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闻工作者既是改革开放的记录者、推进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用心用情抒写下祖国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记录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值此11月8日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之际,曾经的记者奉献上自己抒写伟大时代、传播扶风精彩的新闻作品《走上地平线的扶风县城》,与大家共同分享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发展成果! 走上地平线 —融合发展中的扶风县城 作者/陈军强 千百年的文明历史,给三秦大地上的古周原扶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美。 今天,当我们走进宝鸡市的东大门——扶风县城,这里山城水城文化城融为一体,绿化亮化美化溶成一色,设施美、生态美、内涵美、人文美已形成靓丽标签,一个新老区互融互通、功能日趋完善、品位显著提升、活力日益显现的旅游型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扶风按照“拓展新区、优化老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关中最美县城的硕果。 沐浴着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我作为曾经的一名广播电视记者,在时光的跨越中,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沧桑巨变,见证了扶风县城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历史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7镇1街,45万人口。境内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佛教名刹法门寺和周原遗址闻名于世。 改革开放以来,到扶风参观法门寺的游客和投资的客商很多,但只要来到扶风县城,他们经常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们一个平原大县,为什么要把县城建在河谷洼地?”。有时陪外来的朋友逛县城,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老县城的主街道就走完了,他们总会说这感觉就是一个乡村小镇。 站在四周高地俯视扶风老县城,四面环坡,七星河、韦水河分别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在县城汇流,古人将县城建在此处大概缘于取水方便。 据扶风县志记载,县城选在现址始于唐武德三年,即公元年,距今年,时为韦川县治。明景泰元年,即公元年,始建土城。古人记述:“西北高而依岗,东南低而面水”。 解放前,县城街道是用七色八样的青石板拼砌而成,为缓状台阶,凸凹不平。建国后,几经整治,终于在七十年代初,拓宽街道,铺修水泥路面。狭窄阴暗、巅簸不堪的状况有所改观。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建设者们在两条河的上游修筑了白家窑等10余座中小型水库。 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县城自身不断趋于饱和。七十年代末,县上开始提出一种规划设想,参照邻县欲将县城搬迁到工贸重镇绛帐。八十年代,随着法门寺文物出土,县上又提出将县城搬迁到法门镇的设想。由于种种原因,两种设想都未付诸实施。虽然如此,不能在县城继续挖崖填沟、插空挤建,成为人们的一致意见。特别是年左右,这种声音越发强烈。 现实 为什么从70年代起,扶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曾经认真地研究过县城的搬迁问题呢?这是扶风县城老区严峻而残酷的现实迫使的。 扶风县城地处河谷凹地,城区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四周被黄土台原团团包围。区内地质复杂,如遇地震,边坡失稳,上游水库很有可能出现垮坝危险。一遇垮坝,县城将会遭到洪水淹没。城内西高东低、坡度较大,长米的主街道落差高达18米,一下大雨,泥水从四面直泻而下,主街道水流成河、泥沙淤积,成了“泄洪渠”。尤其是县城上游的12座容量0多万立方米的小型病险水库,犹如12把利剑悬在人们的头上,直接威胁着城区的安全。挖崖填沟、插缝挤建使城区建筑密度过高,办公楼与家属楼犬牙交错,互相混杂,互相影响,一旦发生火险,防灾能力极差。城区常住人口超过4万人,人口居住密度超过了城市人口居住标准的两倍,难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县城的发展。 严峻的现实使县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据记载,年6月30日至7月1日,大暴雨导致城区的小韦河和七星河水深数丈,洪水咆哮倾泻而下,城区死亡人数达人;年和年,城区内的飞凤山先后两次滑坡,5人死亡;年8月18日晚的大暴雨致使城区10多个工厂、学校、机关单位被淹,3处滑坡,死伤7人;年8月28日,一辆从西安发往宝鸡的客车路经县城东坡时,翻入26米高的土崖下,造成27人死亡和10人重伤的特大事故;年7月14日夜,1小时的特大暴雨致使县城水流湍急,七星河水位暴涨,一对在夜市做面皮生意的夫妇被洪水从街道卷走、溺水而亡,4辆出租车和摩托车被洪水冲走,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万元。 县城老区的缺陷和隐患不仅使城内的居民深感忧虑,而且使来扶风投资的外地客商感到失望和遗憾,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抉择 为了保障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扶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年初,县上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委托陕西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于当年11月份完成编制县城总体规划、12月份经时任省建设厅厅长高峰及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等省市专家评审通过。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县上提出了“依托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建设原则。“县城新区”这一概念从此正式提出。 年经县政府及县人大常委会审定上报,年10月经宝鸡市人民政府2号文件批准实施。文件指出:扶风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三区的城市空间形态,符合扶风县城建设的实际,适应了未来县城建设发展的需要,要尽快实施新区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扶风县城新区总体规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年委托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相继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启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通过评审。年2月11日,扶风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做出了“关于加快县城新区建设的决议”。 突破 年5月,县城新区奠基启动,按照规划总体设想,通过10年左右时间,把县城新区建设成为扶风行政、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法门寺旅游景区的服务基地。县城新区的建设将为扶风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年县城新区奠基启动,年进入较快发展阶段。县上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严格执行“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刚性约束力。按照“实施一个项目、建设一个精品、打造一个景点”的要求,围绕县城新区和老城区两大片区,加快城景融合发展,把县城当作核心景区来打造,基础建设、城市管理和文明素质提升同步推进。 年前后,新区建设遭遇质疑。新县城建设在一无资金、审批缓慢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波三折,一些媒体以《陕西扶风县违规圈地上千亩,耗资2亿建“空城”》为题,做了大量的报道。对此,县委县政府在倾听群众呼声,积极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同时,立足县情,超前思维,勇于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始终围绕建设三秦最美城市的目标,把老城区当做新区来打造,把新区当做景区来建设,并与法门寺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同步展开,大力建设生态旅游型县级城市,提升城乡群众幸福指数。 发展 建设新县城,资金是关键。为了破解资金难题,县上采取政府投资、部门筹资和企业出资相结合的办法,累计投入资金36.7亿元,先后完成了98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内建成7纵5横道路交通网络,全区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产业园区、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7个功能区,将扶风的地方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风格融为一体,凸显了“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时代理念。 完善的服务功能和绿化、美化工程是县城新区的最大亮点。县上先后投资20多亿元,新建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国家生态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示范县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度、高标准地推进全县绿化工程,在城区建设广场游园26个,新增公园绿地68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10余万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绿地率达到34.6%,努力打造山水相间、移步皆景的扶风生态新貌。水是城市之魂,县委、县政府针对县城依山傍水的得天独厚优势,围绕水字做文章,打造出七星河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县城品牌,新建的湿地公园自然风光优美独特、山清水秀,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景色怡人,让人流连忘返,已经成为扶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此,扶风彻底结束了县城少公园、城区缺绿地的历史。 文化是魂,产业是根。在新老区融合发展中,就如何体现县域文化内涵,凸显旅游特色,县上在建设初期就规划了县城东大街千亩仿古文化旅游区,并把县城新区以北、法门寺景区以南15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文化产业新区,按照每年推进2平方公里的速度加快建设。投资1.6亿元建设集赛事、群众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县体育运动中心;在国家二级馆的基础上,建设起新档案馆大楼;建成国家三级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通书画数字频道,文化系统的“三馆一站”全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新需求。 结合“佛都圣地”地域特色,投资万元,实施佛光路亮化工程和中心广场、东大街牌楼提升改造工程,城市主干道装灯率达到%,亮灯率达到%,亮化工程荣获中国照明学会组织评选的全国“金手指”奖。 县委、县政府在建设新区时,始终没有放弃老区,而是把老区的改造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让新老区融为一体,共同发展,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战略部署。为此,县城建设坚持新老城区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发展,通过财政挤、银行贷、向上要、多方筹等办法先后筹资3.5亿余元,加大老区改造力度,努力提升老城区城市品位。拓宽老城区道路,打通断头路、死胡同,完善城区路网;建成了县城供水、截污管网、天然气管网、垃圾综合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老城区基础设施项目。 随着新区现代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针对新老城区在生态环境上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县委、县政府提出老城区只拆不建的新举措,加大老城区绿地游园建设。针对县级部门搬迁到新区后,县委大院、政府大院、县剧团大院等如何处理的热点问题,按照许多城市的经营理念,这些地方都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交由开发商开发建设,可为县财政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在生态环境与开发收入面前,县委、县政府却毅然选择了前者,放弃了眼前收益,在拆除后的机关大院原址上建设三个生态游园。占地0余平方米的县委大院建筑被拆除后,规划建设了东大街广场,占地1.1万平方米的县政府大院建筑被拆除后,规划建设了西大街游园,在县剧团办公楼地址建设了文艺路游园,三大游园使老城区脱胎换骨,与新城区比翼齐飞、融合发展。 年,县上修编县城总体规划时,县城规划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按照“北联、南进、东限、西融”发展思路和“一城两区,轴线贯通,组团相生”空间布局,依托“一环绕城、两带览城、三廊联城、多轴穿城”绿化格局,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世界级佛教文化中心、全国文化旅游名城。 丰碑 十多年时间,扶风县城跟着全国大中城市扩张的脚步,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实施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个县城基础设施项目,使县城已经由原来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变成了规划面积27.6平方公里、建成区8平方公里的现代新城。 走进今日扶风,昔日不起眼的小县城,如今变大、变亮、变绿、变美了,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蓝天丽日下,大街小巷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空气清新甜润;连接路把县城南北相连,城区面积扩大了两倍;外来人、农村人纷纷在县城安家落户。体育游园、市民广场、七星河湿地公园成了市民们休闲娱乐的最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不约而同的来到广场、公园,在乐曲声中自由自在地跳舞、打羽毛球,聊天、漫步……尽情享受休闲生活的甜蜜。 岁月流金,硕果累累 年,扶风县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考核,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年又获国家级园林县城,年在中国城市创新峰会“十二五创新型示范城市”评选活动中,扶风又荣膺“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称号,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城,年,扶风县被确定为宝鸡市唯一一家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县级)。与此同时,近年来扶风还先后获得了中国旅游强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中国优秀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县等2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如今,游客来扶风旅游,在游览法门寺、领略世界佛都魅力之余,也要到县城的风情园、西府古镇、七星河等地来旅游,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欣赏着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独特魅力。据统计,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分别比年增加了.82人次和67.6亿元,同比增长35.65%和40.18%。这些可喜的数字变化,无不体现着县城新老区融合发展的成效。 扶风人在经济建设与社会文明之间走出了一条和谐之路、惠民之路、幸福之路,这是“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的真实写照,这是扶风人在改革开放中竖立起的丰碑。 迎着扶风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富裕县、环境持续优美的生态县、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县潮头,打造一座更加靓丽、更具温情、更加富有现代气息的三秦最美城市,未来的扶风人民正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逐梦前行! 陈军强年于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