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电影事业之历史及发展概况文/王忠蒙
扶风县电影事业之起源由来已久。
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曾有西安、宝鸡、武功农学院等地入扶放映无声电影之历史。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19兵团转战途经本县,于县城大操场放映了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战役》,巨大的声响如春雷,惊动方圆数十里民众,观众纷纭而至。由此拉开了扶风电影艺术舞台之序幕。
新中国建立初,电影放映活动日渐频繁。除解放军宣传队时有放映外,省文化局电影第36队常不定期巡迴本县各集镇,放映以革命斗争为主的影片。诸如《钢铁战士》、《白毛女》等片。革命电影的放映,激发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成为党和政府团结、教育人民;打击和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电影放映活动的普及深入,颇得人民政府及各界群众的欢迎。所到之处,惊天动地。男女老幼,喜闻乐见。
这是新中国人民政权下电影事业的新开端!
扶风县人民政府兴办电影事业始于年。时逢省属放映单位统一下放市、县管理,县文化科接收了原省文化局电影第36队的人员与放映设备。7月1日正式成立国营扶风县电影放映队,编制人员三名,王福喜任队长。同年11月县直第二队成立。配备人员四名,王媛(女)任队长。其放映设备系南京54--16型放映机和型发动发电机各一台(套)。队址设于县城北街温家大院。两队活动区域南、北分片。一般在各镇街,较大的学校等人口集中的村庄设点,采取“售票”放映。票价为五分。
本县民办电影事业起步较早。伴随人民公社化高潮的到来,年10月,全县第一个民办电影队在天度公社成立。
新生事物伊始,即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的支持与重视。60年春,县属一、二放映队分别下放城关、绛帐人民公社经营,随之召公、杏林、午井人民公社相继成立电影队。(当时全县设七个人民公社)。法门公社暂缺,由城关公社电影队承担其放映任务。五十年代民办电影事业的兴起,壮大了农村放映队伍。为扶风电影发展,开创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
年10月,国营扶风县电影放映站成立,属35毫米固定放映单位。年,五泉、揉谷、法门、野河四个公社放映队又相继建立。自年始,电影事业大发展。年3月扶风县绛帐放映站成立。承担绛帐车站地区放映任务。年底,全县已拥有放映单位18个。其中国营放映站2个、16毫米农村队15个、8.75毫米电影队1个。至此全县16个人民公社皆有放映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取国营、集体、个体并存的方针,使放映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文教局、财政局、电影公司三方筹资50万元在县城东大街建成扶风县影剧院。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平方米,观众厅设座位。配松花江型35毫米大座机。可放映普通、宽银幕和立体电影。同年12月26日正式营业。影剧院以电影放映为主,并兼戏剧、歌舞演出及各类大型会议的举行等。时为本县唯一的文化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农村电影事业空前发展。村办和个体电影队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太白长命寺、杏林菊花、召公大槐、绛帐滩上、新店万杨、南阳鲁马等村,农民王自礼、杨浩贤办起了村办和个体电影队。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村办和个体队逐年增加。至年底,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84个,其中国营影院2个,乡、镇电影放映队15个,村办队8个,个体队53个,有关部门专业放映队6个。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营和乡(镇)队为主体,村办、个体等多种形式并存,布局比较合理、队伍相对稳定的电影放映网络。
农村电影放映队的经营形式,由六十年代初,逐渐结束了在集镇设点“售票”的经营办法。依靠行政实行普及规划放映,即以生产大队设立放映点,定点、定场次、定收费。由大队统一出资,各生产队巡回映出。规划实施后,全县共建立固定“放映点”个,“轮换点”个。平均各点每年可巡回10次以上,可放映电影20多场。实现村村挂银幕,队队放电影。“规划普及”放映的实现,是本县放映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受到各级政府及社员群众的普遍欢迎。直到人民公社扯销,生产队解体,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又兴起村民一家一户“红白喜事”放电影的热潮。
扶风县电影管理站于年10月建立。站址初设于老县城东街原县广播站院内。年3月迁东大街忠烈祠旧址。先后在此修建厦房9间,平房6间,为职工宿舍。大房4间为办公兼会议室。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均系砖、土、木结构。总投资2万元。
该站归属县文教局主管。其业务受市电影公司指导。建站初,共编制人员5名,兼负县电影放映站业务。至63年4月,管理站正式挂牌,独立办公。首任站长王福喜,继任站长先后为:唐春、朱兆吉、冯笃乾、王兴武(文革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王任革委会主任)、杨恩儒、韩继愈、翟志杰、魏明哲。
七十年代后期,随农村放映单位的不断发展,管理站业务范围扩大。开始为市电影公司代理16毫米影片拷贝发行,并经营设备维修和器材供应。管理站增编管理、发行、政工、宣传、财务等机构。至年底,全站职工为9人。
电影管理站历时二十年中,罹“十年动乱”的冲击与干扰,事业损失惨重。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站职工奋发努力,各项工作仍取得可喜的成绩。为繁荣和发展党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次被市、县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78年曾出席陕西省文化工作先进代表会。在扶风电影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扶风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年8月成立。原管理站旧有建筑拆除。新建四层综合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平方米。并于岳家巷北端征地,建职工宿舍楼一座。为三层十二单元,建筑面积平方米。总投资10万元。由省文化厅、省、市、县电影公司多渠道筹资修建。
县电影公司为全民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系扶风唯一代表中国电影总公司办理影片拷贝、录像带发行放映及其设备购销全权业务的专业公司。在县文化局和市电影公司的直接领导下,行使与其业务相关的管理权限。
公司首任经理党效民。王建荣、武尚德、赵正强先后继任。年,公司机关精减合并机构,实行经理负责制。下设办公室、业务股、财务股、录像队,在编职工14人。公司建立党支部,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参与重大经营管理决策。时任党支部书记为史轩民。
公司领导一贯重视电影放映队伍及设施建设。年前,全县从业人员11人,诸如56至58年从业者王福喜、王嫒(女)、王文生、张文治、常发亮、夏志刚、黄爱侠(女)(前7人系外县籍)、王治孝、李鸿志、王忠蒙、倪致芳等同志皆系省电影学校毕业,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术,成为放映行业的技术骨干。随着队伍的逐年壮大,人才培养采取以师带徒、课堂学习、冬季集训等形式,抽调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志任教。使培训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先后从宣传、放映、检片、设备维修等方面培养技术人员百余人(次)。
与此同时,县电影公司重视智力投资,有计划的安排带薪离职培训。分期分批选送现职人员去省电影学校深造,并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函授学习,走自学成才之路。通过学习、培训,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到年底,在从业的人中,管理干部17人,放映人员人(全民22人,集体、个体87人)。其中:获中级职称的9人,助理级3人,′初级职称的4人。经考核全系统有一等放映员2人,二等23人,三等53人,合格的26人。
放映设施建设状况是电影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县放映设备随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影机械制造业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更新。五、六十年代,全县尚有国产54——16放映机6台、54——35提包放映机一台。配备、型发动发电机。其设备性能不佳,且落后笨重。年后,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机型,逐步淘汰老设备。至年,全县拥有新型放映设备2台(套)。其中有35亳米松花江型座机2台(套),井岗山——2型提包机一台。农村16毫米队普遍使用新型“南京”、“甘光”厂制造的放映机,各类设施皆配备变型镜头和宽银幕。基本满足和适应广大观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扶风县电影发行放映宣传及管理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多次举办了以主旋律影片为主的各类专题宣传汇映活动。如年的“全国首届农林科教电影汇映”、年的“人口与健康”科教电影汇映、年的“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汇映、年起每年暑期城乡电影纳凉晚会及年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百部影视片教育映出等。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年县电影公司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年被扶风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先进企业”、公司党支部被县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连续三年荣获市电影公司发行收入完成任务最佳奖。
数十年来,电影事业在其不断前进的历程中,紧密的配合了党和政府的各项政治活动,为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为繁荣和振兴扶风文化,发展扶风经济、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后记:本文对扶风电影事业历史与发展概况记述,其相关人事资料及数据止于1年。
本人于年参加电影放映工作,0年由县电影公司退休。在电影放映事业的岗位上干了43年。亲历和见证了电影事业各个时代背景下的兴衰浮沉。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以及中小学校的撤并等诸多因素,电影逐渐失去了农村地区的主要观众群体和市场。至8年后,电影放映活动逐渐步入低谷,曾经庞大的放映队伍快速萎缩,偃旗息鼓,农村电影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迨至年,盛极一时的县电影公司办公大楼与独具气派的扶风县影剧院被拆毁殆尽,至今仍见断壁残垣,一片狼藉……
面对电影事业的现状,笔者深感遗憾和惋惜!亦更加期待电影放映事业的再度繁荣和昌盛!
完稿 投稿|admin ffbx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