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年4月12日《申报周刊》第1卷第14期,作者是李镜东,他是《申报》派驻陕西的记者。 《申报》年4月12日 年至年的冬天,他在潼关住了三个多月,对潼关的地理形势、古迹名胜、经济政治、民风民俗进行了考察,之后写了这篇内容丰富的文章。 潼关拆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修三门峡水库,潼关老城被拆除。 中国历史会永远会记住这个消失的关隘古城。 那里蕴藏着东汉、盛唐的故事,中国历史最辉煌时期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故事。 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辱的最后堡垒也在此处。年,日寇横扫河北、山西,却在此被彻底挡住,没能跨入关中一步。 这是潼关作为保家卫国的最后一战,最为漫长和艰苦一战。 今天,潼关老县城已经不复存在,上千年绵绵不绝的人文风景也烟消云散,好在有这篇文章,让我们能够回味一下抗战之前的潼关。 潼关印象记 李镜东 潼关是中原到西北的第一道门户,其形势的险要,久已著称典籍,凡稍明瞭(了)中国史地的人们,没有不知道的。 民国潼关地图 民国潼关县城图 潼关鸟瞰 虽然现今军事技术的进步与武器的发展远胜往昔,但潼关的天然险要形势,在战斗的意义上,凭险固守,仍未稍失。自陇海路直达潼关,通车至西安、咸阳以后,西北货物的输出入,行旅商贾的往来,必需经过此间。今年一月初旬,同成路又通车至潼关对面——黄河北岸的风陵渡了。所以潼关在全国经济和交通的意义上,尤为重要。 第一辆火车开到潼关时的场景 潼关火车站 潼关混凝土拱桥 潼关陇海路穿城隧道 去冬(去年冬天)笔者留寓(住在)潼关,凡三越月,平日茶余酒后,常与当地二三友人,谈及潼关种种情状,并个人观察所得,草此一文,挂一漏万,在所不免,而所说的却是实情实事,藉此一新未游关中诸君的耳目。 一、潼关的形势与古迹 正因为潼关有天然险要的形势,所以历代争取天下的那些英雄豪杰们,都以此为必争之地,而这地方的兵燹(xiǎn)变乱,也几乎任何朝代都要发生。因此,潼关的典籍图志,毁灭殆尽,即藏书的士宦之家,也没有较古的《潼关县志》。 据康熙二十四年所刻《潼关县志》上的记载:潼关县城故址,在今城南一里许。笔者曾至该处游览,已绝无遗迹存在了。 潼关东门城楼 现在的潼关县城,系唐天授二年所建,宋元明清诸代,均加修葺,其城垣的雄伟高大,可与西安、汉中二城相并称,东西南北四城楼,矗立云霄,均极雄壮,尤以西门的五层城楼为最伟大。 潼关西门城楼 发源于秦岭的潼河,自南而北,横贯县城,将全城划分为二,注入黄河,故南北二门,都设有极大的水闸。今则闸门毁坏,不能启闭了。 潼关南水关 潼关北水关 县城东南,跨麒麟、笔架二山,西南绕象山、凤山,嵯峨耸峻,愈加增加潼关雄壮的形势。 凤凰山鸟瞰 登高远眺,潼关八景:雄关虎踞、风陵晓渡、黄河春涨(均在城之东北)、中条雪案(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秦岭云屏、禁沟龙湫(均在城南)、谯楼晚照(即西城楼)、道院神钟(在城中),一一在望。 自潼关往风陵渡 而城外形势,至为险要:关之南,有秦岭雄峙,设十二连城关,以防秦岭诸谷之险,旧时各关均驻重兵把守;西北有洛水、渭水汇合黄河拥抱而东下;西有太华山,重峦叠嶂,高出云表;城东的金陡关,系绝壁筑城,足抗东来的劲旅。此种形势,诚所谓“天险之地”。 第一关(东面),西面书金陡关 而“百二初经得大观,岩关高峙碧云端。两边夹束黄河去,万仞根连太华蟠。天险西来凌绝塞,地形北折拱长安。如今世事虽非昨,犹作当时要处看”。这样描写,也不是过分的。 马超刺曹操于潼关之大槐 潼关可稽考的古迹极少,现在有这遗留着的,大都是无稽之谈。比较可靠的,在城内东大街中复大药店和同盛益商号之间,有一株四五抱大而一半已枯死了的古槐,相传系三国时的遗物,当日马超追曹操至此,将长枪误刺在这株树上,曹操因此脱险,故后来封它为“树王”。现在树上有一个五六寸长、二三寸阔的窟窿,据说即马超所刺的枪眼。 潼关东山上的文殊院与魁星楼 麒麟山上有一座颓毁不全的春秋楼,相传系关羽五关斩将时阅《春秋》的所在。东关与风陵渡之间,在黄河的中心,有风陵,俗谓即女娲氏的陵墓,清初尚可看见,现已完全淹没了。 蒋介石在潼关山上看书 西北城外,黄河中流,有“中流砥柱石”,据说黄河泛滥时,此石亦和平时一样,露在水面。这些类似神话的传说,自然难以置信,而潼关城郊,也再没有什么古迹了。 二、衰落中的潼关 当陇海路初达潼关时,商业上曾极一时之盛,东大街、三民街、西大街都开设着不少的新商店,而一出西门,直达陇海路车站半里多长的西关,许多商店住宅,都在那时兴建的。什么旅馆、舞台、妓院,也随着商业发展而产生了。 潼关城内 古旧的潼关,在那时可称为黄金时代,可是世界经济恐慌的浪涛,是无法阻止的,越是商业繁盛的地方,越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潼关也跳不出这个泥沟,同时陇海路西展以后,减少了一部分的过客,我们只能看到这个暂时繁荣的过路码头——潼关,一天天地走向衰落的途中了! 潼关那些通衢大街上的商店,时常竖着“大减价”、“大赠品”的旗帜,斗大的字在空中飘舞。好些旅馆客栈,都是关门大吉。从事商业的人们,见面时总说:“现在生意难做!” 潼关古城南关 在潼关经商的,多半是山西人和河南人,本地人开设商铺很少。 商业上主要的交易,是酱菜、棉花和鸦片。酱菜种类很多,有连皮笋、八宝小菜、什锦瓜、五香贝丁、酱苴莲等,都是潼关著名的特产,从前潼关知县每年必用大批酱菜进贡皇帝。 棉花的生产,潼关境内并不丰富,大多数的棉花,是从关中产棉区域运输至此,销行上海、天津、青岛、郑州等处。前年陕棉市价大涨,每担(百斤)可售四十余元,此为从来未有之现象。去年东南各地,愈不景气,故潼关棉市,亦极清淡,每担棉花跌至三十元以内。 潼关货运 至于鸦片的营业,和往年一样,并无衰落现象。本地鸦片市价,每两仅售六七角,运出潼关,即需一元半以上。大概每月由潼关运出的鸦片,平均总在一千箱(每箱千两)以上,每箱抽税六百元。此项营业,均由官方办理。私以贩卖,即视偷运违法。 潼关一旅舍内 运销机关,有陕西联运所,由兴平、扶风、武功一带运输鸦片至潼关,再由二华潼禁烟局查验收税,这是属于陕西省的禁烟机关。由行营委派的,有禁烟督察处、禁烟监察办公室、禁烟督察处专管监运所,经过这三个机关的查验和允可,鸦片才可运出潼关。另有直属行营的禁烟督察缉私队,是专司偷运的机关。 三、所谓五层楼 在文化落后的潼关,不论商店住宅,都没有高楼大厦。然而常听潼关人说:“到五层楼去,带些回来吧!”起初我真有些茫然,及至观光以后,才知它并非真的五层大厦,而是在车站南边的土岗上,许多参差不齐的窑洞,里面住着一二十个野鸡的卖淫窟。那些被社会所遗弃的妇女,穿红着绿,涂脂敷粉,缚着裤管的小脚,在窑洞前袅袅婷婷,活像戏台上的丑旦,她们主要的顾客,是苦力、车夫和劳动者。 潼关东城楼及东关店铺 潼关黄河渡口 潼关因为是个过路码头,经常有许多货物(特别是棉花与煤炭)装卸,所以苦力也不少。如果到车站去游玩,总会听到苦力们“杭育”的呼声。他们整日劳苦,仅得微薄的工资,然而为了解性欲,也愿将血汗所换取的金钱,到了五层楼去住宿。他们平日过着非人的生活,偶然踏入这种窑洞,有火炉,有烟具,而且拥抱着“月宫仙子”,在他们看来,也许是“虽南面王不易也”吧? 四、文化与建设 潼关的文化事业,向不发达,五年之间——自民十九秋至民二十四冬(年至年),县长更调五人。 过去数年,或在军事期间,戎马倥偬,或因交通要衢,送往迎来,历任长官,对于地方事业,极少建树。图书馆,俱乐部,都未成立。西大街的民众阅书室,也只有二三种报纸,找不出任何书籍和杂志。而独无仅有的戏院,现在也被自北平退守潼关的某军所借住了。 潼关城楼 教育方面呢,学款保管委员会(陕西各县因过去各军阀时常挪用学款,故由各校教职员组织此种委员会,保管学款,至今尚未完全取消),不能如期付款,至少要拖欠三四月。所以外地人到潼关教书,只好自备“干粮”,否则,难免枵(xiāo)腹之忧。 潼关大桦树 县立农科职业学校,是潼关最高的学府,自民二十二秋开办以后已有一班学生毕业。现在该校有教职员八九人,学生四十余人,校舍狭隘,设备不全。该校所有的农场,苗种果树颇多,但因经费支绌,无法发展。 城内男女高小各一所,初级小学三所,总计学生不到三百人。而男高学生,程度极低下,教员也太(不)负责任了。笔者住在潼关时,据闻该校教员常在校内打牌;有时打上课铃之后,如遇教员们正在下棋,他们便会说:“车马炮纷纷,作战正剧烈,无暇闲上课!”呜呼,这是甚么现象? 五、潼关的大风和灰土 灰土是西北的特产,到那里旅行的人们,随时都会尝到它的滋味。 潼关虽不是西北的中心,但因地滨黄河,又当关中平原,土质轻松,故平时出外闲游,鞋袜裤管也会蒙上不少的灰土。若遇下土的时候,如置身五里雾中,丈余之外,就辨不清人物了。 潼关城外 潼关城外 每年下土,总有几次;不论春夏秋冬,都会发生。而秋冬之交,朔风凛烈,灰土飞舞,尤觉难堪。记得曾作打油诗一首,以记潼关大风的情况: 三日潼关两日风,龙吟虎啸在墙东; 几回疑是江头泊,却拥孤衾斗室中。 潼关的大风和灰土固然使暂住者有不快之感,可是在秋高气爽的时候,那一群群地飞雁,长鸣碧空,确实是点缀着这寂寞城市的另一种奇景! 六、一般人民的生活 潼关并不是富庶的区域,人民穷困居多,生产(农产物以麦棉为大宗,谷豆次之)也很有限。因此,人民生活,颇感困难。 在本地人当中,大都是粗布衣衫,很少穿绸着缎的,平日的食粮,以麦、豆、小米、高粱及玉蜀黍为主体,鱼肉之类,在潼关民间不易尝到的。那种简朴的习惯,极可称扬的。至于那些行政与税收机关的公务人员和他们的小姐太太,衣服华丽。有时在街头巷尾走过,也许会引起潼关人的羡慕吧? 潼关黄河渡船 小手工业者在潼关并不多,故劳动者除当苦力车夫外,只能做小贩过生活,然而近年来,潼关失业的人口,日益增多,西关住宅,常遭抢掠。推想全国职业恐慌,实在令人有已凄怅之感! 潼关水车,用于榨油、磨面 妇女们也和其他地方一样,没有工作的机会,平日除烧茶饭以外,纺织布(关中民间都有自备的旧式纺织机)也是他们的经常工作,即使财东之家的妇女,也是如此。 潼关饭店的厨房 可是中国的民族性,确实太令人难堪了,在生活艰难的潼关,人民也一样堕落和颓丧!潼关住户中,十之四五,都备有鸦片灯,吸鸦片的要占全城人口之半。倘使从街上走过,所遇着的都是面黄肌瘦的人,他们并非因为饥饿,而是吸食鸦片成瘾了的人们。 七、潼关的年头岁尾 腊月下旬,潼关的妇女,特别忙碌,尤其是那些初嫁的女子,既要预备夫家的过年食品,又要到娘家去帮助工作。 潼关城内小吃店 在(腊月)廿一二的时候,家家户户必用麦粉炸成花样的馃(guǒ)子(油炸食品),红的名为牡丹,白的则称莲花,预备过年时请客之用。大户人家炸馃子数十斤,穷困的亦必炸几斤。廿五六七三日,各家就大做麦食,有些人家做二三百斤,作为正月初十之前的食粮(民间大概在正月初十前不再做馍)。 潼关城内小吃摊 麦食的种类,有白糖枣糕(馒头上夹一红枣)、油包子、菜包子、汤包子,及专献各种神佛所用的兔头(献土神)、谷集(献天地)、麦集(献灶神)和用大小的馒头堆成的馄饨山、粉元宝、面猪头(均献财神)之类,廿七八两日,则烹调各种肴馔,以备在元旦后的食用。 潼关的寺庙 潼关风俗,年底并不谢年,然在腊月廿三送灶神时,每家准备牺牲,颇为隆重,而欢送灶神时,据说必念着“好话多说,坏话不说,下年来时,金银财宝多带些”的送辞。盖因民间以为是日灶君升天,向玉皇上帝报告其所司住户的善恶。 潼关西门 除夕,则必贴对联,安神祀,全家相聚吃“钱串子”——是用馄饨和挂面同煮的食物。临睡时,必放鞭炮。元旦日,男主人在天黑时即起床接神,又在院内焚烧柏树枝,再点一束稻草,送到各房间去熏烧,以为可驱瘟神。及至天明以后,男女老小,穿着新衣,到邻居亲戚去拜年,然妇女必在初三以后。 潼关东门 赌博在潼关新年时也很盛行,大街小巷,都有成群的人聚看打马吊、掷骰子,或压宝,麻将、挖花在那里还未通行。 初五日俗称“送五穷”,剪红纸人二,一送出门为穷神,一奉家内为财神。而亲友邻居,也在此日以后互相邀宴,但客人不得住宿。 美丽的潼关 (张佐周,年摄) 元宵那天,潼关民间也要挂灯接神,不过那些死狗们——即游民,在这一天,耍玩着“社虎”的玩意。二人背着纸糊的虎头和虎尾,中间扮演大头和尚与细柳翠,沿街求乞,即所谓“社虎”。 拆迁后,居民离开潼关场景 正月二十日,民间必煎饼掷屋顶,名为“补天”,想系黄河中有女娲氏风陵的传说所致,其他节日和各地大同小异,不复多赘。 选自《长安道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由杨博先生整理 由杨博先生授权发布 每周五晚上七点发布新文章 李镜东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