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乒被推上风口浪尖,一个男人把生命中最宝贵的15年奉献给乒坛,却换来“一纸休书”,难免让人唏嘘。马龙、樊振东、许昕等爱将护师心切,声援恩师。这一热血举动让亿万网友炸锅了。 有人说这是不顾集体荣誉(事后他们全部致歉);也有人说,这才是义气,明明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但他们选择同舟并济。 义气,我们为之深深着迷,情义的存在,让我们拥有活成一支队伍的勇气。 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在扶风也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东汉九十五年,陕西某终南山一座大户人家的院落内。 一个剑眉星目的少年从卧房跃出,双手抱着蹴鞠就要往门外冲。 站住!你作业写完了吗? 突然一声的轻斥从背后响起。 回头一看,是恩师挚恂。 我还用写吗?我的文章宇宙第一,屈原,宋玉都只配做我的小弟,更何况这些弱鸡,少年转头偷偷指了指还在摇头晃脑背书的同窗,一脸不屑,您得给我安排几个旗鼓相当的同窗,不然,无敌实在太寂寞了。 老师正欲发作,望见爱女碧玉穿过花木繁盛的庭院,来到了少年的面前。爹,容女儿帮您出口气。转头对少年挑战:我们比试比试,看看到底是你是弱鸡还是我们是弱鸡! 挚恂为女儿和马融出了三道题,第一题是猜字题,谜面是“一牛生两尾”。 少年搔头挠耳,半天也没想出谜底。 碧玉却毫不犹豫写出谜底答案“失”字。 第二题还是一道字谜,并且还是和牛有关,谜面是“牛嫌天热不出头”。 少年苦思冥想之后,得意的告诉老师,这一定是个“伏”字。 挚恂对他的答案不置可否,碧玉又在旁边地上轻轻写下一个“午”字。 连续两赛的失利,让少年颜面大扫,他借机耍赖,连连说这种比赛不公平,让裁判重新出题比试。 于是,挚恂命出第三道题,要求破解一梦。 这道题说的是一个战乱时候的故事:一位年轻妇女和丈夫、儿子失散多年后,寄居在一所尼姑庵里。有天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庵里的尼姑命她去推磨磨小麦。她又困又累又伤心,一气之下就跳河自尽了。河里的荷花也倍感伤情,花瓣都随之纷纷落下。 少年听完题目,满脸懵逼,这是什么鬼。踌躇了半天才说,这可能是少妇思念亲人心切,精神出了毛病吧! 少年的解答让挚恂哭笑不得,碧玉告诉少年,磨麦,可见麸(夫)面,莲花落后可以见子,这个梦预兆着少妇将和丈夫、儿子重逢团聚。 五分钟的沉默...... 少年颤抖着对女同学说一句:大师,隐藏得很深嘛,失敬失敬啊! 这次被狠狠打了脸,从此以后少年浪子回头。奋发图强,头悬梁,锥刺股。 扔在庭院里的蹴鞠长满了杂草。 终于在几年之后,少年才艺突飞猛进,特别是写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一天,挚恂接过少年的诗作后面色大喜:好文好文!老师的诗才后继有人啊!” 男孩脸上立刻飞上一抹潮红,眼眸中星光闪烁:我不仅让老师的诗才后继有人,还想让老师的家族后继有人。 挚恂看到这个貌似潘安,才华横溢的弟子,心里暗爽,满口应承了下来。 这个用才学抱得美人归的少年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绛帐镇历史名人中出现频率最高,大家最熟悉的,兴办私学的马融马老师! 马老师不是一开始就是马老师,他最开始的梦想是当公务员。 三十岁时,马融无房无车,连买米的钱也没有了。这时,他后悔留在扶风这个小地方了。 看完凌晨四点的扶风夜景后,马融发了一条微博:世界这么大,我想趁着年轻去看看。 他卷铺盖去帝都长安上班去了。 因为一心想留在市里,挤破脑袋和别人拼智商,没想到马融在官场的政治争斗中全部完败,落得个十年都不得升迁。 仕途之路走得一点都不顺,马融万念俱灰,决定放弃这个铁饭碗了,浪子回头,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办学。 马融回到家乡兴办私学的时候,故乡的黄土地以无私的胸怀,接纳了这位伤痕累累、身心俱疲的游子。 马融在扶风设绛帐讲学,从此他真正走向了老师的生涯。 马老师凭借着广博的学识,创意的教学方法,优质的校园环境(上课时还有美女演奏悦耳的音乐),开设的学校吸引了无数潜心向学的莘莘学子,每次上课的学生通常有上千人之多。 据说是当时开办的最大规模的学校。 人一多就不好管理,为了规范教学秩序,马老师制订了学生应该遵守的严格学规。 在课堂听讲不准说话; 不准贪看美女唱歌跳舞,要学会抵制诱惑; 按时完成作业。 这就是以前多年前的《中小学行为规范》,发展了这么多年,仍然没有大的改动,不得不佩服马老师管理学生的能力。 传说有一次某弟子违反学规,马融拿起草秸当教鞭惩罚,血染草秸之后,扔到地上,没想到秸秆立时复活,开花结果,人们都很惊奇,便将这草称为“传薪草”,因而,绛帐传薪一词,至今广为流传。 除了在扶风县绛帐镇为设帐讲学外,马融还足涉大江南北,弟子广布天下。凡行讲学之处,都有遗迹存留。 这些历史遗存,尽管历尽沧桑,时逾千载,但都在传递着一个恒定的信息,为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继火传薪的一代教育大师,功业不朽,英名长存! 深秋季节,西风萧瑟。早已进入耄耋之年的马融,在学子们的簇拥下,踽步登上家乡黄土高原的南坡举目远眺,渭水滔滔,滚滚东去,不仅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生于斯,死于斯,曾经多少个日夜在这里勤学苦练,曾经阔别故土,但是在他走投无路之时,是扶风帮他扛起来整片天! 故乡永远还是那个张开怀抱拥抱他的故乡,逶迤连绵的黄土高原,承载的了绵绵的情义。 如果没有那次的浪子回头,就没有今天的马老师。 如果没有扶风的宽厚与慈悲,也就没有今天的马老师。 所幸我也尽了全部心力,没有辜负帮我扛起这片天的故乡! 马老师嘱咐弟子,死后从简薄葬,入土为安,将要安葬在在黄土高原中,生生世世守望家乡这土地。 马融死后,他的学生们谨遵恩师生前遗嘱,一抔黄土,安葬了这位旷代奇有的教育家。 扶风旅游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