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均立国于关中长安。因此有关中十八唐帝陵之说。隋朝历二世,仅存文帝和炀帝陵墓。其中以隋文帝杨坚泰陵最为代表性。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陵原名为太陵,是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满清时发现并修缮,改为现名“泰陵”。帝陵又名泰陵、杨陵,营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城东南20多公里外的五泉镇王上村。其东为杨陵火车站,南和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 陵因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看,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陵园外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的帝陵益显古老沧桑,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 隋文帝泰陵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西元年-西元年),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是西魏大将军杨忠之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公元年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建都长安,年号开皇。公元年隋灭陈,结束了近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隋朝疆域东、南皆至海,西至青海,北至五原。 文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帝勤于政务,体恤民间疾苦,在专制帝王中颇不多见。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一书中,文帝因重新统一中国,并营建大运河,列居第82位。和他巨大的历史影响力相比,他的最后归宿地还是有些冷落。仁寿四年隋文帝病逝,同年十月与皇后独孤皇后合葬于泰陵,同坟异穴。 唐高祖李渊献陵 唐献陵为唐高祖李渊(公元—公元)的陵寝。唐贞观九年(公元)五月,李渊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 唐贞观九年(公元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米,南北米,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复斗形,长宽约米,高13米,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从唐贞观十年(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年),昭陵建设持续了年之久,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共有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降,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唐高宗李治乾陵(与女皇武则天合葬)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年),神龙二年(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宗弘道元年(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唐中宗神龙二年(年)5月,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包括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神龙二年(年),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会要》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间。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上官婉儿墓 唐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政变,诛灭韦后一党,其中包括唐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上官婉儿。而她死后葬于何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直到年,这个谜才被破解。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并判断墓的主人当为唐代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儿。 该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北,东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2公里,距唐长安城遗址约25公里,墓志记载的葬地为“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唐昭容上官氏墓是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单室砖券墓,坐北朝南,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水平全长36.5米,深10.1米。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志文楷书,近一千字,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可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墓室系明圹砖券夯筑,正方形,边长4.5米,顶部全部塌陷,铺地砖全部被揭起,四壁残余部分最高1.38米。未发现棺椁痕迹,无文物出土。从天井、甬道和墓室被遭到大范围破坏,应是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行为。 唐中宗李显定陵 唐定陵,位于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为唐中宗李显(-)陵寝。唐中宗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为韦皇后进毒饼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 定陵陵园座北面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周长十公里。有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乳台和鹊台。墓前原有石莲原有石莲托桃一对,天马一对,石马三对,巨型无字碑一通,另有清代毕沅所竖石碑一通,北门有蹲狮一对,石马三对。东西门各有蹲狮一对。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样,是中国唐代艺术宝库中的精华。可惜多已无存,现仅存蹲狮三件,石人二件,石马一件。 唐睿宗李旦桥陵 唐睿宗桥陵位于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地处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桥陵以丰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丰山气势雄伟,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高出周围平地米左右,四周诸峰环绕,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个皇帝,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亲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在位8年,正式执政只有两年半的时间,所以历史对这个人做出了很公正的评价,虽无建树,但能洞察形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兄长李显,三让儿子李隆基,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人送庙号“睿”。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的金粟山。金粟山为五龙山之金脉,海拔米,“有碎石若金粟状”。其山系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伸展,诸峰罗列,呈环拱之势;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龙踞凤翔,远望呈黛色,气势磅礴,雄伟肃穆,去雾苍茫,真可谓“蒲城八景”之一的“五陵闲云”。泰陵玄宫就凿于金粟山之阳的腹部(今椿林乡唐陵村西北)。“因山为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十八陵中有十四陵营建在“孤耸回绝”的山峰之中。 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个体变小,精神魄力在大气磅礴中渐趋平和。但此段时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发展,不少作品保持着很强的生气和气势,其中泰陵翼马(在陵墓中,翼马起着联系亡灵与天界的神秘作用)体态矫健,英恣疯爽,不失为唐陵石刻艺术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骠悍,仍不失大唐风韵,只是那威风凌历的神态,信佛要威慑某一特定的对象,不象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旷达不羁。 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开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因“天宝之乱”,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几致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又使他遗恨终生。 唐肃宗李亨建陵 建陵是唐肃宗李亨的陵墓,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海拔米的武将山南麓,因山为陵。东与九嵕山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陵墓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石刻。有汾阳王郭子仪、开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 爆发"安史之乱"的次年(),李亨即位于灵武。在位期间(~),为了平定藩镇的叛乱,借兵回纥,于至德二年()秋,收复长安、洛阳。由于任用宦官为观军容使,致使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大。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忧惊而死,葬于建陵。 唐代宗李豫元陵 元陵位于富平县的西北的檀山,因山为陵。元陵陵区周长二十多公里。元陵陵寝建制已经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每况日下的状况。元陵陵园的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 李豫(公元-年),唐肃宗长子,母吴皇后。初封广平王,名为俶。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37岁,在位18年(公元-年),病死,葬元陵。年号广德、永泰、大历。 唐德宗李适崇陵 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适墓。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陵园方圆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门旁有10余尊石人,身着斗篷。近年在其陵区边缘发现奉诏出使过黑衣大食的宦官杨良瑶墓神道碑。 李适(~),代宗李豫长子,在位期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以增加财政收入。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藩镇割据势力采取裁抑政策,但无成效。用宦官统率禁兵,致使宦官权势日盛。 唐顺宗李诵丰陵 丰陵是唐顺宗李诵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位于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瓮山之阳(今曹村乡陵村),因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东北距唐睿宗之桥陵26公里。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唐朝的皇帝中,顺宗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 第二,在位时间最短。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算起来,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了。 第三,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四日退位为太上皇,尽管继位的宪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举行册礼,但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贞元年号为永贞时的身份已经是太上皇。 第五,顺宗的后宫嫔妃都没有与皇帝身份相配套的后妃身份。她们史书中的皇后名分都是多年以后追加的谥号。这是因为顺宗在位时间短,没有来得及册封的缘故。有意思的是,顺宗的嫔妃虽然没有皇后和皇妃的名号,但她们都直接从皇太子时的良娣、良媛加封为太上皇后、太上皇德妃。 第六,庄宪皇后王氏是他的皇祖代宗的才人。王氏在代宗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中,代宗因为才人年幼(时年13岁),就把她赐给了还在藩邸的顺宗,先为孺人,后为太子良娣。她是宪宗的生母。 第七,儿子数量多。顺宗有27个儿子(《旧唐书·顺宗诸子传》说他有23子,此据《新唐书》),他除了比有30个儿子的玄宗稍逊一筹外,其他有20个儿子的皇帝如代宗、宪宗等,难与比肩。最奇特的是,顺宗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因为得到父亲德宗喜欢而被收继为子,这就是德宗的六子李,顺宗因此就和自己血缘上的儿子成为“兄弟”。贞元十五年()18岁的李死后,德宗追赠为文敬太子。第八,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永贞革新”。 第九,在所有的唐朝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该书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人认为作者韩愈和宦官俱文珍等关系密切,因而这一实录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语多回护,但毕竟是留下了有关顺宗及其有关时期情况的第一手记录,弥足珍贵。 第十,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谥号为“文皇帝”,是一字谥,高祖初次加谥号为“大武皇帝”,是二字谥。后来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谥号时,经常是四字谥,再后又多五字谥,唐朝末年还有懿宗的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谥就有七字,顺宗是第一位。“号者,功之表也”,用来表功明德,可是,这长长的谥号对于在位时间极短的顺宗来说,又能有什么意义呢!顺宗在生活的每一环节中,无论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为自己的妃子,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给父亲作儿子;无论是身为皇太子时的深藏不露,还是登基后的革除时弊;无论是面对父皇对舒王李谊的偏心,还是儿子对自己的进逼;无论是宦官强求他选立储君,还是逼他退位;无论是位居九五,还是成为太上皇,他都是随遇而安,几乎看不出他曾有过怎样的争强好胜。因此,能够面对现实,能够勇于面对政治现实,才真正是顺宗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 唐宪宗李纯景陵 唐景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7公里的金帜山,是唐宪宗李纯陵墓,景陵依山建陵。金帜山(又称半山)属南山山系,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诸峰罗列(最高峰海拔米),形成拱卫之势,巍峨壮丽,阳光映照,犹如悬帜,故名金帜山。李纯是唐朝第十二个皇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了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 景陵陵园石刻的设置组合形式与玄宗泰陵相同,惟玄武门(北门)外增加有小石狮2对,为唐代帝王陵园所不多见(唐懿宗简陵亦有两对)。陵园现存石刻40余件(宋、元、明、清历代祭祀碑石不计),其中,朱雀门外长达米的司马道两侧存石刻25件,东西两列相向排列,间距约68米。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唐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唐穆宗李恒光陵 又称李恒墓、光陵。位于渭南市蒲城县城北十五公里的尧山西岭(今属翔村乡光陵村),陵区现长.6米,宽.3米,占地16顷92亩8分;陵地北高南低,下宫距陵约2.5公里;尧山西岭又名“重山”,北距主峰数公里,因与尧山主峰数公里,因与尧山主峰重叠,故名。封内二十平方公里。 唐穆宗李恒(年―年),原名李宥,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宪宗第三子,初封建安郡王,后进封遂王。年,被立为皇太子。年继位,在位五年(年―年在位)。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年),长庆四年(公元年)春,死于大明宫清思殿,终年三十岁。 唐敬宗李湛庄陵 唐敬宗李湛(~年),在位期间,游宴无度,荒于国政。他依然宠信宦官,贪图安逸,击球玩乐,留恋女色,不问朝政。还迷信道士,企图长生不老。曾派宦官往湖南、江南等地采药;派道人杜景先往淮南、岭南等州求访异人,甚至还在内宫修山建观,专门供奉20多人讲解道术。宝历二年(年)十二月,敬宗夜猎还宫,入室更衣,就在这时,殿上蜡烛忽然熄灭,在黑暗之中,这位年仅18岁的皇帝被刘克明等人合谋杀死于内室,终年18岁,葬庄陵。陵园为方形,长米,宽米,四面各开一门,门外置一对石狮。南门朱雀门外神道长米。有华表、翼马、鸵鸟、翁仲等石刻造像。封土前有清代立“唐敬宗庄陵”碑。 唐文宗李昂章陵 章陵位于陕西富平县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乡与齐村乡交界处的天乳山之阳。天乳山又名西岭山,海拔米,孤耸而立于台塬上。章陵即修建于天乳山之阳,陵园封内22.5公里,下宫去陵1.5公里。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文宗李昂(-),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继敬宗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年至年在位。唐宪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年11月20日),贞献皇后萧氏生于长安东内。穆宗长庆元年()封江王。宝历二年十二月八日(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伪造敬宗遗诏,胁迫绛王李悟(宪宗李纯第六子)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率禁军入宫杀死绛王,拥立18岁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 文宗性格恭俭儒雅,躬亲政事,痛恨宦官,千方百计地想利用朝官抑制宦官,任用李训、郑注等人,顺利地夺取了宦官的一部分军权。他励精图治,出宫女三千多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太和九年(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经过周密安排,准备让文宗带领宦官去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降下的甘露,届时把宦官一网打尽,但因事情败露未果,李训、郑注等人反而被杀死,文宗亦被软禁。开成五年(年)文宗忧郁成病,终于被宦官们杀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时年33岁,葬于章陵。 唐武宗李炎端陵 唐武宗李炎(-),是穆宗李恒的第五个儿子,文宗李昂之弟。继文宗为唐代第十六任皇帝,公元年至年在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稍加抑制,曾籍没仇士良家财。击败企图割据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的刘镇。会昌五年(),诏禁佛教,拆毁寺院,令僧尼26万余人还俗,收奴婢15万人,并为税户,没收了大量良田。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于陕西三原县徐木原西边,现残存四门石狮2对、石马3对、华表1件、石人1尊、翼马1对、鸵鸟1对,皆残破仆地。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宣宗李忱贞陵 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园地跨泾阳、淳化两县。李忱(~)为宪宗第十三子,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史称"大中(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大中十三年(),因服长生药中毒而死。贞陵因山为陵,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米,北垣长米,东垣长米,西垣长米,内城面积约万平方米。陵园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现存石刻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只、石马5对、石狮4对、石人13尊,皆破损残缺。 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母孝明皇后郑氏。始封光王,会昌六年(年)三月武宗遗诏立为皇太叔,遂即皇帝位。时年37岁,在位14年(公元-年)。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在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唐懿宗李漼简陵 懿宗简陵位于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的庄里镇山西村紫金山上(又名虎头山),懿宗的陵寝就在主峰下。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漼(公元-年),宣宗长子,但宣宗并不喜欢他,宣宗最初立的太子是三子夔王李滋,并嘱咐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辅佐即位。但是,左神策护军中尉宦官王宗实发动宫廷政变,杀掉李滋,迎立李漼为皇帝,大臣们无可奈何,只好承认了既定的事实。此时唐朝政治衰败,经济萧条。懿宗整日寻欢作乐,怠于政事,崇信佛教,亲自唱经。又亲迎佛骨,虔诚的善男信女都结彩欢迎,念佛经之声惊天动地。在位期间,云贵一带连年兵乱,几经镇压,国力耗空。咸通十四年(年)七月,41岁的懿宗终因荒淫无度而病死,葬于简陵。 唐僖宗李儇靖陵 靖陵位于陕西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乾县铁佛乡南陵村境内,为唐僖宗李儇墓。靖陵封土为覆斗形,高7米,方圆20公里。陵园原残存石刻华表1对、翼马1对、石狮1对。鉴于该陵多次被盗,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县文物部门进行科学发掘,是我国惟一发掘的一座唐代帝陵。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僖宗李儇[xuān](年6月8日―年),初名李俨,唐懿宗李凗第五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年―年在位,在位15年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六日(年4月20日)死于长安,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靖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仓促修建,连选址都没有仔细斟凿过,至于质量甚至不如盛唐时期的陪葬墓,据考古挖掘发现,靖陵地宫修建的十分粗糙,所用的棺床竟然是用乾陵陪葬墓的石碑改制的,唐王朝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从乾陵到靖陵,相距不到数里地;从盛唐到晚唐,由盛及衰,跨越不过两百来年。靖陵极不相称的依附在乾陵身边,似乎在可怜巴巴的向祖先乞怜,强烈的反差对比,靖陵显得渺小可悲,仿佛仍奏着唐王朝的悲歌。 大唐秦王陵李茂贞墓 大唐秦王陵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距市区仅2.5公里,是宝鸡市内的AAA景区。秦王陵有唐朝秦王李茂贞(公元---年)及夫人合葬陵寝、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秦王陵现开发面积80多亩,由山门、神道、献殿、祈殿和两座地宫组成。在米长的神道上。有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列的唐代石雕15组34尊·在两座分别长为米、深20米的地宫中,有高8米、宽4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全国最大的唯一罕见的地下飞檐古建端楼;有用青砖砌墙并卷的八边形穹隆顶;有栩栩如生的墓道两侧18幅乐伎图;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佣、三彩陶马佣;有精美的砖雕”十二生肖图”、”八人抬轿图”,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的勺状”地面天象图”;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墓志铭无字碑。 秦王陵地宫内有保存完整的世界罕见的砖雕飞檐古端楼,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勺状的“地面天象图”,有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是唐代以来绝无仅有的。大唐秦王陵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在唐代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王李茂贞不仅是唐朝末年一位重臣王侯,而且事实上是五代十国中岐国的一国之君。其叱咤风云,称霸关中,割据陕、甘、川四镇十八州长达三十七年,在唐和五代十国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成为名蜚朝野、功勋盖世的一代名人。 一带一路上的风土民俗艺术瑰宝,请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白癜风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