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墨斋聊旧诗 前面说到杜甫在成都建了一座草堂,刚住进去还是十分愉快的,邻里关系也处得不错。但那还不算什么,真正让他高兴的是,公元年也就是广德元年的春天,他得知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已经宣告结束的消息,这还了得!以老杜“一饭不忘君”的性格还不写他个二三十首诗来高兴高兴,哈哈。今天要聊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老杜那个时候写的,这也是老杜中年以后罕见的一首轻快、豪放的诗,风格都有点像李白了。 湖南书法名家曾利平作品 由于要兼顾学生家长的诉求,所以我尽量多讲一些入选进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名作,感谢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于公元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了河北一带,安史叛军终于彻底平定。老杜哭了!老人一高兴就会哭,而真正哭起来就像是在笑,这点细心的人都知道。(蓟[jì]:今天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地区)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老婆儿女也一扫往日的愁云,我更是激动得开始收拾诗书,“就像现在高考结束后的学生一样”!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激动的老杜开始唱起歌来了,而且还开了一瓶好酒边喝边唱,以示庆祝。恨不得立马带上刚才收拾好的诗书,和打包的行李,结伴着明媚的春光就返程回故乡。要知道那时候肃宗和玄宗都已经驾崩了,老杜一直幻想着新皇帝能再次启用他这个老忠臣。后来他一直等呀等,从成都等到重庆(奉节),从重庆等到湖南,一直等到死,也没能等到皇帝的圣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激动的老杜已经在规划了,就像我们现在自驾车出去旅游一样,“我先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这两句要注意他的用词,“从”、“穿”、“下”、“向”,你要会写旧体诗才知道用得多么的精绝。我曾经背这两句诗背得有点模糊了,后来硬是不去翻书,要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几个地方串起来,非这几个字不可,因为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还要音韵和谐,就只能是这几个字了。所以大师的东西真的不是随便能改得动的。 接下来要说的这首诗名气就更大了,估计是个中国人都会背,但很难说有多少人明白他究竟说的什么。 绝句 作于公元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哇,是不是很熟悉?估计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多都会背,我小时候也会背,但不怕列位笑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都没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反正语文考试只管就答,“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云云的话就妥了,很多好诗就是这样被我们的语文考试给“抒发”过去了的!最后“事如春梦了无痕”,考过就忘完,真是暴殄天物,罪过、罪过啊! 这首诗之所以妙,我们先从文学上来说。整首诗用词不事雕琢,看似清新、自然,实则句句字字对仗工整。要知道绝句是不需要对仗的,老杜的诗才简直是用不完,不像我们提笔就觉才思枯竭,所以他说自己有琢磨佳句的癖好——“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至于怎么叫对仗,我前面已经举过太多例,若想深入了解音韵还是最好专门买书学习,那个打字说起来太费劲,而且枯燥,我不想把我这个文章写成学术论文,我只想侃侃诗而已。 湖南书法名家曾利平作品 乍看这首诗,好像四句都在写景,比前面说的“风急天高”、“月落乌啼”还含蓄,那两首后来毕竟还说了“人话”,这首四句连人影子都没瞧见。那他到底在说什么?让我们还是回到公元年吧。 刚才说到,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杜甫都准备收拾行李回中原了,但为什么没有走呢?那首诗往往是学完就完,也没有人会去细想后面的事情,语文课毕竟不是电视连续剧嘛,呵呵。 其实杜甫没走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朝廷没召他,他生活又无着落,往哪里走呢;二是兵荒马乱,四川有厚禄故人照应,相对安全、舒适。 安史之乱不是平定了吗?怎么还兵荒马乱呢?这个问题中学历史课本上早已说过:安史之乱以后,唐代中央政权逐渐式微,藩镇割据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如淄青的李正已,宣武的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顺便说一句,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后来就死在这个李希烈的手上,说来话长,今后找机会再细讲),不奉朝廷,自补官吏,甚至称王称帝。此外,对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渐失去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 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连当时的“天府之国”四川也不得清静。为了对付吐蕃,上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的“厚禄故人”严武被任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合剑南、东川、西川为一道,支度、营田、招讨、经略等统为一体,权力相当大。 但宝应元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七月,在复杂的政治势力斗争中,严武被召回京。严武一走,蜀中便大乱。先是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后是吐蕃内犯,攻陷陇右,直通长安。 继任严武成都尹职务的是杜甫另一位“厚禄故人”高适,但老高完全控制不住局面,致使蜀郡西北部的松州、维州、保州(九寨沟、黄龙一带,现在仍然是藏族聚居区)等地都被陷落,杜甫也在此期间不得不去“东川”(四川有东川、西川之别)避难,因此后人讥讽高适内战内行(指击败永王璘),外战外行。朝廷于是再命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于广德二年初第三次入蜀。 此诗正是写于代宗广德二年(年)春天,老杜闻听严武再次镇蜀,觉得西川局势安定了,所以又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相对比较轻松,面对一派春意,不禁吟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我直到前几年在湖南的某一个早晨才真正明白。前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在湖南呆了一两个月。我住的地方是在一座山上,相当于一个公园,每天早上起来我都能听到鸟啼,但早就习以为常。直到临近春节的一个早上,我订好机票准备回成都,正在下山的时候,又看到那群熟悉的麻雀在树枝上啼叫。我突然感觉十分畅快,好像它们今天也十分高兴一样。但我不是每天都要经过这片树林吗?为什么今天才有此感觉?哎呀,老杜说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就是这样吗——高兴的时候看到、听到什么都是喜悦的! 所以这句其实是在借鸟鸣言心声啊,说自己高兴也说得太含蓄了吧!哈哈!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意境就更妙了!“我也多么希望随着白鹭一起‘上青天’啊!何时才能回到长安,重回庙堂,代宗啊!怎么还不召我入朝?” 您看,“两个”对“一行”;黄鸟对白鸟;动词“鸣”对动词“上”;颜色“翠”对颜色“青”,让您见识见识什么叫工对,这就是教科书式的对联。哇,意境这么含蓄高妙,文学、音韵还这么考究、精当,真是艺术啊!为什么人家写的这就是千古名句,不得不服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表面写景,其实另有所指。表面意思就不废话了,语文书说得太多。我们研究暗喻的那层意思。我认为应该是:“我心里终日牵挂着国家大事,比如西边吐蕃的叛乱还没完全平定,而南方和中原地区交通已经恢复,我何日才能‘致君尧舜上’一展壮志啊!” 再看,“窗”对“门”;“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精致吧?这才叫玩文辞,古人为何那么看重诗人,是不是不简单啊!不像一些现代诗诗人,哪会这么考究文辞,都是很随便的说一些痴话,感觉像吃错药一样,所以弄得现在叫谁诗人都有点像在骂人,呵呵。记得一位老先生曾不解地感慨道:“现代诗人何以不寿?”是啊!他们不仅不寿,而且动不动还爱玩自杀!难道这真的和写现代诗有关系吗?我也不知道,呵呵。 顺便说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真的。现在成都经常连下几天雨,然后天晴就能看到西边的大雪山。至于“门泊东吴万里船”嘛现在就没有了,因为现在成都的锦江是不通航的,虽然假模假样做了几个码头,但那是做做样子图好看而已。不过古时候锦江是和外面通航的,那时候经常会停泊一些湖湘、江浙等地的船只一点不奇怪。 以上说的都是些见仁见智的厚味,千古佳句和普通诗区别正在于此,妙就妙在这弦外之音!如果您能品味出来,相信老杜在某个维次空间知道也要会心一笑的! 灰墨斋主人赞赏 人赞赏 哈尔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