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曾住在扶风吕宅村 文/李军科 在扶风召公镇西南方向二里的地方,有一个吕宅村。 这个召公镇大有来头,是西周召公理政的所在。西府人把召公念作shao公,这倒不是方言的问题,而是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尊称的。所以召公镇在这里也读作shao公镇,而其他与召公无关,但地名中也有召字的地名,发音依旧是zhao。吕宅村,是比召公镇更早的地名。 按照中国地名的常识,李家村必有李姓,王家村必有王姓,吕宅村必有吕姓。但是,吕宅村却偏偏没有吕姓。吕宅姓氏有胡、李、乔、黄、王等姓,就是没有吕姓。这就给吕宅村带上了神秘的色彩。 吕宅村不是一个平凡之村,村名的来历必有来头,必有非凡之处。这个非凡之处就是:它是同先周时期(商末周初)的历史名人姜太公吕望紧密相连的。吕宅,吕望的居住地、住所。按照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的解释:“宅者,居也。” 吕望何许人也?姜太公也。为什么姜太公又叫吕望?一个人有两、三个名字是正常的,一个人拥有两个姓却是反常的,而吕望就是反常之人!请看《中国古代哲学家辞典》中对吕望的姓名的解释、一生功绩的评价:姜太公——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权谋家的先驱。姓姜,名牙,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其先祖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禹帝封为吕国王,以国名取姓为吕。后代改姜姓为吕姓,因而姜子牙改名为吕尚。七十岁垂钓渭水,被文王访到,重用为国师,周文王敬称为:“太公望。”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师即国师,尚为名,父为父辈、长辈。曾辅佐文王治国理政。文王死后,又辅佐武王伐纣建国,以功被武王封于齐(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是齐国的始祖。班固自论云:“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这是“吕望”作为姜太公的姓名首次出现于史书中。由上述解释可以看出:姜太公、姜子牙、吕尚、吕望为同一个人。 周文王为什么要把吕尚敬称为“太公望”,而不像武王那样带上吕尚的名字呢?这还得从“文王渭水访贤”的典故说起。《史记·世家·齐太公》:“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意为吕尚曾经是穷困之人,到了老年七十岁之后,以用直钩钓鱼的方法引诱周文王,而此时的周文王还是商纣王封的西伯侯。“周西伯猎(打猎),果遇太公(吕尚)于渭(河)之阳(北),与语大悦(文王与吕尚交谈,露出喜悦的神色)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耶?”意为:我的先祖古公亶父曾说,(文王、武王、周的后人把古公亶父敬称为太公),必将有圣人来到周国,周国因为圣人的到来而兴盛,你真是我先祖所盼望的圣人啊!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意为:我的先祖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所以我称呼你为“太公望”,像尊敬我的先祖太公那样尊称你。吾:我。太公:先祖亶父。望:盼望、期望。子:对吕尚的敬称。久:时间很长。“载与俱归,主为师。”意为:用马车拉上吕望,一同回到周国,重用他为国师,也就是周国执政用兵的导师。这就是吕望称呼的来历。 姜子牙离开宝鸡县磻溪垂钓之地,被文王接到周国之后是住进了京都周原,还是住到了周原之外的其他地方,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似乎成为千古之谜!解开这个谜底的,就是吕宅村这个流传千古的地名。吕宅——吕望的住宅,这是一个专指,而不是习惯上称呼吕姓人居住的村子叫吕村那么简单。在渭水畔当隐士时,他叫姜子牙,是穷困缠身的老翁,被文王接到周国后,时来运转,摇身一变,成为堂堂的国师。文王敬称为太公望,周国的国民自然就称他为太公望、吕望。于是,姜子牙的时代结束了,成为失去的历史;吕望的时代开始了,吕望的名字如日中天。因此,吕宅的取名,就是对吕望的敬仰与纪念。 那么,吕望住在吕宅村的什么地方?吕宅遗址还在么?根据笔者考证。吕望住在吕宅村张黄组村的西北方向,据自小在吕宅村长大的今年82岁的胡拓梅老人讲,吕望遗址的名称叫:“城拐角”,她小时候,见到过几堵城墙样的土墙。老人还说,在现今胡西组的地界上,曾有马氏墓,七十年代修水渠时被填埋,马氏就是传说中姜子牙的老婆。吕宅村位于周原都城的东南方向,约二十五华里。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不重视对文物的保护,马氏墓就这样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传说。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白殿疯会影响下一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