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回忆

文/郭方正

  人到中年,黄土拥半,万事纠缠无法脱身,有时稍有空闲时间,对往事回味反而多了起来,一件旧家具,旧照片,旧笔记本,旧文章诗词,亦或一棵树,一个动作,一个背影,某句话,都会让你记忆犹新,其情境历历在目,清晰通透,不热泪盈眶,不成沉思状那才怪呢?年龄越长,这种回看最多,在幸福的生活中,人们容易思甜忆苦,回忆昔日苦难岁月带给人的真诚和力量。

  上两辈爷爷辈的老人已大多不在世了,可他们的功业品德精神都在,打开记忆的闸门,好多感人的瞬间已融化了我的心扉,如溪流缓缓流淌,自然清澈。

  光阴飞逝,时代变迁,一代人没了,还有一代人支撑,故去的人他的魂儿还在,就像贾平凹追忆她的母亲写得那感人的一幕,“我妈就住在我写作房子对面右手的房子里,门常开着,我向右一回头,就看见我妈在床边坐着,在静静看着我,我妈现在离我去了,我写作时常还会向右回头,感觉我妈还在呢。”人的情感一辈子就放在哪里,怎么能忘呢?

  在故去的人当中,我想起了我姑婆,我爷,我婆姊妹的故事,就叫姐弟情深吧。

(一)姐弟情深

  差不多一个世纪,百年风云,我姑婆我爷从小离父,靠两代女人持家维计;我婆自小是孤儿,在其舅家长大,她们所遭受磨难自不必说,姑婆从小童养媳,硬是供我爷凤师求学,总算苦尽甘来,后我姑婆去西安,在莲湖路洒金桥劳武巷自创“育红幼儿园,”为国家做了贡献,曾被评为陕西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日报》当年介绍她的创业先进事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工作到新世纪初年,八十六岁辞逝为止,才放下她的事业,现在该幼儿园已发展成西安较大的现代化幼儿园,由其女儿掌管,鼓足干劲,力争突破创新,为迎接更辉煌的未来和明天而努力奋斗。我爷在家乡扶风从事教育四十年,也为扶风的教育做出了毕生贡献。我在这里不是显摆,是想告诉大家,他们姐弟情深,在任何时候,都是互帮互助,共渡难关,谁家有事,就是自己的事,同呼吸,共命运,从不推诿放弃,而且教育下一代,也要姊妹情深,团结友爱,家风硬朗。

(二)后人传承

  说到家风,像上一代优秀代表,如七里桥王家的王长安教授,王济安剧作家,像杜城阁老村的郭剑勤曾任四川行政学院处长等。不论王家,郭家上两代人,都给后人做了榜样,我亲自看到她们众多兄弟姐妹抱成团的优良家风,不仅互相帮助,还帮助别人,我也是后人中受帮助最多人,姑婆的菩萨心肠,众多姑姨父辈的关爱永远在心,不会忘记,还要传承这样的家风。我想在这里说说,我爸姊妹五人,在大姑的带领下,感情深厚,五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友爱,不论家事,任何小事都是商量着来,老人的事,姊妹中任何一个人的事,后辈的事,都热心真心去做,仗义,公平,公正,合理,有理有节,谁家有困难,真心帮助,从未红过脸,一直保持到现在,虽然已有两人不在了,但这种精神还在传承。

(三)母子情深

  我婆小脚,却能干,因为爷爷教书,家里是我婆操持,我婆爱劳动,就教育我爸爱劳动,我爸从小继承我婆的优点,爱栽树,爱干活。文化大革命,成分不好,我爷也逼迫驾大车,但挣工分主要劳动力是我爸。我爸是家里吃力最多的人,后来教书了,还是爱劳动的人。

  我从小看到的是,我爸最爱我婆,娘母俩饮食习惯,爱吃的食品都一样,我婆老了,还是照样劳动,房前屋后的大树,小树,果树都是她栽的,我念高中的时候,每一个礼拜“锅盔馍”都是我婆亲手烙,四年八学期,费了多少心,没考上大学的我羞愧难当。

  跑题了,我婆老了,还是高雅,自惜,在我印象当中,我爸每一个礼拜从学校回来,几个红苕,一包油糕,一捆麻花,周周雷打不动,这都是我婆我爸的最爱,喜好甜食。在我婆的余生,儿子孝顺她,东西都特别普通,夕阳余晖下,母亲和儿子互动是多么的温暖感人,东西不值钱,可它的温馨是金钱永远换不来的,我婆是在八十四岁走的,我爸当时都五十六岁了,多幸福呀!

  我时常想,我的父母也老了,我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点这里发布扶风生活信息!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白殿风好治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