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情结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听着孩子们读着琅琅上口充满幸福色彩的端午节儿歌,“粽子”这两个惹人的字眼带我穿越到了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 在扶风,过端午有包粽子,炸麻花、炸油糕,烙油饼的习俗,招待来客或自食;采艾插于门道或屋内,香味飘溢,意在防疫;农家妇女多用红花布包麝香做成“香草包”,让老少挂于胸前庇佑平安;又用五彩线拧成“花花绳”缠绕于儿童的脖颈、手腕、脚腕上,意在“驱邪”防蛇咬;舅家婆及娘舅要为外孙、外甥(儿童)送“裹肚”“汗衫”等物。现在已经改为比较流行的衣衫服饰了。我也是在这样幸福的日子中一天天长大的,除了迷恋外婆送的花衫子穿,我更钟情于有极大诱惑力的“凉粽子”,正所谓美食谁都爱,给嘴过个年吗!忆起吃粽子的经历还真得感谢扶风流传下来的风情民俗,大家都知道,扶风分为“南乡”与“北乡”,城关镇东至太白、杏林,西至新店(现已经属于城关地区)以北的所有乡镇都称之为“北乡”,段家镇、午井镇、绛帐镇,还有现在划分为绛帐镇的上宋乡,划分到杨凌区的揉谷乡则统一称之为“南乡”。我家隶属段家镇,我是地地道道的“南乡娃娃”,俗话说:“十里乡俗九不同。”这是一句老话,精辟而精练,恰恰足以揭示扶风这个地方良俗中许多大同而小异的事实,例如“北乡”新婚的夫妇头一年娘家人看女有“二月二送豆豆”的习俗,“南乡”新婚的夫妇头一年忙前(夏收前)走亲戚则有“新女婿背粽子”的风俗,所以说,正是在这个习俗的影响下,我对粽子“动了情”。 八几年,在那个物质不是很丰富的时期,为了节省家庭开销,新女婿要背的粽子都是一家人或者自家门子的人一起动手包的,包粽子的叶子也是从太白与杏林那边的沟壑里采摘来得,在我的童年时期,我目睹了小姑、岁婶、小姨、背粽子前后的经历,那都是亲自动手一个一个包的,包粽子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参与的,记得小婶子背粽子的前一个下午,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参与其中,长辈们手拿粽叶、装米放枣、转动定型、捏线绑扎直到一个个粽子下锅烧煮,一个个动作是那么的娴熟,紧锣密鼓,环环相扣,我们这些个小吃货,蹲在灶房门口,只要一听见奶奶一声“粽子熟了”,就一窝蜂拥进厨房,围在锅台边,上蹿下跳一个劲的瞅着锅里边热气腾腾的粽子,待长辈们把捞出的粽子放在筛筛里头还没有彻底凉凉,我们姊妹几个伸手抓来一个就开始狼吞虎咽,奶奶一个劲的叮嘱:“不敢多吃,不好消化,慢慢吃,嚼烂了再咽”!我们哪里还能顾这么多,奶奶的话早跑到九霄云外了,解绳、拨叶、开吃,机会难得,这样的美味好几年才敞开肚皮吃一次,还不得赶紧抓住了,粽子美味,但是毕竟难消化,无奈最后,严肃的爷爷一人分了几个,那几大锅的粽子就被“封锁”起来了…… 粽子包完就该背粽子了,说起来背粽子那也是有讲究的,新女婿的老丈人家背的是最多的,个或者个(数字吉祥),主要根据本家门子的人口多少决定背的数量,新娘和新女婿的舅、姨、姑等亲戚六人每家基本都是个粽子,收到粽子的亲人,要给一对新人回赠礼物表达祝愿,男方的亲戚给新媳妇准备见面礼,女方的亲戚给新女婿准备见面礼,在我奶那一代是几尺布,在我姑姑、婶子、姨娘那一代,收到的礼物是几块钱和一双袜子,再往后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是一件衬衫和几十块钱,到了现在,直接演变成了百十块钱。 再回头说那百十个粽子的来龙去脉吧,背粽子必须先进丈人家的门,收到了粽子的丈人家,会把女婿和女儿背的粽子委派自家的儿子晌午前散发到本家远门子和街坊四邻,一般最少五个是哈数,好让大家沾沾喜气,也算联络关系的一个途径,收到粽子的人家会以鸡蛋、油饼为回赠的礼物送过来,以示友好,在我们南乡,也有一个粽子换一个鸡蛋的说法.丈母娘家背粽子的晌午饭是丰富多样的,那是衡量丈母娘锅灶的一杆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既有“看饭晒丈母娘”夸奖的意思,也有“传帮接代看媳妇”鼓励的意思在其中.瞧!饭菜来了:臊子面香气扑鼻油汪汪的、油饼火色金黄外脆里嫩、荷包蛋酸唧唧的喷喷香、热菜凉菜齐聚上阵,正所谓“丈母娘爱女婿前院后院段母鸡”,丰富的午餐,新女婿吃的那叫一个肚儿圆啊,临走,丈母娘还要将街坊四邻等送来的鸡蛋、油饼给女婿和闺女带回去,这个给老丈人家背粽子的习俗就从这一天开始了,次天开始给亲戚六人背粽子,要延续好几天才能背完。童年的记忆里,我也吃了小姑、唧唧姨娘、表哥以及好多次本家人或者街坊四邻送来的粽子,那时候觉得能有人送粽子吃就是美味的享受,小伙伴羡慕的眼神里还是充满羡慕,关系处的好的同伴,我会带个粽子悄悄的塞给她,粽子的香味与笑声就此弥漫在快乐的校园里…… 到了我们这一代,结婚背粽子的习俗依旧延续,唯一变化的是粽子不用自己包了,可以购买了,这一变化为工作忙碌又笨手笨脚的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段家有个东魏村,是专门包粽子的村落,我结婚头一年背粽子就是在那里定的粽子,那时候一个粽子是一毛四分钱,由于“五一”假期背粽子,时间紧张,三天像“赶场”一样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早晨在东魏村数好前一天定好的几百个粽子,然后装在两个碳酸氢铵的袋子里,最后左右横跨在摩托车后面,我们就开始一家一家背粽子的历程了,我们家家族大亲戚多,怕延误上班的时间,所以这家放下一百粽子又急急忙忙赶往下一家,吃饭也是对付以下,记得背粽子那几天吃的最舒心最可口的两顿饭一是大姑做的浆子,那是姑的绝活,我的最爱:油泼蒜水、绿色蓉花菜、面筋片和西红柿炒鸡蛋拌在一起,那个清爽、简单的美味到现在还口留余香!二是老妈做的鸡蛋油饼和臊子面,老妈是个性子急的麻利人,做出面条的口味总是酸唧唧的香,蒸的面皮透明筋道,烙个油饼那就更不在话下了,打鸡蛋、烫面、揉面、拌调料、下锅、出锅,不一会儿油香油香的饼子就出锅了,掌柜的吃的美滋滋的,他打趣:“咱就背一回粽子,这油饼真是太好吃了,就怕以后没得吃了.”“现在新时代不讲究背粽子才有油饼吃,想吃了我给你做,又不费啥.”老妈听见了回应道.在这之后,只要我们和弟弟弟媳一回家,几乎每次都能吃到老妈烙的油饼.有机会我要好好学学老妈的手艺了,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吗! 最近几年我回老家的次数少了,背粽子这个习俗有倒是有,人人都忙于工作,大多数人距离家都比较远,所以,背粽子的人的确少了许多,吃别人送的粽子几乎为零,如今,县城里卖粽子的地方很多,超市、街道随处可见,吃起来也很方便,医院西门口南侧那个王大爷家的粽子,米粒筋道、洁白清爽、味道香甜,若在配上他熬的蜂蜜汁浇在那粽子上,那味道简直是美不胜收啊! 年的端午前,我的好友慧宁约我与好友华、梅去她家吃粽子,能干的她亲自为我们包粽子,煮粽子,我们几个面面相觑,佩服能包粽子的人都是能人,这可是技术活啊,我们三个都不敢挑战,她忙活了大半天后,”“慧宁牌”粽子出锅了,虽然与专业卖的粽子有点差别,可在我们眼里,已经是非常棒了,白白的米粒、甜甜的大枣,现在仍然在我的脑海里回旋,那是我见过的朋友同事中第一个会包粽子的人…… 因为端午,粽子被隆重的请上桌面,因为端午,想念我那“粽”香弥漫的童年,“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又是一年端午时,悠悠“粽”情绕上心田…… 赵晓雁 扶风县童之梦幼儿园 .6.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