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扶风苹果的故事征文入围作品2‖ 韩星海:苹果飘香忆明玉 秋风吹渭水,家乡苹果红。戊戌之年的中秋佳节似乎来的更早! 中秋佳节这一天,我欣然回到生我养我的扶风县法门镇东韩村。当小车在乡间柏油路上急驰时,隔窗望去,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派丰收图景。那一片片苹果园里,只见红鲜夺目的苹果,悬挂在果树的梢头,显得红脆欲滴,就像乡村姑娘红朴朴的脸庞。那采摘下来一时堆积如山的红苹果,正在热销外卖中,招惹来四面八方的客商。 是啊,苹果致富我家乡,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小车临近村庄口,我急忙走下车去,一边观测着苹果的收获情况,一边询问父老乡亲,今年苹果卖价如何?他们说:还是种苹果来钱快,收入好! 正说着,从眼前苹果园子里头就冒出一个人,他提着一拌笼红苹果,急忙向我打招呼,让我尝一下他务的苹果…… 热诚友善的此人,我还要叫他大叔呢。我接过一个红苹果,用手纸擦了擦,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乓”的一声,苹果的脆甜,一时渗入到了我的口齿舌尖。我感激说:叔啊,你务的苹果真甜! 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的红苹果,这乡情一时浓如美酒。此时,三五成群的乡亲们,丢下了手中的活努,前后向我围来,闲谈农民丰收节等事儿。我趁机掏出香烟,回敬着他们。 大家七咀八舌头,闲谝无边际。不知谁在突然问起了我:“你知道不?明玉不在了!……” “我咋不知道呢,他和我同年同岁,金秋苹果红,他人却走了,太年轻了……”我的话语还没说完,就潸然泪下了。 村里人一看我这神情,急忙叉开了话题,别说了,说些其他事情…… 打开了话匣子,就难以收回记忆的源头。乡亲们问我明玉的此人,也姓韩,和我一样,年就出生在我们的东韩村。上个多月,英年早逝,为陕西乃至全国苹果产业发展,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是今年8月2日下午,我正在家乡的东韩村里奔丧,送埋安藏完我仓林叔父,突然我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明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08月02日16:35医院逝世,享年56岁。 韩明玉同志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曾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室主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处长等职。曾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苹果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苹果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第八、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陕西省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果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韩明玉同志曾任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主任,陕西果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年入选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跨世纪人才,年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年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入选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团队”和“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韩明玉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果树学家,是中国果树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为我国果树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果树界的重大损失。 是啊,吃果莫忘种树人,丰收增产那能忘记科学技术的领路人! 韩明玉是我儿时的伙伴,从小聪慧好学,对人笑眯眯,和蔼可亲,从不与同学们打架骂人,上学时喜欢打篮球。他是自改革开放后的年,是我们村上考上大学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时常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果树研究所,所在基地在当时眉县。我从社会上被选拔招聘到宝鸡县(现陈仓区)广播站当记者。那时都未成家立业,彼此之间通信鼓励,力求上进。每逢春节,大家回家过年,三十晚上,我都会将我儿时的发小约在一起,围坐在热炕头上,喝酒吃菜,谈心交流,谝东聊西,明玉也不例外。就是在我们敲打老虎杠子时,我记得我向明玉说,你现在都成了果树专家,指导全省果园,你能否先把咱这个穷村子抓个点,务苹果树苗,发展果园,让乡亲们思想观念来个大转变,以苹果走上致富路! 谁知,仅闲聊的一句话,好象触动了明玉的心灵。 我说此话,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在宝鸡县广播站当记者,在采访天王镇孙李沟村时,看到了这个村子人靠务苹果走上了富裕路,从此事中我也获得了启示,就购买了他们苹果籽种,让我的父亲和乡亲们育苗发展。但是,由于个个思想保守,嫌太麻烦,没有技术,不保险,不愿意干,我只好将此种子送给我的同学魏文良,动员他来试验,结果也以失败而告终。 随后的清明节,我又回到了乡下,走到村口,看到了明玉俩个哥在整地育苗,我和他们交谈,他们说:你让明玉先行一步,我们试一试,看能否成功……我说,一定会成功,因为明玉是坚强的后盾!就这样,我们东韩村拉开了种植苹果的序幕!明玉家里是最早的,也是我们村子的样板。 就如今扶风县苹果产业发展,我是略知一二的。又是几年后,当扶风县北三乡——黄堆、南阳、天度等乡镇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时,我们东韩村早已是硕果累累,乡亲们尝到了种植苹果的甜头,可以说比邻村至少要早三年多时间。明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是扶风县苹果产业的领路人、指导者和支撑者之一。 时光在流逝,生活在变化。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从宝鸡地区调往到陕西一家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三农”方面的采编报道,所以我与杨陵农科城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屡次参加杨凌农高会宣传报道,一有时间,就约明玉交流采访,了解有关果树发展情况与知识。我也曾参加过他主持的苹果、甜柿子、油桃等果品科技鉴定会,被他勤奋好学,钻研科技,发明创造的拼搏精神以及成果颇丰的优异成绩所感染,也常以他为荣夸耀说:韩明玉就是从扶风走出来的栋梁之材!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年春夏之交时,他已经荣任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院长,约我随同他一起前去习近平主席的家乡——富平县农村果园看一看,我答应照办。 那天,一来到富平县一大片果园里头,韩明玉等果树专家一树一树挨着往过看,从疏花疏果、套袋拉枝等技术要领方面,耐心向果农介绍,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只怕浪费时间,把今天现场培训会的课程要向果农们讲个完,一点没有官架子,一点没有专家的清高劲,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果农形象!此情此景,对我印象很深。 后来,我因搞起了茶文化研究,与园艺学院搞茶叶研发的肖斌、余有本等教授接触时间较多,一提起韩明玉,他们都点赞说:你那同学,他把陕西果业产区他跑遍了,人品好、水平高,作风扎实没说的! 这些年来,由于行业不同,各人工作侧重点也不同,我与韩明玉联系少了,有时节假日回到家乡,也总见不到他人,实话实说,他太忙了!他去世后,宝鸡千阳县有关政府领导告诉我,那是年,他们县上要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苹果是发展还是舍弃,一直争论不休。县上邀请来国家苹果产业技术首席科学家韩明玉等人,来县实际“把脉确诊”开处方。 一连几天,韩明玉等人跑遍了千阳县的山坡沟壑、田地塬畔,通过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千阳县是黄土高原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发展传统的大树冠果树没有出路,必须与世界接轨,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走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迫在眉睫! 方案确定后,韩明玉力争建设成了当地苹果试验站,推广新品种。历时六年的努力奋斗,千阳县已经种植苹果达到12万亩,成为全国矮砧苹果繁育基地,苹果苗木还远销吉尔吉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在千阳县果农们沉浸于今秋苹果丰收时,也私下张罗决定要为韩明玉披红戴花,庆功喜庆时,晴天一声霹雳,传来了他因病医治无效而撒手人寰的噩耗…… 消息传开后,千阳县干部群众和全省果农们,深感惋惜,自发组织吊唁活动,大家哭天喊地,说他走的太突然了,走得太匆忙了,走得太让人伤心了!……为此,《陕西日报》等党报主流媒体,曾刊发了长篇通讯《一棵生命常青的“苹果树”》,追忆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据了解,韩明玉生前曾荣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10多部,发表科技论文多篇。他就像关中大地上的一棵“苹果树王”,乐于扎根于泥土,奉献给人们的仍是红艳艳的苹果子…… 唐朝诗人李白诗云:“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韩明玉就是这样的人,晶莹如明玉,勉励后来人。因此,我特意以此诗为结尾,以表达心中的缅怀与敬意之情—— 太白山峰在肃立,渭水东流在呜咽。 西北农大校园里,师生亲属人痛哭。 送别队伍排成队,争先恐后表哀思。 我与韩君心相连,同乡同村又同年。 儿时乡下结伙伴,乡村上学为一班。 明玉从小显聪慧,刻苦学习有理想。 金榜题名西农大,学业圆满搞科研。 苹果染红黄土地,全凭他们当后盾。 流下汗水和心血,春华秋实结硕果。 不忘初心志攀登,果树专家众人赞。 生前多次釆访他,谈笑风生更谦虚。 默默无闻贡献大,爱党爱国爱人民。 东韩村里出俊杰,众人莫忘他功迹。 抚慰伤痛向前看,我们传承他美德。 采奉红果作祭奠,心香一瓣永难忘。 一一年9月25日三稿于西安 作者简介 作者原籍为陕西扶风县法门镇杜城村东韩村民小组人。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现为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曾先后著书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茶文化专著18部,并有60多篇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人事迹还被编入到《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华茶人诗描》等多部典籍中。目前还被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社聘任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 -------------------------- (编辑王应祥) ★“扶风作家 三、作品要求 1、作品要求主题鲜明,情节生动,文体以散文、精短纪实文学为主。散文、纪实文学、故事等每篇不超过字。 2、所投稿件须为原创稿件,文责自负,严禁一稿多投。征文主办单位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修改或删减,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注明。 3、作品稿件请发至电子邮箱ffxzjxhtg . 四、表彰奖励征文活动期间,优秀作品将择优在《陕西扶风作家》、《扶风在线》《陕西微传媒》《一点资讯》《今日头条》《凤凰新闻》《搜狐新闻》等网站和公众平台发表,活动结束后,聘请专家学者组织评奖。大赛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8名,优秀奖若干名。根据不同获奖等次计算稿酬,未获奖作品不计稿酬。优秀征文作品拟结集出版。 联系 扶风县作家协会: 扶风县农业局: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