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伏天,烈日当头,知了嘶鸣,天气奇热,在家懒得出门,接近晚上的时候感觉气温降下来不少,才收拾东西在法门镇里闲逛。 本是一个人慢慢走着,在车上认识了一个热情的司机,他建议我,既然来到我们法门镇了,就去豆会中学看看,那个学校相当了得,算起来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扶风县豆会中学旧址 一个中学就有百年历史,那岂不是明清时期就存在了? 那可不,这个学校之前是冯家村的,年搬迁到了法门镇。明清时候叫豆会冯家私塾,后来有了豆会小学,话说是我们扶风一个叫冯九的人创办的,他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按捺不住好奇,顺着司机提供的故事线索,仔细查了相关资料,果然如此。 冯九原名冯华堂,因为排行第九,人称冯九,豆会冯家老堡人(现扶风县法门镇冯家村南场组)人。生于光绪年间,由于家境贫寒,冯九小时候没上过一天学。但是他天资聪颖,逢人问字,见书就读,竟自读了不少古典书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后来扶风遭遇大年馑,叔伯兄弟九人全部饿死,冯九第二天就离开家乡,发誓不混个人样儿来誓不回乡。 冯九故居 离开家乡后,冯九自学成才,考入陕西武备学堂,就读期间,经好友介绍参加同盟会。 民国三年,他因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会党,被押在麟游县监狱,获释后在麟游县庙湾一带插旗造反,起义失败后,退至甘肃境内,投奔甘军。 从此开始了他半生的戎马生涯。 冯九身上具有关中男人的勇猛与坚韧,年他率领一个团的陕军赴渭南参加北伐,与狙击北洋军阀镇嵩军刘振华战斗,镇守渭南栎阳镇,镇嵩军由潼关长驱直入至西安城下,围城达八月之久(即“二虎守长安”),陕军节节败退,由潼关至西安陕军全部倒戈,只有冯九在栎阳镇孤军镇守。 冯九还有着关中男儿的智慧与机敏。北洋政府被推翻后,他驻军北平,军部设在某前清王妃府。春节将至,国民党的许多在北平的军政要员明知冯华堂识字不多,便想耍笑他一下。 一次开会时有人提议,各部将领要当场亲自为各自军部大门拟联,联意不但要壮军威,还要切合北平的史实,请书法家于右任书写。 如此难题,于右任先生为自己的这位乡党着实握着一大把汗。 而冯九却不以为然,默不作声。待那些识文断字的要员们一一作罢,只见他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脱口而出:“今天卧虎帐,昔日藏娇屋”。 一言出口,惊的四座目瞪口呆,此联不仅联意且贴,气势上更是技高一筹,连于右任老前辈也高高树起了大拇指,夸赞其为陕西人大长了志气。此后,那些国民党军政要员们再也不敢小瞧这位老陕了。 冯华堂的戎装像。 勇猛坚韧如何,智慧机敏如何,虽然他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虽然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但是在蒋家王朝做事,终究会难以实现抱负,不久,冯华堂就被被蒋介石以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不适应现代战争之需要等等借口而排挤出局。 看清了蒋介石的丑陋嘴脸,冯九不再抱什么幻想。断然选择了解甲归田,回到美丽的家乡兴办学校,造福后代。 豆会村 年,冯九变卖自己的资产,从西安运回一胶轮马车银元(当时一枚银元就可置买一亩地),用其投资兴办学校。购置校田多亩,于年在冯家村初小学堂的基础上建起办起了扶风北乡第一所高小学堂,起名为豆会亲民高级小学。 年,又在小学基础上扩建成豆会亲民农业职业初中,简称亲民职校。学校经费、教师工资等由校田租金开支,不足部分由冯九个人支付。 因为冯九的努力,所以从起到年共毕业了六届上千名初中毕业生,为扶风特别是扶风北乡一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豆会中学合影 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民不聊生,学校经费实难筹集,亲民职校实难维系,冯九将全部校产移交给当时的扶风县政府,去南京闲居至全国解放。 年扶风县人民法院以冯九在旧社会放高利贷罪名逮捕判刑。年在西安监狱去世,改革开放后扶风县人民政府为冯九平反,并将冯九的业绩载入扶风县志。 我看着这座盘踞在法门寺旁边的法门高级中学,它稳稳地端坐在周原大地上,寂静沉默得陪伴着这座千年古县一起成长。 附豆中历程表: 明清时期:豆会冯家私塾 年—年:扶风县豆会冯家初级小学 年—年:扶风县豆会亲民高级小学 年—年:扶风县豆会亲民职业学校 年—年:扶风县天度区第二完全小学 年—年:扶风县豆会初级中学 年—年:兴平县第十三中学 年—年:扶风县豆会初级中学 年—年:扶风县星火七年制学校 年—年:扶风县豆会七年制学校 年—年:扶风县豆会中学(上) 年—年:扶风县豆会中学(下) 年—年:扶风县法门高级中学(旧址) 年—今:扶风县法门高级中学(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