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窦庄古堡来历知多少 文/董春花“天下庄,数窦庄。” 在山西沁水县城东端氏镇南三公里,和坪上煤矿仅一河之隔,有一处典型的防御性古堡类建筑群。这里三面环水,古迹独特,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处处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一位洗尽铅华的女子,不张扬,不喧哗,静静地坚守在沁河岸边,这就是窦庄古堡。 窦庄古堡是沁河边上最美最繁华的古堡,也是沁河流域唯一一个与女人有关的古城堡。它建筑雄奇,开启了沁河流域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因此被称为沁河第一堡。 说起窦庄古堡,还有个“明清小北京”的传说。话说窦庄人张烈功在京为官时,其母亲听说北京城又大又繁华,就常常和儿子唠叨,说有生之年如果能亲眼看一看北京城,也算不枉活一世。无奈其母相貌奇丑,张烈功又不好以此拒绝。思前想后,孝顺的张烈功便说:“娘,您不用亲自来了,我在咱老家为您建造一座北京城就可以了。”于是,他参考北京城的格局修建了窦庄古堡。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当时的社会背景,若他真敢在老家修个“小北京”,估计朝廷要给他定个“忤逆犯上”的罪名了。 传说归传说。其实真正说起窦庄古堡,不得不追溯一下它名字的由来。事实上,窦庄古堡和陕西扶风(今咸阳)的显赫家族窦氏有着深厚的渊源。窦氏始出自妪姓夏后氏,因“帝相失国”,有孕的妃子出逃后流落民间,后其孙留居遂为窦氏。窦氏后裔窦经的女儿又被汉孝帝封为皇后。 东汉时期,汉明帝封其最宠爱的女儿刘致为沁水公主,并为她在封地的沁河边上修建了一处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小桥流水、花香怡人的庄园——沁园,也就是现在的窦庄所在地。 章帝即位后,国舅窦宪将沁园据为己有,后经过皇帝的交涉,才又回到公主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窦宪还田” 窦氏后人在汉宣帝时尚世居扶风,直到后来窦贞固因“宦不返流”才又举家迁往现在沁水,即现在窦庄所在地。 说起窦氏家族的鼎盛,还有一个女人功不可没。她就是窦氏后人窦璘的三女儿——肃穆夫人。肃穆夫人16岁时被选入宫,“躬事两朝”长达30年。故其家族自祖父起,为官者多达几十余人。 窦璘死后,宋哲宗亲赐墓地于沁水卧牛山下,窦家为守墓而世代居住下来。至此,窦氏族人开始名正言顺地真正在窦庄落叶扎根。他们在宽阔地带建造窦家府邸,修宅院、修祠堂、建武场、传家风、崇礼教……开始了几百年的繁衍生息,成为沁河一代的一大望族。所以,窦庄古堡的封地一开始是因窦氏家族而得名。但随着岁月更替,后来窦氏家族从辉煌走向没落,他们修建的豪门宅院也渐渐寥寥无几。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窦庄城堡大部分建筑则是由明朝天启年间大理寺卿、兵部尚书张五典所修。 张氏是元朝末年由阳城迁入沁水窦庄的,刚来窦庄时,张氏是窦家的守墓人。到了明代,张家耕读发家,其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窦氏家族。 张五典之子张铨,自万历三十八年起,先后巡按浙江、陕西、江西等地,任御史十余年。天启元年,张铨在抵抗努尔哈赤入侵辽东时,于辽阳城被俘自刎。张铨殉国后,朝廷感其英烈,追赐兵部尚书。 明朝后期,因社会黑暗,官场腐败,再加上当时清兵的入侵,致使边患不断,民不聊生,导致了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天启三年(年),时任南京大理寺卿的张五典也被封为兵部尚书。同年,敏锐地意识到大明社稷安危的张五典为了纪念已经牺牲的儿子张铨,也为了保卫家园和今后族人的安全着想,遂选择告老还乡,并立即着手开始建造窦庄城堡。 工程进行到第三年,劳累交加的张五典因病去世。其夫人为完成他的遗愿,率家人继续这项庞大的工作,又历时六年终于宣告完工。在此期间,窦氏家族男丁殉国的殉国,去世的去世,在外为官的在外为官,面对这一大家子的现状,张铨妻子霍氏勇敢地挑起了当家的重任。霍氏虽为女子,却是西汉著名将军霍去病之弟霍光的后代,其刚烈及智谋非当时一般女子可比。她有计划地将家中的男丁、年轻女子组织起来,日夜习武,看护庄园,为随时抵御可能发生的战事做着充分的准备。 果然,古堡建成的第二年,农民军从陕西杀入山西,却不料窦庄家族早有准备,他们三攻而不入,只好弃之而去。后来,沁水、阳城一带的老百姓见状,纷纷效仿窦庄,也开始建造军事与民用相结合的城堡,一时之间沁河岸边大大小小古城堡多达50余处之多。 为宣传霍氏的抗敌事迹,朝廷褒扬窦庄古堡为“夫人城”,并亲赐“燕桂传芳”牌匾,以表彰霍夫人勇抗农民军的壮举。 后来,史学家针对农民军对窦庄古堡久攻不下做了大量研究,终于为我们揭开谜底。究其原因有二:一来古堡建造建构合理,固若金汤,二来窦庄守城时,使用了多种先进的“仿西制炮”、“佛郎机炮”等近代火炮,使得农民军攻打窦庄城连遭挫败。 从此,“窦庄夫人城”仿佛遗落在沁河岸边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据历史记载,窦庄整个内城堡呈“回”字形,称为“金丝吊葫芦”。城四方各修大门和小门,八道城门再加上西门原张氏老宅处修筑的瓮城堡门,九道门形成“九门九关”,单从建筑构造上已具备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次,四大城门楼高五至七丈,城墙高三丈,厚达五尺,各城楼下为砖砌拱门,可关闭的城门中建有藏兵洞,每洞可容纳兵卒四五人。上有瞭望台和垛墙护围。这也是当年农民军三攻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窦庄古堡九门九关三十六院,重要的宅院有窦氏老宅、尚书府、尚书府下宅、张氏九宅院、念修院、窦氏老宅、旗杆院、古公堂、常家大院、贾家大院、南花园等。 张五典最初修建的老宅位于瓮水滩,门楼以青砖斗拱装饰,是窦庄建筑的特色之一。老宅总占地将近四千平方米,布局呈棋盘式。一条街两旁六个院落,每个院落在暗处各有一小门通向别院,入一院可通六院,院院相连。另建有大小花园、天桥和五凤楼等建筑。据村中现存老人的回忆,当年的院外还修筑有瓮城,瓮城内外引水环绕,起防御外寇的作用。只是这些不可多见的建筑被毁于几十年前,只留存于现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漫步漫步窦庄城堡街头,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府,其实是尚书府下宅。下宅分南北两个院落,南院位于西街南侧,是窦庄现存建筑中最气派、最讲究的门楼,彰显着主人的高贵与权威。北院原有建筑现在已不复存在,只尚存院落格局。 张氏九宅院是张铨之子,锦衣卫都督同知张道浚的府邸。该条街上共有九院,最典型之处,就是和张家老宅一样,也是院院相通,故称“九宅”。在窦庄古堡整个建筑中,张氏九宅院是现存保护最为完整的一条街巷,而张道浚母亲居住的夫人院,更是九宅院中保护最为完整的一个院落。院内建筑装饰精美,足见当年院内的华丽与气派。 看过赵树理先生的《三里湾》的读者,一定还记得里面有个非常有心机的农民常有理,而先生笔下的常有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住在旗杆院的李常有。所谓旗杆院,就是在古代,举人以上的人家可以在门前竖两根旗杆,以显示院子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当然,沧海桑田,这么多年过去,如今旗杆院门前的旗杆早已不是当年的旗杆,是今人为了让后人方便了解其原貌而新竖的。 常家大院是窦庄古堡唯一一处以中西合璧形式修建的晚清明代的古建筑。当时西方文化已传入中国,受其影响,常家大院的建筑充满了西方的欧式风格,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中式建筑的传统布局。老辈人讲,该院是村西贾四爷为报恩而随女陪嫁的一处豪宅大院。院主人为一清末官僚,门头匾额为《雍肃》二字,为雍容华贵、整齐和谐之意。话说清朝晚期,适逢科举之年,居住村西的贾四爷才高八斗,欲上京考取功名,却苦于家贫如洗,缺少盘缠,曾多次向沁水县东门第一大财主、榼山大云寺一和尚借贷,均不能如愿。当时常家虽非巨富之户,但认定贾四才高可造,将来定有出息,遂倾囊相助。后来贾四爷果然不负所望,功成名就后,不但将女儿许配常家为媳,还不惜拆巨资,投工三载修建了此处宅院,作为陪送女儿的嫁妆,以报当年常家对自己的资助之恩。 在窦庄,有故事的院落还很多,每天都在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同时,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很精美,无不在彰显着古人的智慧。这里的院落“一门通百户,百门串遍村”。遇到和敌人周旋时,既可抵抗,又能逃生。平时邻里之间还可相互帮助,给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窦庄建筑的精美木刻遭受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古城堡建筑的大量精华被彻底毁于一旦。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值得庆幸的是,历史走到今天,随着岁月流转,越来越多的人们终于意识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唯有建筑,无论如何破败,仍忠实顽固地记载着主人的喜怒哀乐,成为人类生活历史痕迹的纪念碑。 现在,人类正在通过挖掘保护古建筑前世的同时,也在极力借助现在的力量补救曾经给它造成的伤害。目前,窦庄正通过一次次的修复,逐步将一个全新的今生展现在世人面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董春花,山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作家研修班学员。作品散见《黄河》《诗选刊》《大地文学》《星星?诗词》《映像》《都市》《中国自然资源报》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