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位于三晋东南,雄踞太行之巅,俯瞰中原大地。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沁河、丹河两河环绕,八百里太行美景的精华尽聚晋城。古堡如遗珠般依然默默矗立在晋城乡野间,历经岁月雕琢,展现着难得一见的“天然去雕饰”之美。(行程安排在文末)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形成“古堡之城”首要条件就是“古”,也就是历史要悠久,而山西晋城的古堡大都修建于明清时期,历史十分的久远,具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被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誉为”中华名居之瑰宝“。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在晋城。山西晋城拥有世界上最别具一格,最辉煌美丽的古堡群。就目前为止,晋城范围内遗留的古堡多达7处,其中具有整体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的有34处,而最著名的就是皇城相府、湘峪古堡、郭峪古城、砥洎城、小寨教堂、良户蟠龙寨、郭壁古堡窦庄古堡、砥洎城等等。还有各朝代遗留的保存非常完整的寺庙,青莲寺、小南村二仙庙、玉皇庙、府城关帝庙、冶底岱庙、小寨天主教堂等等。0青莲寺青莲寺,位于泽州县东南7公里硖石山麓,分为青莲寺和古青莲寺两部分,即上寺和下寺。先是青莲寺。主要看点:释迦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年),殿内现存宋塑4尊;观音阁、地藏阁,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0年),观音阁内现存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阁内现存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均为宋塑;三教堂内的塑像也是宋塑。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年),初名“硖石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年),称古青莲寺。主要看点:正殿内的释迦、阿难、迦叶、文殊、供养人6尊唐代彩塑;南殿内的宋代佛坛及宋代彩塑2尊;南殿内唐碑上的“硖石寺大随元法师遗迹记”佛殿图;寺中明万历二十四年(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一座,青莲寺的唐塑和宋塑,栩栩如生,十分精彩传神,艺术价值很高。02小南村二仙庙二仙庙是属于儒教类的庙宇,与外来的佛教不同,和土生土长的道教也不同。传说中的二仙系同胞姐妹,俗姓乐,父名山宝,母亲杨氏。祖籍在屯留李村,后来迁居陵川与壶关交界的赤壤山。因赤壤山有一个名曰紫团的洞口,时常紫气升腾,云雾弥漫,故此山又称紫团山。唐大历年间二仙姐妹相继出生在紫团山怀抱的一个小小的村落里,大姐生日与佛祖释迦摩尼相同,二姐生辰则是当年太子游四门的那个时刻。出生以后,姐妹二人聪颖灵敏,可是口语迟缓,都年方七岁时才开口讲话,但她俩语汇惊人,出口成章,行为举止尊礼循法,而且博识甚广。遗憾年幼丧母,不久父亲便续弦李氏,可恨继母李氏“酷虐害炻shí”,“单衣跌足,冬使采菇,热令拾麦”,二女不堪虐待,仰天号诉,感黄云、黄龙下降,遂成仙而去。 小南村是当地俗称,在地图上标识为东南村。庙门外,立一方年国家颁布的国保单位碑刻,碑面清楚写着“小南村二仙庙”。二仙庙坐北朝南,共二进院落。向着西南开庙门,进门就见一宽敞的院落,最南面是一座戏台,东西厢房均为现代仿古建筑。看庙师傅说,东西厢房原为三间开放式廊厦用于村民观戏,后拆除,现在新建了这八间厢房。二进院落内的古建能够得以完整保留实属不易。 两进院落中间由二道山门隔开,山门两边设耳房,中门紧闭,从两边掖门出入。二道山门屋檐上的脊刹、脊兽工艺精美,圭角稳坐一位身形威武、面目狰狞的武士。进掖门方觉别有洞天,明清宋代古建一线排列,后院中轴线依次为二道山门、乐厅、献厅和正殿,正殿两边是垛殿,东西两侧为厢房,两棵参天古柏已近千年,一东一西屹立于献厅之前。03玉皇庙府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北3公里处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北岗上。年入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朝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北宋熙宁九年(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内设大殿、廊庑、山门等建筑,并彩绘壁画,塑造神像,当时已初具规模。金泰和七年(年),因庙宇败陋椽栋毁坏,当地群众曾集资大修一次。但为时不久,又遭兵乱破坏。元至元元年(年)再次复修。其后虽经元至正十五年(年)以及明清两代屡次修葺。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则是元至元元年重建时所形成的。 玉皇庙是古代泽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也是华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道教官观。玉皇庙所珍藏的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彩塑,具有非凡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尤其是二十八宿殿的彩色泥塑,根据塑像特点推断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銮的作品,在这些人格化了的天界神灵中,把老者的慈祥、妇女的端庄,文官的稳重、武士的威猛刻画的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范例,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04府城关帝庙府城关帝庙位于泽州县城北金村镇府城村,它坐落在村东的青岗上。系由上、下、外、中、前院组成的一组庞大建筑,占地数十亩。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西侧建筑有廊庑、钟鼓楼、僧楼。正殿为关帝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05郭壁古堡郭壁村位于沁水县东南40公里处的沁河西岸,关于村名的由来,目前记者并没有查到权威学者对此的研究,只是从当地人口中听到一种说法是由于村落地处沁河岸边,村落的形式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城郭,外为城壁,内为城郭,故名郭壁。这种说法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因为郭壁跟中国北方大部分农村以村中大姓命名不同,郭壁村里的大姓并不是郭姓,便可以排除这种可能。郭壁自古以来就是沁河的一个重要渡口。据村中现存府君庙中《郭壁府君庙重修记》载:“郭壁古镇也,距县治东南百里有奇,川原沃衍,草木繁茂。其人勤而多富。居则耕桑,出则商贾……有元丰八年居作中尚,肖唐崔府君而奉其祀也。”可见,至少在宋代元丰年间以前此地即有人烟。像我省的大部分古村落一样,到明清时期,郭壁的村落规模达到高峰。青湘里 郭壁村在行政区划上分为郭北和郭南两个村,在村落人口最为鼎盛、经济最为发达的清代,村中的大户人家为张、王、赵、韩四大家族,而村中现存的较为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在当时也大多归这几家所有。韩范进士第 村中现存传统建筑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明清院落余间。古建筑群中的这些建筑至今大多保存较为完好,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主街道一侧的山坡上。韩氏进士第侧门 主街道南北长约2.5公里,宽度和长度都保持了旧时面貌,只是路面变成了更平坦的柏油路。村内几处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大多建在主街上,无需费力寻找。进士第是韩氏家族的院落,在我省的古村落中,名为“进士第”的院落并不少见,即使在当地,从明代以来,郭壁也先后出过6位进士。韩氏进士第规模在村内不算最大,却是最为精美的院落之一。拾阶而上,院门两边高大的石狮抱鼓石和两座影壁都保存完整,院内的影壁为梅竹松鹤图案,周围镶有各种小型花卉,保存完好和精美程度堪称郭壁之最。韩氏进士第抱鼓石 进士第不远处是王家宅院,王家宅院是郭壁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宅院,由“三槐里”院落和“青湘里”院落组成。三槐里被当地人称为王宅圪洞,“圪洞”是小巷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山西方言特色的词,三槐里的9个院落就分布在一条“圪洞”两旁,大部分院落都严格遵循晋东南古村落大多采用的“四大八小”形制。在三槐里的9座院落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郭壁的另一座进士第——王氏进士第,该座院落为清顺治九年(公元年)进士王纪所建,院门虽然残破却高大精美,匾额多达3层,为郭壁之最。王纪后来为官山东、陕西等地,勤政爱民,颇有口碑。青缃里 青缃里是一座古堡式建筑,至今还保存有堡墙,这种有着较强防御功能的古堡在沁河流域十分常见。青湘里的堡墙高约30米,中间堡门为砖拱小窑门,其上写有“青缃里”三字,堡门之下有二十余级台阶。王家宅院大多都已残破,但从院落的规模还是依稀能看到王家昔日的繁华。青湘里 青湘里 郭壁本身便是一座古堡式村落,青湘里算是“堡中之堡”。如今,在郭壁村南和村北,都还保存有一段残破的砖土城墙,村南城门上还留有落款为“崇祯六年”的“御侮”题刻。虽是残垣断壁,仍可以看出当年村落建设者“御侮”的决心。06窦庄古堡“天下庄,数窦庄,窦庄是个小北京。”这是明清以来在古泽州大地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也是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的记忆。据流传下来的《窦氏家谱》记载,其祖先窦璘参辅宋仁宗赵祯平息农民、士卒和少数民族起义而受宠,恩德荫及后人,其子窦勋赠封左领卫大将军,其孙窦璘,敕封左屯卫大将军。后来为避战乱窦氏由陕西扶风迁徙到端氏县(现沁水县)。宋哲宗元祐八年(年),窦氏家族择地兴建窦府,即窦庄古堡(窦庄村)。在卧牛山下的瓮水滩,窦氏家族划拨西曲里(今曲堤村)给土族张姓(当地贫民)为其先冢守墓,张姓从此世居此处。 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明代中后期,窦姓家族势力渐衰,而出身寒门的张姓家族金榜提名者绵延不绝,辉煌十余代而不衰。明代天启年间,官场腐败,社会黑暗,致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接连爆发。为保卫家园,曾官居大理寺正卿的张五典告老回乡后开始构筑窦庄城堡,张五典病故后,由其妻霍太夫人、儿子张铨主持营造,前后共历时9年,于崇祯二年(年)告成。以后增添的建筑,按主街道延伸,在城外有序排列构筑,形成目前的宏伟壮观气象。 窦庄古堡东西、南北各长均米,修筑城墙余米,整体布局呈“卍”字形,分东、西、南、北四条街和四条小巷,在街、巷与城墙交接处设城门楼,东、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故有九关,合称九门九关。因城堡布局形状类似紫禁城,故当地人俗称其为“小北京”。 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 在窦庄众多的建筑中,吏治建筑“古公堂”尤为特殊,该建筑位于村北。由公堂和地牢两部分组成。中央为厅堂式建筑,走廊宽阔,石柱支撑斗拱飞檐。前面布局门小窗大,中央主大厅为主审厅,两侧建筑为“和议厅”。此处的“公堂”与其他地方的公堂不同,是主房低耳房高。对于此,村里老人的解释是,毕竟私设公堂是不合法的,但张家官高富有,也就“特殊化”了。 距厅堂20米西南地下5米处有砖拱窑洞8孔,为牢狱建筑。因废弃不用,现大多被黄土和垃圾掩埋。刘金鑫说,地牢里内置石磨,墙上置有铁环,通道口高处修筑砖堡以看守牢内要犯。也就是说,在窦庄,犯了法的人关进地牢,是要被强制从事体力劳动的。 可别小看了这地牢,据我国著名专家梁思成先生之助手陈志华、楼庆西考证,此类建筑早于洪洞苏三监狱,是我国现存非常罕见的一处吏治类古代建筑。 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建筑脉络清晰,特色鲜明,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之作。 07郭峪古堡在太行山麓沁河边上,停留着一座唐初建置的古村落,它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虽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战火侵扰,却依然向人们显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相比与之毗邻而居的皇城相府,寂静的郭峪古堡似乎被相府的喧嚣所掩藏,只是默默地给人们展示着悠悠历史和它的古老沧桑。郭峪古堡 曾经的郭峪村,植被丰厚,河清庙古,林木葱茏,是一处环境幽雅的生息之所。明崇祯八年(年),为了躲避流寇侵袭,郭峪村乡绅们修建了这座古堡。百年风雨飘摇,城垣残破,痕迹斑驳,但我们依然能看出当年城堡的坚固和辉煌。郭峪古堡 防御能力是古堡最重要的特点,作为军事建筑,郭峪古堡的设计实用而科学,易守难攻。城高2米,城周米长,将村子圈了个严严实实。上面通道宽敞,巡逻调兵,开弓拒敌,尽可大展拳脚。纵目环视,3座敌楼高大耸立,城角木亭据险守要,城墙作为村子的第一道防线,可谓铜墙铁壁。走进城内,回望内城墙,不像城外的拔地通天,近乎直上,而是上下建有几排窑洞,底层凸出城墙,上层凹进墙体,大小不等,呈蜂窝状,底层的平窑顶又刚好成为上层窑前的走廊。窑洞内,战时住守寨人员,存弹药粮草,遮风避雨。城开东、北、西三座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现已不存。西门为永安门,北门为拱辰门。在南边还有一个排水沟,上下两道水门,另有东水门面对村前的樊溪。郭峪古堡 俯视村内,家家户户各成院落,院落之间的街巷狭窄曲折,又多口串连,且有不少过街楼沟通两边人家。这种舍弃通衢大道的布局适合巷战,适合熟悉道路的村民隐蔽撤退,体现着动乱年代“可居可战”的战略构想,为“村内防线”。侍郎寨 矗立于城堡中央的豫楼,巍然耸立,气势逼人。于楼顶处俯瞰,全城内外形势尽在眼中,了如指掌,如有战事,这便成了全村的指挥调度中心。为加强防御,在郭峪城池建好5年后,修建了这座“堡中堡”,并按照八卦之意,取名为“豫楼”,有“顺以动,故天地如之”之义。豫楼楼长5米,宽7.5米,高30米,上下共七层,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时,墙厚缩为0.8米。让人吃惊的是,豫楼内底层有地下暗道,分别通向王家十三院和城外。这套系统目前依然保存完好。豫楼楼体上开设有四个火炮射口,防守中兼具进攻。豫楼外的石阶通向二层,所以一层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地下室”,没窗户,只有四个通风口,内置石碾、石磨、水井、灶台,地下暗道的出入口就设在此处。这么完整的军事防御攻势,使得郭峪堡固若金汤,得以幸存下来。豫楼 古老而祥和的郭峪古堡,静谧而幽远,非同寻常的历史以及它曾经的繁荣、辉煌,都深深地印刻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逡巡于乡间民居错落的老街,穿行在一个个古朴典雅的院落,城内古色古香的民居,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耕读文明与富庶一方。因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古堡有着一个“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明清时候,这里共出了23名举人和6名进士,内阁大学士陈廷敬就身出于此。村里存留有“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明清民居40多院。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院门上多砌着砖雕石雕,檐柱头常有木雕雀替,看得出当年人家的殷实。儒家礼制观念深印在这些民居的建筑上,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能代表郭峪官宅的当首推陈廷敬祖宅“老狮院”,陈氏先辈就居住在这里。如今的皇城相府,是陈家另辟的新居。高大门楣上的三层木制匾额上,书写着陈家七代九个官员的官称和姓名,见证着当年陈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另外,崇尚俭朴的大富豪王重新宅院由一串十三院相连,比乔家大院一串六院还多。老狮院 小狮院 郭峪上下街虽并不宽敞,两侧却商铺林立,由此似乎可以窥见郭峪当年的繁华。城内不仅具有古代城镇式村落的各种附属建筑,如庙宇道观、商号店铺、书房私塾、作坊工厂,还有专门召集村民聚会、发号施令的申明亭,同时还建有白云观、文峰塔等公共活动广场,由此可见,城内设施完备,功能区分明显,克服了城堡建筑中的呆板和严肃。 张家院 年,郭峪古堡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居之瑰宝”的美誉,显示着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今,高高的古城墙已保护性修复,修复后的古城墙仍是巍然耸立、气势不凡。灰色的城墙在阳光下越发显得神秘凝重,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悠长……郭峪古堡 郭峪古堡 恩进士院 恩进士院 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 08砥洎城砥洎城座落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西北部,整个城堡把城池建在巨石上面,三面环水,沁河绕城而过,所以砥洎城因而得名。 20多米长,2米高的城墙,远远看上去,砥洎城像一个常胜将军,以一种“迎风劈水”的姿态,位于沁河中间,非常挺拔。。。 这里的军事功能一眼可见,外边城墙就是石块上垒砌砖墙,内墙是坩埚做的城墙。 整个城堡最值得一说的是数十米长的砥洎城墙,由大量密布如蜂窝状的坩埚、石块和青砖混砌筑成,既不惧雨水冲刷,又不易酸碱腐蚀 那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锅,使人感觉这里才是真正的“蜂窝城墙”,这种蜂窝型的城墙,在中国也是唯一的一座。 09冶底岱庙冶底村岱庙,也叫东岳庙,俗称西大庙,是除泰山以外的唯一一座岱庙和道教主流全真派道场,位于南村镇冶底村西头土岗上,坐北朝南,三面环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冶底村现存年代最远的建筑。其始建年代不祥,但最晚宋代已有之。庙内有碑文《重修东岳庙碑文》记曰:“山仁圣帝灵庙,不知何代创建也,自元丰三年更修,又至正德改元之岁,不知几百年矣。”从此碑文可以断定岱庙的始建年代早于宋元丰三年(年),宋代时重修此庙,现在所保留下来的建筑形制基本上是宋代所建。天下诸山,五岳为雄,而五岳之雄又独以岱岳居尊。岱岳泰山神,掌管阴曹地府,生死转生,吉凶祸福,等级贵贱,故八方多有敬奉。冶底岱庙山势而建,分为上下两院,地平高差约2.8米。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方形水沼、竹圃、戏台、天齐殿,两侧又设有五瘟殿、土地殿、靖王殿、高禖殿、东配殿、西配殿、速报司神祠、关圣殿等。 踏上几级古老的石阶,便是岱庙的山门。山门为元代建筑,明清时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琉璃剪边,前檐柱头斗栱五踩双下昂,计心造,总计4朵。山门前有一对“无臂”石狮,高约2米多,下部有米多高的束腰须弥座式基座,优美而不失威严。石狮虽然被砍掉了一双前腿,但剩余部分毫无倾斜,自若如完整一般,使人不禁猜想它是否本就没有前腿。那炯炯闪光的双眼,婀娜却又端庄的姿态,优美得震慑人心,威严得使人臣服。古人将他们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力学原理巧妙结合,再加之高超的技艺,让人不得不叹服。 山门西侧,有一株粗壮的银杏树,号称“银杏王”。冶底岱庙的银杏树奇妙有二:一是他的年代之久远,二便是他是独雌无雄,单株孕果。银杏树一般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树开花授粉,雌树结果,而银杏王方圆数十里内都未发现第二株银杏树,但时至今日依旧丰收着累累果实,不能不令人称奇。其树高约25.4米,干高5.0米,胸径3.米,盘根周约4米,树冠东西3.米,南北4.6米。主干以上原有8枝干,其中6根已被锯掉。 穿过山门,映入眼帘便是位于下院正中的鱼沼。有碑文记载“台池耸浚”,“鱼以时泳”,因此鱼沼还有两个美称“寒潭”与“放生池”。鱼沼北壁上有一个石雕龙头,但已经被损毁,其下方还有一石质虎头。这龙虎二兽还有提示旱涝之功,若水淹龙头为涝年,虎头外露为旱年,龙头不淹,虎头不露,则风调雨顺,非常灵验。距鱼沼东面2米处有一口古井。井口不大,井也不深,村民又称它为龙泉井。其大旱不枯,大涝不溢,与鱼沼紧邻,但却不属同一水源,水质也不相同。据村民讲,井水甘甜,但现在已不再使用。鱼沼北侧便是一片竹圃,这在其他的庙宇里实难见到,庙宇的印象多是神秘肃穆,然而冶底岱庙带给人们更多自然感动。竹圃,鱼沼,古柏,似诗如画,构成了兼具北雄南秀的独特园林式庙宇风貌。 龙泉井东侧台基上,即岱庙下院东侧的高禖殿前,比肩挺立着两株古柏,这是冶底岱庙的又一奇,两株古树基本齐高约二十余米,挺拔伟岸,树冠似伞状华盖。这一奇,便绝妙在它的形上,古柏初露地面之时,为两株,在约一米高处汇合成一主干,笔直而上,直冲云霄。其下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故称“人字柏”。因其比肩而立,仿若一对相互守望的亲密恋人,因此又称其为“雌雄柏”。 鱼沼两侧,各砌有5级石阶通向上院的“鱼吞清月”、“柏映寒潭”两道门。拾级而上,回望可饱览下院如画般的园林景象,登至山门,便到了岱庙的上院。岱庙的主殿为齐天殿,位居全殿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宋金期间重建。天齐殿坐落在平坦高大的石基上,体态稳健,前沿有四条石柱,石柱上分别记载了元丰三年四名捐赠石柱者的姓名,柱下是一米见方的方形覆莲柱础。天齐殿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脊上有一对琉璃龙吻,其形逼真,活灵活现。殿门中开,双扇门板,每扇各设七路门钉。门前两侧有青石地袱卧门石狮墩,一雌一雄,相守相望。神态自若,生动形象。两边次间为破子棂窗(三角窗)。殿内原有的天齐帝黄飞虎与其妻儿的塑像早已不在,而神台、神龛花罩上又有“狮滚绣球”“麒麟啸天”“二龙戏珠”“凤穿牡丹”等各式绝美木雕,让人叹为观止。 与天齐殿对视而立的舞楼,始建于元代。庙中有碑文记载:“池之北左右阶而丈余,入左右二小门,之间有楼焉。南则俯视于池,悚然而觉其楼之高也;北则仰瞻于祠,恍然而悟其楼之卑也。”此文中的“楼”所指,便是舞楼,坐南朝北,坐落在高约米的台基上,其平面为正方形,单开间,宽约7米有余,四角立方形抹角石柱支撑十字歇山顶,出檐深远达.9米。 岱庙其以碧水青山、古树翠竹辅衬殿宇亭台这一独到之举,也反映了先人们在庙宇规划中的匠心独具。难怪有专家考证后由衷赞叹,岱庙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北方园林建筑的形式,不愧是北方园林的“活化石”。 0小寨天主教堂走进泽州,一定要去大箕看看“圣母玫瑰教堂”。从晋城市区驱车不到0公里就到了大箕,远远望去,大箕镇大箕村西南半山坡上,一座战舰式的古堡教堂就在眼前了。 真的像是一艘战舰,一座欧式古堡型建筑。它始建于年,是泽州县以及晋东南地区的天主教,也是山西省一座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走进古堡,只见小寨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为深沟河谷,整个小寨即建在一块骤然突起、型若巨轮的磐石之上。 从晋城至泽州大箕镇的公路与古时的晋豫古道基本重合,大箕镇是当时古道上繁华的商镇。小满时节,镇边一片片麦地里的小麦正饱满着,一座古堡,古堡里还有一座教堂,整个围墙以巨石为底基,坚固无比。 小寨山门为一坐西朝东的砖砌拱门,拱门上有三层阁楼式建筑,古朴典雅,端庄大方;进出小寨只有山门前一条蜿蜒曲折、盘旋而上的小道,地理险要,易守难攻。 年,天主教传入晋城城关,建有西门口教堂;而后,选准大箕镇下河村小寨经营,周围有两丈余高的城墙;在94年,由荷兰人在大箕小寨这块巨石上,教会建设了一座“歌德”式大教堂,这就是圣母玫瑰教堂,其建筑风格独特,教堂、房舍浑然一体,为中国少见的城堡式教堂。 两种建筑文化兼收并蓄,相互融合。 荷兰传教士将教会的神学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建筑风格相结合,修建教堂时运用了中国的筑基五脊六兽,教堂正面是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顶端的“M”和两个小三角形所组成的“A”是拉丁语圣母玛利亚名字“MARIA”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教堂建筑还有罗马式拱形的窗户和拱形窗户上方尖尖的图案以及哥特式的钟楼。 明末清初,“富甲天下”晋商先驱王泰来在泽州大箕共修建了3个寨,作为防守家乡的堡垒,小寨因面积最小而得名。 年义和团运动,两位荷兰籍神父在小寨附近的窑洞里躲避义和团的追杀,靠教友们晚上悄悄送饭存活,他们许愿若躲过灾难,将来定在此地修建教堂。两位神父生还以后,于年买下小寨,在小寨古堡中修建了小寨圣母玫瑰教堂。 我沿着小寨城墙环绕一圈,巨大的一整块巨石上托起一座古堡,整个古堡是沿着磐石边缘顺势而建,高约7—8米;寨内地势平坦,靠左建有5排平瓦房,供教徒饮食起居所用;靠右有水井一眼,饮食可自供自给。临教堂前的一束束玫瑰正艳。 古堡的实际功能是防守,厚厚的城墙像古代武士手持的盾,而这教堂哥特式钟楼如同十字军骑士挥舞的长矛,具有进攻性和侵入性,进攻与防守两种文明在小寨这座古堡教堂之间不期而遇,两种文化的寓意十分深刻。 这座古堡教堂除了门窗、钟楼,其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建筑风格相结合,尤其是运用了中国的筑基和五脊六兽。 五脊六兽是中国宫殿式建筑,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这是教堂房顶具有中国元素的吞兽。 寨中的天主教堂为教徒礼拜诵经的活动场所,钟楼高耸,规模宏大。远望小寨,整个建筑宛如一艘威武雄壮、劈波斩浪的航船,正翘首以待,仿佛驶入东方波涛汹涌的大海,蔚为壮观。 随着大箕镇高度重视民族宗教政策与文物旅游开发,尤其是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大箕小寨的这座古堡教堂的知名度逐渐扩大。 年反映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员”的电影《白银帝国》、20年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旱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电影《》、年反映陈云同志70年革命生涯的传记电视剧《风云岁月》,都曾先后在大箕镇小寨天主教堂拍摄取景。 小寨天主教堂也因此名声大噪,前来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为当地旅游产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静观这座古堡教堂,坚如磐石坐落于古堡之上,为中国少见的古堡内建教堂,以中国古建与西方建筑风格兼具的一座教堂,外观形状像一只船,似乎像只救苦救难的福船。 高耸的钟楼,俨若船上的桅杆,满载着恩宠的福船,航行在人世间无边的大海之上。 艳艳的阳光下,一束束玫瑰艳丽地绽放,是的,玫瑰瑰丽,灿灿如莲。 0行程安排月5日:自行到郑州酒店报到,住:郑州。月6日:青莲寺、小南村二仙庙、玉皇庙、府城关帝庙住:晋城月7日:郭壁古堡、窦庄古堡、郭峪古堡、砥洎城住:晋城月8日:冶底岱庙、晋城博物馆、小寨天主教堂(有时间就去),4:00送郑州高铁站,建议买9:30以后车票期间中餐,就近安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