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研究

文/马庆伟

摘 要: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渭河流域之所以形成独特面食文化,是渭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基础,人文因素等等共同选择的结果。亦是渭河流域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在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研究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将有助于丰富面食文化,发展面食文化,开发面食文化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内涵;特征;

  渭河,是黄河进入陕西省的第一条大支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源出甘肃魏源县西部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长公里。流域面积达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的泥沙。中,下游渠通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鸟鼠同穴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流域独特的地理,水文,生态,人文,社会条件等使之形成相对独特的面食文化。本文就旨在对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成因,状况,内涵,特征及其影响作以初步探讨。

  一、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成因

  渭河流域是中国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其饮食文化尤为发达,面食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所以在渭河流域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面食文化,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而言之,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麦类习性,成熟的农业基础这四个因素是渭河流域形成面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既是渭河流域劳动人民历尽千载,在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的结晶。也是渭河流域地理环境,人文,气候等因素共同选择的结果。

  (一)渭河流域基本概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渭河于宝鸡凤阁岭附近流入陕西省,在潼   渭河流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干燥寒冷,降水稀少;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夏热多雨。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0~13℃,最冷月均气温一般在-1~-3℃,最热月均气温一般在23~26℃,气温差一般介于26~28℃之间。

  渭河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如渭河华县站(该站控制全流域面积的97.8%),最丰年达.5亿m3,最枯年仅为24.3亿m3。从统计结果看,渭河流域连枯年段出现次数多于连丰年段出现次数,而且连枯年段最长达6年,连丰年段最长达4年。

  (二)渭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击平原及黄土台塬,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由于地貌复杂,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川道,盆地,为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大面积的冲击平原——关中平原为麦类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渭河流域地形差异很大,地貌复杂,土壤种类繁多。如沼泽土,潮土,水稻土,褛土,黄绵土,红粘土,黑垆土和紫色土区等。其中大多数土壤肥沃。尤其是楼土,上层深厚,养分含量高,上虚下实,保水保肥。非常适合麦类作物的生长需要。渭河川道和千陇川道土壤肥沃,是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地。渭北旱原,土层深厚,物产丰富。《诗经.大雅.绵》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1]”意思是周原的土地肥美,地域广阔,生长出来的苦菜都变成了甜味。周原就属于渭河流域。由此可见渭河流域土地之肥美。

  (三)渭河流域的气候条件

  渭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主要受东亚季风(包括高原季风)的控制。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在冬季季风的支配下,气候干燥,气温较低。(但平川地区稍暖于同纬度的东部平原地区)。三至五月(山区除外)回暖较快,伴随西伯利亚高压的衰退和西太平洋高压及印度洋低压成长扩大;该流域便处于冬夏季风更调整过度期。春末以后,这里受到夏季季风的支配,空气水气含量增大。气温很高,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频频发生。降水量较多,天气炎热。秋季受高原季风影响。这里的环境形势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经常有冷暖气团交绥,常出现连阴雨天气。形成大量的降水。该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小时之间。冬季和夏季各地多晴好天气,日照百分率答50%以上;春季和秋季多阴雨天气。日照百分率在50%以下。渭河流域的土壤、光照、降水、温度等气候条件是适合麦类作物的生长需要的。

  (四)渭河流域成熟的农业基础

  渭河流域在先秦时期已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基础。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农业起源很早。半坡人,北首岭人已有石斧,石锄,陶刀等生产工具和粟等农作物。点耕农业步入锄耕农业。以炎帝为首的姜炎部在距今—年间的宝鸡渭水流域创造了原始农耕文化。史载炎帝在姜氏城从事动植物饲养,生产活动被尊为神农氏,《竹书纪年.前篇》传述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辨水泉甘苦”耒耜直至商周仍是主要的耕作农具。“立历日”和“辨水泉甘苦”反映了当时初步认识季节变化和农业的性质。《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族所在姜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周易.系辞》云:“神农氏作,斩木为耜,操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年考古工作者在宝鸡西部的关涛原址发现了几十件距今年左右骨耜,其数量之多,年代之早是渭河流域史前考古中罕见的,足见渭河流域农业技术的早熟性。这些都说明早在炎黄时代渭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已经达到同时代很高的水平。这为种植麦类作物奠定了深厚的农业基础。

  在尧舜时期,周之始祖弃“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之”被尧尊为农师。舜推为后稷。可见弃是一个天才农学家。周人由豳迁于岐下周原,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立家室,兴王事,作坊已初具规模。周以休耕制为特点,麦,谷,稷等为传统作物。秦穆公时粮年丰,曾援晋救灾。从渭河两岸运粮,史称“泛舟之役”。秦景公时开始时用铁铲等农具。《吕氏春秋》中对农具,土地,排水,虫灾等农事活动均有论述,其中包括渭河流域先民的生产经验。秦简公在本区颁布“出租禾”,按亩征收赋税,承认私田合法,标志着地主土地的正式确立。秦孝公着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促进个体农业的发展。这些都大力推动了渭河流域农业的发展。总而论之,渭河流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成熟的农业基础。

  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麦类作物的习性相吻合。适应了麦类作物对光照,降水,热量,土壤的要求。加之渭河流域成熟的农业技术条件和人文因素等等。使种植麦类作物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自然选择。自国家产生以后,渭河流域一直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自西周建国以来,有十多个王朝的国都建于渭河流域。如周,秦,汉,隋,汤等。在这一时期,渭河流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地位的优势推动了渭河流域农业和面食文化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独具特色的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共同选择的结果,是几千年来渭河流域劳动人智慧的结晶。

  二、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

  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探究清楚该问题,必须弄清楚麦类作物起源(即面食的材料)于何时。渭河流于何时开始种植麦类作物。弄清楚该问题后,方可作进一步探究面食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

  (一)麦类作物的起源及其渭河流域麦类作物种植时间的推断

  麦类作物究竟起源于何时?该问题比较棘手。因为探究麦类作物必须依据考古资料,进而分析推断。即便是考古某一考古发现证明该处某一麦类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的。但也难以保证今后其它地区的考古发现不会推翻此结论。因此要弄清楚该问题只能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推断。而且麦类作物不止一种,起源地与时间各不相同,更加增加了难度。故此本文只以最重要的面食材料——小麦为主,进行探究。

  依据考古学方面的证明:大约在人类进入1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场革命——农业革命。农业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在世界上形成3个重要的农业中心。分别是: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北部。农业革命就是从这三个中心传播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其中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等栽培物的原产地。依据对伊朗西部的阿里.什.甘尼.达勒,伊拉克的耶莫,土耳其的恰约尼,巴勒斯坦的耶利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公元前年代末,这些地区的居民已从事原始农业。他们最早种植粮食作物是原是野生小麦,红小麦和大麦。[2]

  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西亚是大麦,小麦的原产地。大约在公元年代末。那么,可以以此推断出渭河流域大麦,小麦种植应晚于此时。在年前的甘肃民乐灰山遗址出土大麦,小麦的碳化籽。甲古文中的小麦称“来”。大麦称“牟”。[3]作为小麦的象形,穗聚而上扬。《诗经.周颂.思文》云:“贻我来牟,帝命率育”[4]皆说明麦是先秦重要的粮食作物。《诗经.豳风.七月》云:“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禾麻菽麦[5]”《说文解字》中有:“豕豕,二豕也。豳从此阙”[6]《现代汉语字典》解释为:“豳,古地名。在陕西彬县旬邑一带。[7]”《辞海》中解释:“豳,古邑名。在陕西旬邑西,周族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居于此,到文王祖父太王又迁于岐。”[8]《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9]”[由此可以推断,早在西周时期,麦类作物已成为渭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宝鸡市志》载:“西汉宿麦(冬小麦)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奠定了日后关中粮食生产的格局。”[10]由此推论而知,在两汉之际,小麦已在粮食格局中占主导地位。从小麦在渭河流域的种植到两汉之际的主导地位,为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诞生,发展以及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食文化的起源与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起源

  面食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很难界定其时间。面食的种类繁多,出现时间又不尽相同。因此,必须从中选择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面食,以它的发明作为面食文化起源的标志。依据现有考古发现。面食文化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可以把面条的发明作为面食文化起源的标志。依此来推断。因为面条作为面食中最为主要的品种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是面食文化起源的标志。

  世界上研究面食的专家们几乎公认,面条是意大利在多年前发明的。也就是说,面条文化的根在意大利。而据近年青海省民和县的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和玉刀而推断,世界上最早的面条来自于多年前的中国。喇家遗址属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年在甘肃省临夏齐家坪所发现的史前人类遗址而命名的。碳——14测定结果,齐家文化大约产生于据今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流域。喇家遗址,不仅出土了象征至高无上全力的“黄河磬王”,还发现我国国内最大的玉刀和世界上最早的面条,面条是用粟作成的。这表明面条出现在渭河流域至少在商周之前。大约在年前,渭河流域先民们已经学会种粟,依此可以推断渭河流域面食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

  (三)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演变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古代做饭食的粮食统称为五谷。即黍,稷,麦,菽,麻加上稻称为六谷。有关粮食的名称还有粟,梁,稻,禾等。春秋时期,以黍,稷最为重要。战国时期菽栗种植较广,进入汉代以后,就以稻谷第一,小麦第二的粮食作物构成局面[11]。

  面食材料是以麦类作物为主的,特别是小麦,当然还有其它。由此可以推断,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孕育于炎黄时代,形成于周秦,成熟于两汉,兴盛于后世。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来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的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西安半坡临潼和宝鸡斗鸡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源地。这一时期原始先民已经育成黍,稷,麦,梁,稻和麻等。成为渭河流域的主食。其中黍,稷,麦等是面食的材料。这证明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已早孕育于炎黄时代。

  周秦时期是面食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渭河流域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周人统一天下后,周公制礼,以礼来治理天下。这些无疑影响到饮食方面。周人的礼制与饮食密不可分。周人对客食之礼,待客之礼,待食之礼,丧食之礼,宴饮之礼,进食之礼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面食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不可能不受到礼制的影响。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因为面食有了礼仪的成分,才得以真正成为一门文化。

  两汉到魏晋之际,是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成熟时期。主要表现在两汉时期,小麦在渭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的粮食格局中占主导地位。面食品种多样制作技术成熟是面食文化成熟的具体表现。如面,糕,点及蒸饺,烧饼等面食种类的增加,技艺的精益求精,礼仪的不断完善都体现了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在这一时期的成熟。

  两汉以后,面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历代均有发展。步入现代社会之后,渭河流域面食文化与该区域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成为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饮食资源(原料)的生产,开发和利用,食物品种的加工,制作和消费,以及面食器具的发明,使用和发展等:二是面食活动所涉及的风情民俗,礼仪制度,相互交往及其与精神文明在面食活动中有机统一,是渭河流域饮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渭河面食文化内涵丰富,积淀厚重。自先秦以来,经历代许多民间厨师,文人,哲人的提升。他已超越了本身的界限,上升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成为渭河流域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渭河流域是中国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究养生食疗。在“五谷为养”,“衣食同源”,“美食同器”,“食疗养生”等以饮食为基础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上,使面食文化更加丰富。

  渭河流域历来以面食为主,品种繁多,驰名全国,有“一面百样吃之誉”渭河流域面食包括关中面饭,面类小吃和关中面点三大类,不下百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面饭。面饭属面条类,制法别具一格,食法五花八门,用料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习尚。面条类有:须面、菜面、翡翠面、烩面、炒面、旗花面、烙面、凉面、臊子面、摆汤面、油泼面、荞面捞面、扯面、羊肉面、卤面等等。面类小吃有:羊肉泡馍、面皮、拌汤、糊汤、饺子、混沌、麻食等等。面点有:烧饼、油饼、麻花、油糕、油条、干粮、锅盔、包子、馒头、鹿糕馍等等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有以下特点:一是花样繁多。面类食品不下千种二用料广泛。除使用小麦外,还使用高粱,莜面,荞面,黄豆面,豌豆面,玉米面,小米面等。三是制法多样。

  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具有特定而丰富的内涵它既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具体而论,它包括面食加工,面食名称,面食器具,礼仪,陈设环境等等。以及包含在它们之中更深一层的文化涵义,如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消费结构与人伦教化等。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形成了如下特点:历史悠久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制作工艺考究、花色品种繁多、色香味形各异、传统推陈出新、古香古色著称、宫廷风味见长、新品争奇斗艳。

  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内涵包含着渭河流域劳动人民在发展面食文化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表现在四个层面上,即物质层面,理论层面,礼仪层面和精神层面。具体而言,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礼仪性;

  先秦时代的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饮食中体现了礼制与政治内容。形成食礼与食政。食政既是礼制的源头,又是礼制的重要内容。《尚书.洪范》将饮食列为“八政”之首,说明统治者对食政的重视。食政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理论上统治者将满足人民的温饱作为控固统治的前提。二是在实际生活中以等级制度为原则,对饮食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规定,即列鼎制度。使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接受礼。

  渭河流域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后,以礼治理天下。《周礼.大宗伯》中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为了团结族人,联结族人,联结臣下之心。天子,诸侯,卿大夫必须定期举行宴会联络感情,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基础。这一特殊内驱力造就了中国无与伦比的饮食文化。而渭河流域闻名遐迩的面食文化、丰富多彩的面食小吃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简朴,清淡,但周文化古老的传统注重迎来送往的精神依然流畅其间。如刚出生的小孩过满月时,亲朋好友蒸项圈模,保佑儿女一生顺利。老人过寿蒸桃模,好似一颗向长辈敬献孝心。吃寿面象征长寿之意。老人离世时,蒸一些包模以祭奠,即把人一生的功过全部包挽在内,犹如句号。饺子有意,大年初一五更吃饺子,象征新旧更替,财源滚滚。冬至吃饺子,传说不会冻耳朵。民间又有“送行饺子迎风面”意寓客人常来长住。“子系饽长寿面”预祝新娘早生贵子。在渭河流域关中一带,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早上都有吃臊子面的习俗。

  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受到周礼的影响,并且容纳、吸收了节日、社会习俗等礼仪。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礼仪性特征。

  第二,河流域面食文化历史悠久、品种多样、技艺精巧、古香古色、传说掌故、娓娓动听。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烹饪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渭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就比较发达,秦时成书于咸阳的《吕氏春秋.本味篇》,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烹饪理论。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长期位于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使得渭河流域面食文化能够博采各地面食文化之精华。尤其是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带是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历时千载。汇粹了大量优秀的文人,厨师,艺人,政客等等加之经济、政治、文化的地位大大提升了该地区面食文化的品位和技艺。

  关于臊子面还有段传说。相传年前,陕西渭河流域有一条蛟龙常在兴风作浪,两岸人民深受其害。周文王爱民如子,身佩宝剑,斩杀蛟龙。王妃将蛟龙肉放入铜鼎,烹汤宴将,举国上下,万民欢呼,该面由此而来。尽管此掌故是传说,但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信息:其一,说明臊子面在渭河流域历史悠久;其二,臊子面食是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三,臊子面在很早就上了宴席。九鼎鬼面源于古代帝王祭拜鬼神时的宫廷礼仪制度。它秉承了年前西歧臊子面的工艺制法之遗风,结合现代饮食营养配方,选料及其丰富。鼎在古代帝王心中是传国之宝,是祭拜鬼神的神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它展现了渭河流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展现了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悠久的历史。渭河流域面食文化除历史悠久外,其种类繁多。光面条就不下百种之多。如扯面,油泼面,酸汤面,刀削面,西府感拌面,户县摆汤面,杨凌蘸水面,拨刀面,猴头面,腊八面等等。

  第三,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注重养生保健。

  渭河流域面食的基本材料是麦类作物,如大麦、小麦、荞麦、莜麦等。其中大部分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现代保健粮食。在《营养治病》一书中载:

  小麦含有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脂肪、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烟酸等成分,还有一种尿囊素的成分。此外,小麦胚芽里所含食物纤维和维生素E也非常丰富。小麦有生津止汗、养心益肾、镇静益气、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适用于体虚多汗、舌燥口干、心烦失眠症。特别是浮小麦的效果更为佳,可以治疗腹泻、血痢、无名毒疮、丹毒、盗汗等症。古代就有“小麦养心气”的说法,它对于精神安定及增强体力有良好的功效。[12]

  荞麦,又名鸟麦、花荞、养子等。荞麦比其他谷类更能提供全面的蛋白质,是素食者极佳的选择。荞麦能帮人体代谢葡萄糖,是预防糖尿病的天然食品。并且它还预防各种癌症。[13]

  面食中如臊子面,其汤料中有黑木耳、葱花、豆腐、香醋等皆有养生保健之功效。如黑木耳,又称云耳。营养极为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糖钙、磷、铁等元素以及胡箩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还含有磷脂、固醇等营养素。[14]这些都是有益于保健养生的。非常符合未来饮食潮流之发展。

  第四,渭河流域面食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

  班固在《汉书.王吉传》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自然、人文等因素的不同,使得渭河流域各地地域的面食文化除共性外,还呈现出自己的一些个性。这种个性是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情而异、因店而异,受气侯环境的制约,有突出的乡土气。在更大范围内反映出渭河流域面食文化的广博和精深。如同为臊子面,歧山人喜欢加辣椒,而扶风人则不加辣椒,两地人的口味显然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地域性特征,使得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总论

  综上所述,渭河流域面食文化之所以产生在渭河流域,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当地的物产、气候、地理、历史、民风食俗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四个方面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麦类作物的习性以及人文因素(包括渭河流域成熟的农业技术水平)。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是这些因素共同选择的结果。面食文化在渭河流域形成之后,历经周礼洗礼,才成为真正意义上饮食文化中的一支。它历尽千年的演变,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实践过程中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渭河流域面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便以独具特色的魅力扬誉海外,为地方的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贡献良多。它所具有的养生保健之功效,是符合新世纪健康要求的食品。因此,研究渭河流域面食文化,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诗经.大雅.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2月 P

  [2]马世力《世界经济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7月 P29

  [3]李清凌《中国文化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8月 P29

  [4]《诗经.周颂.思文》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2月 P

  [5]《诗经.豳风.七月》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2月 P

  [6]许慎《说文解字》M 昆山: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8月 P

  [7]《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5月 P88

  [8]《辞海.地理分册》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8月 P

  [9]《诗经.大雅.公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2月 P

  [10]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市志》M 宝鸡:三秦出版社 年3月 P

  [1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6月 P

  [12]武文慧《营养治病》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12月 P

  [13]武文慧《营养治病》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12月 P

  [14]武文慧《营养治病》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12月 P

  (马庆伟法门镇马家村人,现为中学教师,周文化研究会理事)

投稿

投稿请发到admin

ffbxw.







































如何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好治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