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有感于古代君臣之间以“丹书铁券”的方式取信,尚且无法做到兑现承诺的情况(见《诚信当在心,心中无诚信,所谓“丹书铁劵”不过一块废铁》),不由得联想起历史上那些讲求说话算数的人,毕竟诚信首先要从不说假话做起。下面就介绍几个这方面故事。

□桐叶封弟

众所周知,山西省简称晋,跟春秋时代在此建立的诸侯国晋有关。关于晋国的建立,历史上有个童话般的故事。

周武王有个儿子名叫姬虞(字子干),他是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他们的母亲都是齐太公吕尚之女邑姜。相传有一天,周成王带着姬虞游戏,他将一片桐叶剪成珪(古代一种礼器)的形状,对弟弟说:“我将它封赐给你!”几天过后,官员们提出应当选择吉日对姬虞进行册封。周成王解释道:“我那天不过跟弟弟开了个玩笑。”官员们却说:“天子无戏言。说出来的话都由史官如实作了记录,并将依礼完成。”于是,周成王把唐(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地带)地封给了弟弟姬虞。

尽管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晋世家》,但后世对其真实性一直存有疑问。早在唐代,柳宗元就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辨》,认为周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这篇文章也很有名,被收入《古文观止》。当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周公为自己篡位上演的一出戏。

可信的史实是,周成王时唐(今山西临汾翼城县地带)人作乱,武王的弟弟周公带兵前去征讨。乱平之后,将唐地封赐给了姬虞。所以,后世又将姬虞称为唐叔虞。姬虞的儿子燮父袭位后,徙居于晋水(今山西太原市南部地带),改称晋侯。这便是春秋晋国的发端。

今天从诚信的角度来回看这个历史故事,它本身的真假,其实并不特别重要。至于历史上周公是否存在篡位的问题,恐怕也不是某位学者写篇文章就能够定论的。当然,学术研究大可继续。对待历史问题,需要有历史的思维。为何从司马迁开始,后人要大力推荐宣传这个故事呢?劝诫君臣乃至世人当说话算数,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脱离这个原始动因来就事说事,意义并不是很大。

晋祠周柏

□范式守约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嘉祥县地带)人,又名汜。据《后汉书·范式传》记载,范式年轻时在洛阳太学求学,跟汝南(郡治在今河南平舆县境内)人张劭(字元伯)结为好友。后来二人各归本乡,分别时范式告诉好友,两年后会去汝南拜谒张劭的父母,见见他的儿子。于是,他们约定了再见的日期。

两年即将过去,这天张劭将好友将会来访的事情告诉了母亲,让她准备招待客人的酒菜。问清原委,母亲觉得这件事有点不靠谱,说:“你们已经分别两年,两地又相隔千里,这种话何必当真呢?”张劭却很自信地对母亲说:“范巨卿是个极讲诚信的人,一定不会食言违约!”

见儿子说得如此真切,张劭的母亲便开始酿酒做准备。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真如期而至,拜见张劭的父母,跟张家人开怀畅饮。

范式后来入仕做了郡功曹。张劭却命运多舛,患上了疾病。在他病重期间,同郡的两个朋友日夜守护在他身边。临终之前,他对朋友说:“见不到我的那位‘死友’,引以为憾啊!”朋友安慰他说,我们都是你的“死友”。张劭惨然答道:“你们二位是我的生友,我说的那位‘死友’,是山阳人范巨卿。”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些奇特了。据《范式传》记载,他在梦境中获知张劭去世,赶紧素车白马前往汝南。汝南那边也出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当墓穴挖好下葬时,灵柩却怎么也抬不动。张母抚摸着儿子的灵柩哭泣地问:“儿啊,你是不是有未了的心愿呢?”稍后,范式赶到了,他痛哭流涕,大声呼号:“元伯,我来了,你去吧,从此你我死生路异,永别了!”说完便为好友执绋引柩,葬礼得以顺利进行。前来送葬的一千多人,目睹此情此景,都被范式的这份真挚友情感动,流下了泪水。安葬完毕,范式在好友的墓边栽上树,作为永久的纪念。他后来做了庐江太守,享有威名,死在任上。

后来,由范式和张劭的这份生死交情,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典故“鸡黍之交”,一般用于形容朋友之间超越生死的特殊感情。但需要说明,《后汉书·范式传》中,并未使用“鸡黍之交”这个词语,哪怕是意思相近的内容也没有。一些网络文章在介绍这个成语的出处时,直接归之于《后汉书·范式传》,这是值得商榷的。将范、张二人的生死之交,冠以“鸡黍”二字,始见于元代的杂剧。明代冯梦龙所编小说集《喻世明言》内,有“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一文(卷十六),以此作为该成语的出处,应该更为准确。

介绍这则故事,并非是为了推广范式这种近乎做到了极致的诚信方式。事实上,《后汉书》将范式列入“独行”这一类传,已经在喻示后世,说话要算数,但也并非要求人人都达到穷极的境界。

□郭伋不欺童稚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郭伋传》。郭伋(前39―后47),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人,东汉大臣。他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游侠郭解的玄孙。

郭伋在担任并州牧期间,有一次来西河郡美稷县(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巡视,尚未进城,驿道边出现了数百儿童骑着竹马迎接他的场景。他赶紧下马,笑着询问:“你们大老远赶到这里做什么呢?”孩子们回答:“听说大人要来,我们高兴,特来迎接。”郭伋闻之动容,向孩子们施礼,在他们的簇拥下入城。等到办完公事,这些孩子又欢送他出城。其中有人问他:“大人到别处巡视何日返回呢?到时我们还要来迎送。”

郭伋让随行官员计算了一下归期,然后告诉孩子们。等到他在别处巡视完毕再经过美稷县时,日期比先前的预计早了一天。为了信守跟孩子们的约定,他决定在野外简陋的驿亭住一宿,第二天才入城。孩子们也果然依照约定再次来迎接他。

几百个孩子同时骑着竹马前来迎送州牧,后面自然有美稷县官员的动员组织。大家不要因此认为,这郭伋作威作福居然作到了孩子们的头上。光武帝刘秀将德高望重的郭伋派到并州来,是一项有针对性的人事安排。当时有个名叫卢芳的人在汉匈交界处割据,经常联合匈奴侵袭东汉边境。后来,经不住郭伋的恩威并举,卢芳不得不流亡匈奴,并最终死在那里。

郭伋此举,显然是有意打造东汉朝廷和他本人,说话算数、讲求诚信的形象,意在安境保民。这跟商鞅在秦国开启变法之前,运用“徙木示信”的方式进行宣传,事理是相通的。

在《资治通鉴·周纪》(周显王十年,公元前年)中,司马光就商鞅变法写下了一则史评,不妨以此作为今天故事的结束语: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