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陕南曾是古之氐羌民族活动范围

古羌族曾经聚居、活动于汉水中上游地区。其称谓见于古书者,或谓之羌,或谓之氐羌。《周书·王会解》:“氐羌以鸾鸟。”孔晁《注》:“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氐羌。”据此可知,所谓氐羌,系氐地之羌族。“盖羌其大名,氐其小别也。”

氐羌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员,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西部的略阳一带曾是氐羌族群的重要居住、活动地,氐羌文化遗存遗风在这一带至今依然清晰可辨。

汉水中上游地区曾是氐羌聚居、活动或是骚扰之地。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印记。

今宁强县,古称“宁羌”县。《宁强县志》载:“宁强县境,禹贡梁州之域。商及西周时代为氐羌所据。……春秋战国,县西北部为白马氐(羌族之一部)之东境、东南部为蜀国苴候都邑葭萌领地。”明洪武“二十八年()平羌将军宁正征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氐羌,氐羌降,置宁羌卫于徽州(今甘肃徽县),‘其曰宁羌,盖以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其县名直到“民国31年()元旦,改宁羌为宁强”县。

明·嘉靖《略阳县志》亦记载有:略阳在“春秋为氐羌所居。”《略阳县志》(年版)载:“略阳先秦时为白马氐东境地。自汉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抗汉族统治,屡次失败,汉族统治者曾数次将氐族人强制迁往酒泉、扶风、天水、关中一带。未被迁走的氐人,被迫学说汉话、学农耕、顺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与汉民通婚,逐步被汉人同化。羌族亦同样受汉族生活习俗影响与汉族融为一体。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载,当地人‘兼有南北语,类秦蜀’,积淀成兼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除志书记载外,至今在一些地方还保留有“羌寨”、“羌沟”、“羌窝子”等地名。足以证明略阳、宁强一带曾是古之氐羌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据梁中效先生在《汉水上游文化史探微》中说:“今天矗立在略阳县城内高台子小学中的‘紫云宫’(又名新江神庙)和位于略阳城东侧的江神庙,是氐羌文化的孑遗。这两处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重于木雕和彩绘,注重外观华丽,没有汉族古建筑的斗拱装饰,大量使用挡封板,以便遮盖檐椽和内部的梁架结构。

古建筑上的板绘艺术,有兽头图案画、氐羌人物画和高浮雕人物故事图像。兽头图案画多是熊、野猪、猴之类的动物,与氐羌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宗教活动有关。氐羌人物形象造型新奇,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有一将军画幅,高鼻、浓眉、大眼、头戴尖顶羊角帽,帽顶有金鸡翎,耳旁披发,身着披风,内着铠甲,足蹬尖卷皮靴”(转引自陈显达《汉中地区名胜古迹》)。上画人物,活脱脱的羌族人形象。

《羊皮鼓》舞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在略阳一带至今仍有流传。这种舞蹈中至今保留着比较原始、古朴的具有古老巫舞的色彩;保留着古代军卒练兵、征战之仪式和场景;具有一定的原始生活气息和率真的特色。使人观后大有古代氏族部落舞蹈遗风之感。

略阳精心打造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

略阳县围绕五龙洞国家级森林公园,按照“一村一韵、一山一景、一岸一色”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为重点,以景区带动为模式。全面启动建设八渡河流域28公里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全域整合、全景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实行县级领导包段、部门包片、镇村干部包点的模式,一段一个包抓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重点打造旅游带中“6个道路节点、4个河道节点及沿线民居改造”三个重点部位,完善沿线道路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特色建筑景观、旅游指示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在恒源山庄、水云间农家乐、五龙聚农家乐等3处河岸种植景观树、铺设踏步石块、修建驿站凉亭、加固维修护坡;在民居改造中突出氐羌文化元素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装饰,着力打造氐羌民俗“百乐园”。

并根据《八渡河流域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28公里自然生态观光道景观设计指引》列出的14个公路段,距公路两侧7米范围内种植相对应的绿化植物,对28公里内所有珍稀树种进行挂牌保护。28公里八渡河流域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位于略阳县县城北郊,是连接十天高速与五龙洞森林公园的大通道,也是“氐羌故园”旅游区和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的展示窗口,实施该工程将有效提升县域旅游资源品质,改善农村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幽篁万竿,丛林箭竹

当五龙洞遇见冬雪,天地银装!

汉隶传奇——略阳摩崖石刻《郙阁颂》

小编说这么多

只博亲们分享点赞哦????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