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

宝函篇

东莞市博物馆特展系列

花脚大仙分享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宝鸡市文物局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作为主办媒体,东莞市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承办的“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在东莞市博物馆拉开帷幕。

法门寺(FamenTemple),原名阿育王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的法门寺,在唐代就是皇家寺院和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共计展出法门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美展品6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9件。展览由“万遍磨不磷千回涅不缁”“穷天地庄严极人间焕丽”“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三部,“千年地宫”“皇家寺院”“千峰翠色”“金昭银辉”“异域奇珍”“四海无波”“香盈满袖”“茶沁溢远”八卷构成。

部一“万遍磨不磷千回涅不缁”主要讲述法门寺历史。法门寺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因安置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关中塔庙之祖”。此部展现了法门寺从东汉建立、唐代辉煌、到明代衰落,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法门寺经历了凤凰涅槃,再获新生的历史发展过程。

部二“穷天地庄严极人间焕丽”主要讲述法门寺地宫器物之美。地宫出土文物以多姿多彩的完美阵容,优美端庄的器物造型,高超精良的制作技艺,精致丰满的图案纹饰展现了大唐盛世社会文明的气度与风采,见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话。

部三“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主要讲述大唐盛世背景下的礼佛、香道、茶道文化。公元七至八世纪,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大唐王朝以包容万象的胸襟接受着万国来朝,并汲取着各种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

唐代供奉

唐代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八重宝函

法门寺出土八重宝函,最外一重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破,内七重金银宝函保存完好,最内一重为纯金塔,内置舍利一枚,为玉质,为影舍利。

八重宝函共有八重,大小不同,层层相套,依次揭开,光芒眩目。八重宝函自外而内依次为:第八重,银棱顶檀香木宝函。所谓顶,就是函盖上棱呈斜面的函。此木函在被发现时已严重朽坏。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六重,素面顶银宝函。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顶宝函。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当开启至最内层,即见第一重宝函,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顶飞檐高翘,金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厘米高。

第八重之上法门寺鎏金莲花座银菩萨

放置在地宫后室八重宝函之上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四个侧面图从上到下分别是南方毗娄博义天王(增长天王)、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持国天王)、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西方毗类勒义天王(广目天王)。顶部为双龙捧如意宝珠。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宝函

正面释迦如来说法图,其他三面分别是大日如来说法图、文殊菩萨说法图、普贤菩萨说法图。盖顶迦陵频伽绕法轮图。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塔顶飞檐高翘,金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厘米高

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

安放地宫中第四枚佛骨舍利所用,两边各錾刻鎏金迦陵频伽鸟两只,前档錾刻一佛二弟子。底部刻文“愿生生值佛,世世闻经,合家大小,同生佛会,法界众生同此福”。

唐代智慧轮盝顶纯金宝函

正面刻字:“敬造金函,盛佛真身。上资皇帝,圣祚无疆,国安人泰,雨顺风调,法界有情,同霑利乐。咸通十二年闰八月十日,传大教三藏僧智慧轮记。”

本文图片由花脚大仙拍摄

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谢绝未经同意自行拷贝至自己公微号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