美丽的乔山不仅给年幼的郭多武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巍峨的乔山更是磨练了郭德武坚强的意志,锻打了他顽强的性格,使他不怕困难,甘于吃苦,不怕挫折,百折不挠,使他对乔山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后来,长大了的郭多武走出了大山,考取了师范。毕业后,先是走进了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继而又坐在了乡镇长办公桌前,后又站在交通系统领导的位置上,他始终没有忘记莽莽乔山给他的恩赐和眷顾。每逢节假日或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他都要专程去山里转转,虽然是每次都到不了瓦罐岭,也要到山前流连一阵。 时至今日,只要让郭多武介绍瓦罐岭,介绍当年的穿山引水工程,话题就像开了闸的渠水,滔滔不绝,洋洋洒洒。其感慨,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使听者无不受到感染,顿时产生了去乔山、去瓦罐岭、去引水洞参观的冲动。笔者曾和郭多武几次聊到瓦罐岭的故事,只要你不打断他的话头,他可以给你讲上几天几夜,且内容绝无重复。叙说时配以简单的手势和复杂的表情,总是引人入胜,兴致盎然。此时,人们才明白,为什么郭多武每天不厌其烦地陪同参观者沿着崎岖小路去实际观看当年黄堆人民用双手挖出的引水山洞。有时一天两三趟,来回十几里山路,小伙子够呛,年过花甲的郭多武却兴致勃勃,上山的小路实在难走,何况郭多武一边向游客讲解,一方面还要挥刀开路,披荆斩棘。 二、多武不忘初心老有所为自从郭多武同志从基层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除却了政事缠身的忙碌,也没有了迎来送往,接上送下的烦扰,似乎可以或含饴弄孙,承膝下之欢,或周游名胜,舒缓上班时的压力。可当年陈林同志向他讲述的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大会战的情景和火热的劳动场面,以及当年参加工程会战的本村村民回忆的那种艰苦的生活和高涨的劳动热情,使多武初心不忘,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开发建设瓦罐岭的艰苦岁月中。 早在六七十年代,乔山下几十里范围内的村民经常上山打柴,好些生产队在山上开荒种庄稼,当地人把这叫做山庄。当时上山的路仅能通行一辆架子车,且山路弯弯,崎岖坑凹,行走艰难。人常说,要得富,先修路。多武知道要想开发瓦罐岭红色旅游,要让游人领略当年黄堆人民穿山引水的艰苦奋斗和不凡功绩,最要紧的是先修好上山的路,这便是他打算回报大山要做的第一件事。于是,郭多武凭借他多年从政积累的人脉和经历,到处奔走鼓动,到处游说介绍,最后经过自筹、贷款、政府扶持、社会捐赠、群众义工等筹措资金万元,修筑了长达六公里的盘山水泥路。修路时没有电,他就自费购买发电机发电。当时路基刚修好,倾盆大雨裹挟着泥石流冲毁了路基,他被困在山里,生活成了问题。当他拄着木棍,高一脚低一脚踏着泥泞,回到家里时,全身泥水,家里人都认不出他了。路终于修好了。现在旅游的客人可以直接开车到达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出水口,亲眼看到从山上流下来的汩汩泉水。剩下那段到达引水工程进水口的路,就成了驴友们发挥特长,登山旅游、观景采风的事了。虽然崎岖难走,却也可享登山之趣。 上山的路拓宽了,平坦了,硬化了。可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须臾都离不开电,多武又想在山上干点事业,尽快通上电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郭德武又发挥自己游说的特长,辗转于各个部门,特别是县供电公司。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2.6公里的高压线路和变压器安装调试完毕。从此,瓦罐岭前明灯闪烁,电视机映出了动人的画面,卡拉OK之声回响在山间。 路修好了,电通上了,郭多武下一步的计划也做好了。 郭多武是一个入党几十年的共产党员,多年的行政经历使他把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刻放在心上,把宣传推广瓦罐岭精神作为自己退休后最大的事业。路修好,电通上后,他就开始了开发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的头等大事。当年黄堆公社举全公社之力,在瓦罐岭上凿洞修渠,引水下山,其精神是伟大壮烈的。其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为了让后来的人牢记当年穿山引水的艰辛和不易,教育后来人继承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郭多武又开始实施了他另一个重要的计划。他又多方筹措资金并不惜动用自己仅有的养老金创办了“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纪念馆”,恢复改造了原“黄堆公社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指挥部”旧址窑洞20孔,新建展厅23间,共计平方米,作为“扶风县红旗渠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使广大慕名前来参观引水工程的游人有可睹之物,可看之景,受到生动教育。郭多武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讲创办这个红色教育基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三牛精神”(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激发“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不忘初心,发挥余热,从而达到振兴“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目的。他把这些内容总结为一句话,红色教育瓦罐岭,台上台下不忘根。 郭多武创建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重提瓦罐岭精神,开展扶风红旗渠红色旅游,激发了黄堆地区广大群众怀念过去、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改造自然、改变命运的极大热情。在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竣工40周年之际,当地群众自发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树碑立石,昭烈后世,并为当年黄堆公社党委书记张志孝、党委副书记、穿山引水工程总指挥陈林披红戴花,分别赠送“人民楷模”牌匾,以表颂扬感激之情。郭多武也在工程指挥部旧址邀请了部分参加会战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举行了重登瓦罐岭,凭吊引水洞活动,并开展召开座谈会,书画展览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为瓦罐岭红色旅游造势,影响空前,反响强烈。 郭多武在谈到自己创建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的初衷时说:“就是要以此为契机,不忘初心,老有所为,充分发挥这一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传承瓦罐岭精神,唤起人民群众对当年苦战瓦罐岭艰苦岁月的回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让自己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 郭多武还在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里专门开辟了上百平方米的书画工作室。随着这几年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的影响的不断扩大,前来瓦罐岭参观游览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省内外的书画名家、诗人、作家、退休老干部,他们到此一游,不由心情激动,免不了吟诗作画,题词留念,以抒发情怀。多武就给他们开辟了发挥才能、抒发激情的空间。前不久基地举行生态文化研究会挂牌仪式时,同时举办的书画展非常成功,给红色旅游增光添彩。 三、多武胸怀大志,能想敢干郭多武是一个会动脑筋想事的人,更是一个能想敢干的人。多年从政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乡镇领导抓经济的理性思维,使他在创办红色旅游的同时,还有一套新的创业计划。 几年来,郭多武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创办了关山生态公司,并亲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观山生态公司利用原农林大队林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山泉水质好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起生态种植、养殖、林下休闲采摘、户外散养、森林旅游等项目。先后种植林下牡丹亩,黄芪、柴胡等中草药多亩,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花椒多亩,林下散养土猪、土蜂、鸡、鸭、鹅等0多头、尾、箱。目前,这些项目已见成效。 经过郭多武同志的不懈努力和勤劳实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之际,宝鸡市农业学会瓦罐岭生态农业分会、扶风县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在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挂牌成立。这无疑将会给观山生态公司的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前途。 郭多武是一个胸怀大志、干事业不知满足的人,也是一个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现在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影响震动大,教育效果好,每年吸引省内外参观者达10万人次。林下经济的发展,使周边群众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郭德武并不满足这些。当他看到瓦罐岭前许多地方,由于前些年水泥厂开采石料炸山取石时留下了许多矿坑,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整个乔山山脉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到处郁郁葱葱,林密草盛,植被浓绿,美景如画,只有这些矿坑白花花的,就像人光洁的皮肤上长了牛皮癣一样,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他便对着这些矿坑动起了脑筋。经请教有关专业人员,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些矿坑修整包装,建成旅游景点。郭多武脑海中马上形成了矿坑遗址公园的美景。这一年来,他为了建设矿坑遗址公园,又辗转于乔山——扶风——宝鸡之间。邀请了县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和宝鸡市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的专家和领导前来瓦罐岭实地考察,并向他们汇报了自己建设矿坑遗址公园的设想。大胆新颖的设想和坚韧顽强的追求,让县市有关部门领导对此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于什么时候变成现实,还待市县有关部门的进一步论证和郭多武同志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追求。 “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郭多武同志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大多数退休老人都选择了安逸的生活方式,或出去走走,或公园遛遛,或牵狗养鸟,或挖坑打牌,或打打太极拳,或跳跳广场舞,总之是颐养千年,尽享天伦之乐。多武却不这样,他不是在山里领着游人们参观当年黄堆人民用双手凿出的流水山洞,就是为前来瞻仰当年穿山引水工程指挥部旧址的人们讲述当年人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在此之余,郭多武又在奔走呼告,请求政府拨款维修已流水40多年的引水渠。当记者采访郭多武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不顾条件,不计报酬的干了这么多事儿,并干得很成功?多武自豪的说:“是自身责任,是家乡情结,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爱党爱民的深厚感情支撑我干这份事业。”多么豪迈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怀! 我们相信,凭着郭多武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不懈努力,以及无止境追求,乔山会更加巍峨壮丽,瓦罐岭红色旅游会更加蓬勃发展,矿坑遗址公园建设会更快列入建设规划。 把这副对联送给郭多武同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作者简介任宗儒,扶风法门人,在扶风、宝鸡从教四十余年,高级教师,宝鸡文理学院兼职副教授,有多篇教育论文发表,鲜有文学作品见报见刊。 扶风县作家协会官方平台 征文活动即将新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