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包括了许多寄托了人们深情厚意的节日。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备受尊崇的日子。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重阳节的起源,以及为何它被称作老人节。

重阳节缘起汉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最有名的是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能够驱魔的青龙宝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著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佩上,瘟魔便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便能强身健体,避免染疫。桓景以神剑降伏瘟魔,最后灭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桓景以神剑降伏瘟魔,最后灭了瘟魔

是时开始,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希望天下的游子饮一杯菊花酒,消去乡愁;希望天下的老人多一点陪伴,健康长寿。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上茱萸囊避邪消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凌虐致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还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王勃比之为“孟学士”,一说是孟匡朝)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王勃重阳节为何被称作老人节

崇尚长寿:重阳节正值秋天,是万物凋零的时候,但同时也是金风送爽,气候宜人的时节。在古代,人们认为九九重阳,数字“九”在中文中有长久、长寿的寓意,因此这一天被视为庆祝长寿的日子。老人们是社会的智慧之源,也是家庭的支柱,因此这一天被特别赋予了对老人的尊崇之意。

感恩敬老: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对长辈的敬重。重阳节是一个表达对长辈深情厚意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会走近老人,为他们送上关怀和温暖。这种感恩的情怀,使得重阳节成为了老人节。

寓意“重”生:重阳节的“重”字,不仅有庆重阳、庆长寿之意,也寓意着“再生”的意义。在这一天,人们除了祭拜祖先和长辈,也常常表达希望获得新生、新气象的愿望。

重阳节,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不仅是对长辈的敬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点赞转发,让更多朋友知道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祝天下老人重阳节快乐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