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记事·新城记》连载中…… 主编:黎焕焕;执笔:冯高明 扶风记事·新城记 第一记 (公元年-年) 一、不堪拥挤的扶风老城 古老的湋河,西自岐山而入,东至武功境内,时而低吟,时而狂欢,时而潺潺,时而咆哮,经过千万年的流淌,将黄土堆积成的三畤原切割成南北两大部分,特别是流经扶风老城这一段,先是盘了几个大“S”形,拐进县城近郊以后,由于南原飞凤山突兀而起,将湋河挤成一个弧顶朝北的“?”状,万载千年不断地冲刷着扶风古城,扶风历史上就有湋水冲毁南城墙的记载,硬使得扶风古城不断地向湋河盆地的西北一隅蜷缩。据《扶风地名志·城关镇概述》记载,扶风古城“处于河谷地带,四周系渭北平原。湋河、七星河从东河滩交汇东流,美阳河至浪店汇入湋河。三条河流将全镇割切成三大片。沟深达70米左右,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1米,形成九大高地,四大洼地,地形复杂……” 请看扶风县几组人口统计数据: 唐天宝六年(),人;宋崇宁年间(~),人;元世祖十七年至廿七年(~),人;明代弘治十五年(),人;万历六年()人;清雍正四年()人,乾隆四十一年()人,嘉庆二十二年()人,道光三年()人,光绪三十二年(),人。民国二十四年(),人,民国三十年(),人;建国初(),人,人民公社初期(),人,第一次人口普查(),人,第三次人口普查()人。 不难看出,唐初立县,是一个管理四万多人口的县城;明初筑城,是一个管理五、六万人口的县城;民国末年交给我们的是一个承载近二十万人口的县城,现在(),要用其来负载全县四十二万多人口,且要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具有商品流通集散功能,古老的扶风县城,因地域所限,已不堪负重。 (一)城市用地十分有限 到了九十年代,地处湋河沟道里的扶风县城除却老城东西大街以外,尽管县城顺着河道和沟岔在不断的延伸,但没有一条很像样的街道。多数建筑物是因地制宜,随方就圆,要么街道曲里拐弯,要么就是单边溜。而且四周黄土台原,高耸陡峭,即是一些缓坡地带也是历史上的滑坡所致,地质基础极不稳定。经过多年的扩建,可以说,能盖房的地方都盖了房子,能利用的地皮都充分利用了。 许多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在城区想修建一块独立的办公场所,已经实难找到一块地皮了,更别说要适当地营造一下环境。扶风县国土资源管理局只能在八岔大沟里的一个罐渠内削崖填沟,方才整出一块方寸之地容身其中。 扶风县自来水公司为取得打一口深机井的地皮,与扶风县教研室争得不可开交,扶风县水利局与扶风县教育局两个主管的政府部门对门住着,竟然把官司打到县委县政府县人大…… 过去封建衙门祭奠孤魂野鬼的“厉坛”,人们历来认为不吉利的地皮都成了抢手货,“旧城区除了扶绛公路两侧有少量用地外,其他地方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的十分有限。”(摘自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扶风县城市总体规划(——)》)扶风老城真正到了“一床难求”的地步了。(二)安全隐患无穷 狭窄的街道,使得沿街商户、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司空见惯,与工商市管部门打游击战是见怪不怪,就曾发生过为了取缔马路市场而造成北街村村民集体上访。每逢集日古会,大街上人山人海,东西大街商户实在容纳不下,只好在本来就不宽的街道的中心再摆一行,使得街道更加拥挤不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由于占道经营,使得狭窄的街道更加狭窄,窄小的背巷更加窄小,别说消防通道,就是一辆摩托车都很难顺当地通过。还算差不多的东西大街,由于南排单位无院落,只得向高空要地盘,高楼遮挡住整个街道的阳光,冬天街道结冰很难自然融化。 东西南北四面大坡,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各类机动车辆越来越多,车流量与日俱增,坡陡路弯,道路两旁危崖高耸,司机视野不畅,交通安全事故常有发生。 县城本来就处于低洼地带,历史上就曾有过水漫县城、暴雨致使县衙大堂倒塌的记载,扩建更是向低洼迈步,填平小沟小渠,使得自然排水功能下降。年8月8日晚10时20分,县城猛降大暴雨,地处低洼地带的10多个工厂、学校、机关单位被淹,省属胜利机械厂西崖3次滑坡,损失惨重,厂区多米墙体被洪水冲到,3间民工住房倒塌,3人死亡4人受伤,造成损失达万元。 县城四周黄土崖崩塌滑坡事故时有发生。年11月5日,城关公社南台大队第五生产队两户社员家崖崩窑塌,10人被埋,尽管县级机关省市住县单位周围生产队社员出动多人连续抢救3昼夜,5人脱险,仍有5人不幸遇难。 县城内,多是小街窄巷,除东、西大街、胜利路、八一路、文艺路、美阳路、北大街北段等可容两辆小车双向而行外,北大街南段、南大街、小西巷仅容一辆小车穿行,且无人行道,车人同行,新建巷(赵家巷)、顺城巷、岳家巷、照壁后巷等仅容一辆架子车通过,而这些小巷均为城内居民居住密集区,根本没有消防安全通道。一条南大街,长不过数丈,宽不过丈余。 上千年的老城,没有下水管道,雨水、居民生活污水、企事业单位废水排放等,全凭主街道道沿石下窄小的阴沟排放,稍有堵塞,满大街污水,更谈不上污水处理。 由于县城的不断扩建,过去自然排水的沟渠,多被填埋成为建设用地,自然排水功能严重下降,一遇阴雨,主街道就像发洪水一样,很难经受住特大暴雨的袭击。 老城周围地段,有些看似平缓,实为滑坡地段,一些建筑建在此类地段上,一建起来就存在隐患,西关逸夫小学教学楼,不得不削去四、五楼,留下一、二、三楼,西关小学只得撤销,经过改建成为宝鸡市郡智职业技术学校,而扶风卫校教学楼只得拆除。 更为严重的是老县城所处的湋河河谷和七星河河谷,在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相继修建了11座土法上马的水库,县城上游的这11座容量多万立方米的中小型病险水库,更使县城老区面临洪水、滑坡等灾害威胁。(三)服务功能严重下降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县城的服务功能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需要。 县城内长期没有县属初中和小学,县城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外来工商户子女只能挤占城关镇的村民子女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成了招商引资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在一次关于城关初中、北街小学权属问题的市、县、镇、村四级联席会上,一位上级领导一语点出要害,“现在不是争论权属的问题,而是想办法再建学校的问题”,但是说起来容易建起来难,地皮在何处? 医院长期在半坡上办院,门诊楼与住院部楼要上数十个台阶,重危病人、老弱病残病人,不敢收院治疗。 县教育局、农业局、水利局、土地局、民政局、卫生局、劳动局等牵扯千家万户的职能部门要么在偏避小巷要么挤在政府大楼内办公,群众办事急忙找不见地方。更别说修建什么市民中心、政务大厅等等。 县汽车站地处东关闹市区,也处在西宝北线的交通咽喉地带,群众乘车不安全不说,县内班车、过往车辆和行人常常造成东关交通堵塞,同时东关地处低洼地带,七星河发洪水,常常造成东关被淹。 城内绿化除东西大街上世纪七十年代栽植的五角枫外,其余地段,树木极少,更谈不上草坪花卉,每逢暑期,县城坑内,就像一个大火炉,不亚于重庆武汉。 城内机关、农户、商铺犬牙交错,参差杂居,谈不上能有一个正规的区划,分不清哪里是行政区,哪里是居民区,哪里是商业区。 城内没有市民广场,没有公园,没有公众活动、娱乐、健身之地。没有停车场,各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交通严重堵塞,治理无从着手……与现代城市要求的差距愈来愈大。 别说招商引资,就是县域内的民营企事业也很难在老县城寻找一块儿立足之地。典型地就是闻名西府始建于年的郡智技校(民办),多年借住于破产企业的厂房内,省市验收万事俱备只欠操场。 此类事情确实是枚不胜举,真正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四)市场功能先天不足 从唐武德三年(年)在湋河川道立县到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年长达一千三百七十年的时间内,扶风县城就一直蜷缩在湋河大拐弯的北边台塬上,周长仅仅四华里的古城,愈来愈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狭小的扶风县城显然与全县四十多万人的需求格格不入,长不足千米,宽五、六米不等的一条西高东低的街道,与西安、宝鸡相比起来,最大算得上一条巷子。市场在哪里?现代社会,一个县城,就是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名片。湋川古城,这张落伍于现代社会的旧名片,扶风人拿得出手吗? 县城内没有商场,没有超市。扶风县百货公司和城关供销社所属的几家商店虽然进行了多次改建,但仍然是原地打转转“汤换药不换”。 国有商业占据着县城的主要地段,民营商业、私营商业、个体经销户没有立足之地,扶风商户占据着非常有限的市场的绝对地位,外来商户只能望“城”兴叹。市场结构很不完善很不合理。 建材商品、机电商品之类的现代商品很难在扶风老城容身露脸,连市场都没有,更谈不上库房仓储。连个像样的摩托车市场都没有,更谈不上汽车市场、农机市场等现代大宗物流市场。(1)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