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这般时候,充斥于耳的多半是各种高考讯息,即便在毕业十一年之后的今天,我依然会很主动地加入到人们对此大学与彼大学种种差异的讨论行列中去,也经常会很乐意的给需要填写高考志愿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这个时候的我自然少不了要对自己的母校——西北政法大学做一番深情回忆。 依然清晰的记得年金色的7月,当收到西北政法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时,家人悬着的心终于得以释然,更让我为之动容的则是八十五岁的祖父母脸上皱纹堆起来的幸福之花,至今难忘其情其景。 在父母的陪同下,十九岁的我显得青涩,报名当天跨进位于长安大学城的新校区时,那时的政法新貌只能用“荒凉”一词来形容。车在空旷的校园里漫无目的的开着,一切都是新的,崭新的建筑群与水泥路面,甚至有几段是未成型的土路,土堆也是分散于各处,杂草随处可见,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尚未建成的校区。 为了找到早已分配好的宿舍,已经记不清在校园里跑了几个来回了,最终在一学长的指引下好不容易进了宿舍,这才发现同一个宿舍里出现的全是一张张陌生的新面孔,有点紧张的简短招呼后,便是家人忙前忙后的铺床整理,大到办理入学手续,小到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都是父母亲力亲为,等一切安置妥当后才发现夜幕早已降临,好在自己有过三年的高中寄宿经历,目送父母离开学校后,跟新舍友的接触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只是说惯了宝鸡方言的我在普通话的发音上经常引得舍友们捧腹大笑,被我谓之“宝普”的腔调也成为了我们熟知后偶尔会被提起的笑料。 也就是从年9月3日起,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位兄弟姐妹们组建了西北政法学院刑法19班这个集体。从此,不论是上课自习,还是逛街爬山,乃至进网吧都是同宿舍几个结伴而行。每天晚上熄灯后的卧谈自然是“必修课”,而谈论的话题无外乎是自己的家乡、成长经历、明星八卦,最后便会以评价某个女生做为结束语。更多的是嬉笑打闹,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语言上的激烈冲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即便旷课,签名时自然会有舍友的代签,即使当场点名,依然会有舍友变了声的应答,却很少被发现。 值得一提的便是刚进政法新校区时全天候免费开放的地下温泉,宿舍随时都能冲澡,这对于隔壁的两所大学来讲是奢侈的。一直庆幸宿舍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记得起初有一位舍友在宿舍抽烟,在被我们五个集体声讨无效之后强行推出了宿舍,竟然戒掉了烟瘾,此刻想起来依然能够让我笑到流泪。宿舍几个人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居前,英语四六级过关率在男生里更是领先。年6月毕业时宿舍六个人中有四人考上了研究生,一人进了法院,一人进了国企,算得上对各自有个好的交代。 大四的时候,我继续选择报考已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的刑事法专业研究生,这其中不乏自己恋家的因素,并有幸考上,随即开启了我在西北政法大学的第二个学习阶段。从崭新的长安校区搬往老旧的雁塔校区,虽然在硬件上远不能比,但是学习氛围有增无减,攻读研究生的法律人来自于全国各地,在这里,大家一起为了梦想而翻着一本又一本厚重的法律书籍,参加着一场又一场知名学者的法学讲座,也曾为了复习司法考试而早早的在教学楼前或者图书馆前排队占座位,回想当时的盛况,足以用“热闹非凡”来形容。 记得为了能够在自习室谋得一座而提前一天在相中的桌子上贴一纸条,上书“本人已占”或者“占座”,现在想起这种做法真是好笑。大多数的日程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与宿舍”,虽然也曾疲惫过,迷茫过,但最终还是被充实与希望占据了内心。晚上会隔三差五的跟几个同学在不能再简易的操场上锻炼几下,会在宿舍楼下的小卖部里买几瓶汽水而仰头猛灌或逗逗他们家的小狗小猫,同时也会在各种夜市小摊前买各种荚膜当作夜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的体重不断增加,以至于最后有了“二胖”这一绰号(“大胖”已另有他人)。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更多的是在司法考试及公务员考试的各种自习中步履蹒跚的度过,好在还算顺利。我们刑事法专业98位研究生,其中山东籍与河南籍人数占据了本班人数的半壁江山,而真正让我佩服与敬仰的是他们永远遥遥领先的成绩与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 如果要问西法大的哪家食堂饭菜可口,哪位楼管大叔或者阿姨亲切,哪位教授授课方式风趣幽默,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无论是在新校区东西两湖边的背单词,还是老校区“苏楼”前背民法概念,抑或自习室里做着艰涩而又充满乐趣的法律题目,七年里走过的足迹总是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不管是新校区对门的西崔村,还是老校区隔壁的杨家村,都有着曾经的记忆,尽管在买东西时被城中村的老板“宰”过,抑或被小偷扒窃过。 七年,从19岁到26岁,从年9月起至年6月止,整整七年的青春岁月在西法大度过,太多的记忆留在了这里。在这七年的求学生涯里,西法大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本科和研究生,成就了一拨又一拨法律人的梦想,帮助一个又一个政法人实现了人生价值。 记得曾经给别人讲过,自己在西北政法大学本科学习四年,研究生三年,早已融入到了西法大的生活中去,即便在毕业后,也一直留意着西法大的种种变化。我要感谢这所学校,在这里认识了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并与之结下了深厚友谊,睿智的教授们渊博的学识让我们时刻受用,并形成了法律人的思维与价值观。如今的西法大学子们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职,从事何种职业,总有一条主线将他们与西北政法大学紧紧的连在一起,这条主线便是——政法情结。 ————————— 作者孙杰,陕西宝鸡人,西北政法大学法一系刑事法专业级本科、级研究生,现就职于陕西省扶风县人民法院。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敬请注明本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