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新闻网讯3月31日早上8时,又是邓新阳开始喂牛的时间。他先把剁碎的麦草铺在拌料的地上,再在麦草上倒上一层青储、一层酒糟,然后,洒水搅拌,拌匀之后再倒入牛槽。这时,几十头牛纷纷把头伸出牛栏伏在牛槽上争先抢后地吃了起来。 邓新阳在扶风县召公镇三头集体经济合作社扶风犇鑫肉牛养殖场一干就是一年多。平日里,他除了喂养牛以外,每天还要负责牛圈的清理,隔三差五检查牛圈通水通电情况,并及时做好饲料库、干草棚、青储窑保鲜保洁工作。在他看来,这些牛不仅是自己生活的保证,也是全村7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效的有力保障。 召公镇三头村村民历来有饲养牛的传统习惯。脱贫攻坚期间,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贫困户几乎家家都养起了牛,养牛成了三头村的支柱产业。但是,散养牛弊端太多,除了环保难以达标、家家都要出专人饲养浪费人力外,还会造成新品种优质牛无法形成规模。 为了解决散养牛问题,三头村于年4月成立三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办犇鑫肉牛养殖场,把散养户的牛集中起来,并引进优良品种西门达尔牛60多头,由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贫困户当饲养员,运用新技术,通过规模养殖大力发展养牛业,让村民的生活靠养牛越来越牛。 “在养殖场打工的贫困户,一个月除了挣元工资外,还可以参与我们村75户贫困户的养牛分红,每户每年分红-元。”三头村村党支部书记邓军虎说。 据了解,犇鑫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建设钢构平方米牛棚一座,可饲养肉牛头,还建设了饲养草棚、青储饲料坑、排污池等配套设置,水电齐全。该养殖场饲养的60多头西门达尔肉牛原产于瑞士,是乳、肉、役兼用的大型品种,每头价值1.35万元,预计年创收达到30万元,收入的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70%用于分红,增加村民收入。(常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