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先锋 疫情无情肆虐,总有人危难之中显身手;病魔吞噬生命,却有人逆行而上斗瘟疫!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后方,台前、幕后,总能看到河南教育系统的“战疫先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河南医院护士 梁亚梅 忠孝难两全,我选择忠于人民健康事业 “我们是轮班制,为了节约防护服,都是一口气上好几个小时的班,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甚至还准备了成人纸尿裤,N95的口罩和防护服密封性很好,经常下了班,穿在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河南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感染科护师梁亚梅说。 自从洛阳市首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梁亚梅所在的科室就开启了更高负荷的工作模式。医院住院的重症昏迷的父亲都无暇照顾。“他还在昏迷,我已经8天没有见到他了。”梁亚梅说。 身穿防护服的梁亚梅 梁亚梅今年25岁,中共党员,医院工作三年了,是河科大一附院感染科的一名护师,一直奋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一线,甚至没有机医院住院的49岁重病昏迷的父亲。 1月29日上午11点左右,梁亚梅终于完成了隔离病房的交接工作,脱下防护服,经过多个环节的清洗消毒之后,走出了科室。“本来是昨天晚上8点半到今天上午8点半我值班,但是我得给其他护士办好交接才能下班,就耽误了两个多小时。”梁亚梅说。 1月11日,梁亚梅得到消息说,父亲突发脑出血,医院做了手术,因为出血量大,手术后她父亲仍处在昏迷状态。想休几天假回去照顾父亲,却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尤其是武汉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之后,洛阳也收治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梁亚梅更是第一个站出来:“我是感染科的护士,应当去护理这些病人。”就这样,她放弃了照顾父亲的机会。“当相关领导知道了这一情况以后,1月18日,就把梁亚梅医院住院,希望她下了班能够多照顾一些,但是实际上,她忙得根本顾不上。”梁亚梅的同事说。 汗水湿透的工作服 “我已经8天没有见到我父亲了,我是从感染科出来的,虽然没有任何感染症状,安全起见,我下了班也不能到处乱跑,尤其不能经常到患者病房去,避免交叉感染。”梁亚梅对记者说。据悉,梁亚梅的父亲只能由她母亲和正在读高中的弟弟妹妹照顾。“我也不敢多问父亲的情况,只能嘱咐弟弟妹妹多给他翻翻身、拍拍背,我得坚强镇定,家人才能不担心。”她说。 平日里的梁亚梅 “大年三十的晚上,医生给我们值班的护士买了蛋糕和饺子,插了蜡烛之后,主任说只让我来许愿,我当时许的愿望有两个,一个是希望奇迹能降临在我父亲身上,让他醒过来。一个是希望新型冠状病毒统统被消灭,大家早日恢复健康。”说起这些的时候,梁亚梅的眼眶有些湿润,脸上却始终挂着坚定的笑容。 医院护理学 教研室主任张卫青 每一次紧要关头 她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河南赴武汉抗击疫情的医疗队员发来了一张照片,拍照的时间是午后时分,她趴在会议室的办公桌上,头戴天蓝色的工作帽,额头抵着双手,正酣然而睡。可以想见,已经年过半百的她,该有多么劳累!从春节前的几天,到如今大年初五;医院内的疫情防控,到大年初一报名去武汉、大年初二启程出征,医院后接手繁重的救治工作,这些天,她每一日的睡眠时间,都不会超过四五个小时…… 张卫青(前排左四)在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中 她,是医院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张卫青,河南省支援湖北应对疫情医疗队第一批成员、护理组组长。平时的她,性情温柔,身材高挑,与人说话、打招呼之前总会先露出典雅而真诚的笑容。这样一位“娴静时如娇花照水”的雅致女人,却屡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以柔弱而坚定的身影,抵挡在众人之前。 1月26日,河南省支援湖北应对疫情第一批医疗队出征,医院护理教研室主任张卫青是其中一员,担任省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医院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每一次危急关头,张卫青都能不计个人安危,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非典”爆发,张卫青站在了防控第一线,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汶川大地震河南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她又第一时间报了名,与战友们一起深入到重灾区救死扶伤。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张卫青时刻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在繁忙的工作中,每时每刻都不忘记关心医疗队员,难得的休息时间,她了解到队员因防护原因需要理发,就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助他们,而丈夫的生日她只能遥寄祝福。报名去武汉时,她母亲去世刚过了半个月,母亲的“三七”祭日,她只能远在武汉默默祈祷…… 张卫青(中)与医疗队员们抵达武汉 大年初七那天,恰好是张卫青母亲去世的“三七”祭日,按照中原的守孝传统,她本应该去母亲的墓前祭拜清扫,然而,正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她不可能回到家乡,在战“疫”一线的她,只能面向家乡的方向,为母亲祈祷。她说:“妈妈,想起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您都同意我前往一线了,我想这次您也一定会同意,会为女儿感到骄傲的。不过遗憾的是,这次离别,再也没有机会和您挥手告别了。” 在疫情当前的紧要关头,那些与我们一样平凡甚至默默无闻的人,像张卫青同志,以及和张卫青一样站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无数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不避险难。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们,绝对明白病毒传播的规律,知晓不同地区感染风险的大小,或多或少地,他们也会有畏惧与犹豫,但最终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担当,选择了“将风险留给自己,将安全留给他人”,这些平凡的人,又是何等的可敬? 河南中医药大学援鄂医疗队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现在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状态,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河南中医药大学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这一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中,派出多支医疗队,奔赴战“疫”一线,彰显了“为国担难、为民尽责”的使命和担当。医圣像前吹响“仲景队”英雄集结号 2月10日上午,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急诊重症科、感染管理科等3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暨河南首批中医医疗队壮行仪式,在龙子湖校区医圣张仲景像前庄严举行。 “感谢各级领导和全校师生对医疗队的关心和厚爱。我们一定听从指挥、团结协作,不辱使命,坚决完成这次抗疫任务!”河南中医药大学国家(河南)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领队、学校二附院副院长郑福增代表即将出征的医疗队队员,在医疗队壮行仪式上许下铿锵有力的誓言。 援鄂医疗队出发前合影留念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同志们在党和人民需要之际,之所以能够把个人安危和家庭抛在脑后,冲锋在先,援助一线,舍小家,为大家,是因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时刻牢记着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记着医者仁心,牢记着大爱无疆。 众志成城,“战”前准备工作充分 自到达武汉的第一天起,学校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就进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队员们将在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培训后,医院开展工作。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医院,进行战前强化感控培训,并全面讲解相关防控知识要点。第三天,学校国家(河南)中医医疗医院预演诊疗流程,要求开诊前做到人人考核、人人过关。同时,为了加强队员们的体能训练,医院开诊后能够更好地管理患者,全体队员每天上午11时练习八段锦。 援鄂医疗队在方舱治疗病人场景 到达武汉的第四天,全体医疗队员在驻地进行防护培训考核及诊疗方案学习,医院拟进行的科研信息收集APP的使用,学校医院正式定名为“医院”,2月14日将开舱接诊病人。河南中医药大学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是一支经过精挑细选组建而成的队伍,实现了老、中、青全覆盖,医、护相结合,中西医专家兼具,是一支综合急诊、重症、呼吸的专业医护团队。希望通过全体队员的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共同为守护武汉、守护湖北、守护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牢记使命责任,全身心服务患者 开诊前,医院对所有队员进行了严格考核,完全合格医院工作。医院对患者全部使用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轻症转为重症患者数量、让轻症患者尽快痊愈、保证医疗队队员零感染,同时完成相关中医药科研任务。 在工作中,队员们感觉到任务非常艰巨、繁重,不时出现咽痛、口渴,防护服内的衣服几度被汗水浸湿又被体温暖干,护目镜里都是水珠……但使命在身,重任在肩,每个班的医护人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服务患者,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生命体征检查,精心进行治疗,干劲很大、信心很足。 中医药特色疗法广受患者称赞 医院,河南中医医疗队负责的豫二病区除了患者常规服用抗冠中药汤剂外,经过沟通和宣传教育,病人情绪放松,跟随河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在方舱内开展了八段锦练习,河南随队中医专家王育勤主任对病人进行耳穴治疗操作、穴位拍打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王育勤主任告诉患者:《内径·灵枢》“邪客篇”曰“心肺有邪,其气出于两肘。”其中有一位病人牙疼突然发作,经王育勤主任耳穴治疗后,牙痛患者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吸引了更多的患者围观学习。同时,对于病区内的腹胀、恶心、心悸患者,我们选择简单易操作的穴位,教病人定位、补泄手法,以减轻和NCP相关的症状,获得了病人的一致好评,病区内医患关系十分和谐融洽。 患者真诚地说:“你们河南真是我们的好邻居”“非常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病人的认可和积极配合,进一步增强了医疗队员的信心,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会让传统中医药在这次抗“疫”战斗中再展神神威、再立新功! 审核陈凯责编 赵浩男供稿 图文自各高校。(整理:张璟,杨晓谜) 为了防止我们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河南省教育厅”设置为星标吧★ 只需三步↓↓ 共同努力,战胜疫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