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品味浓浓端午,传承中华文化,在美丽的六月仲夏,扶风县幼儿园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组织开展了“悠悠民俗浓浓端午”主题活动。活动通过“颂经典”“编彩绳”“画粽子”“做龙舟”等环节,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01

端午由来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02

端午习俗

01

吃鸡蛋、粽子等

端午节的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臊子面。其中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以地域而言,南方盛产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食品,花样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而北方人则根据当地的物产,制作黏米粽子或油糕。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

02

绑五彩缕

“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

03

制作荷包

荷包又称“香囊”。在陕西,端午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荷包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又装有药材和香料,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香包的大小,形状没有规定,小则直径只有半厘米,陕西关中人称之为杏核,一般串在彩缕上。

04

穿五毒肚兜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具体是指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05

悬挂艾草

端午节时,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本草纲目》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03

端午谚语

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上海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04

端午主题教育活动

诵经典

编花绳

画粽子

做龙舟

DIY手工

粽子飘香寄托浓浓情意,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感知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深深体会着传统节日的快乐与童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了相互帮助、一起分享的快乐。

扫我

编辑:赵红格

审核:李娟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