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大儒张载刘学智

公元年,北宋仁宗嘉祐元年,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显得比平时更加热闹,全国各地的士子络绎不绝、云集于此,因为第二年年初就要进士考试了,如果能考中,多年的寒窗苦读便不会白费,而且能实现“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就在这热闹之中,一个青年人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把椅子,端坐其上,开始向大家讲起《周易》来。也许是这个青年讲得与众不同,听者越来越多。

一天傍晚,从洛阳来了兄弟二人,他们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程颢与程颐。兄弟二人与这个青年还是亲戚,按辈分则称青年人为表叔。相见之下,彼此自然十分高兴,便聚在一起讨论学问,包括各自对《周易》的理解。第二天,正当众人等待这个青年人继续讲《周易》时,青年却说道:昨晚见了来自洛阳的二程兄弟,相谈之下,他们对《周易》的理解比我更深入,你们可以向他们请教。说完,就把椅子搬到一边,不再讲了。

那么,这位“勇撤皋比”的青年人是谁呢?他就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关学的创始人——张载。

定居横渠

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北宋景祐二年(年),张载父亲张迪在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任上病逝,时年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走到眉县横渠时,因路费用尽,无力前行,加上看到附近的大振谷环境优美,于是决定将父亲安葬于此,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

长大后的张载也曾想过离开横渠,因为在他看来,眉县地处偏远,难以聚众讲学,也不会有什么大贤名儒经过,但他又想到,父亲之墓还在这里,按照古礼,他要守护于此。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信念,即: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砺人。周人的祖先,还有孔子、诸葛亮等人原先都是居住在偏僻的地方,但后来都取得了成功。正因为如此,在横渠这块“僻陋”的土地上,最终走出了一代鸿儒和关学宗师,同时也验证了张载“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的信念。

学术之路

年轻时的张载喜好兵法,希望能抗敌报国,收回被西夏夺走的大宋国土。21岁时,他写成《边议九条》,赶赴延安,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看到年轻的张载,范仲淹“知其远器”,于是劝他:“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你本是一个儒生,应该好好读书才对,何必在军事上下功夫?范仲淹还建议他研究儒学经典《中庸》。

年轻的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开始研读《中庸》,从此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从读《中庸》开始,到穷究佛老之书,再到研习儒家“六经”,经过十多年的学术探索,张载最终确立起“学必如圣人而后已”的志向。

教民化俗

嘉祐二年(),张载考中进士,先是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后又出任云岩(今属陕西宜川)县令。在宜川任上,张载以培养社会道德、改善社会风俗为先。他每个月都会选一个好日子,备上酒席,把各乡高龄之人请到县衙,亲自招待他们,其用意是使百姓懂得赡养老人、尊敬长者的道理。另外,张载还通过这些老人来了解民间疾苦,以及传达对年轻人的训诫。每当县里发布公告政令时,张载担心百姓不能全部知晓,于是他每次都把各乡乡长召到县里来,反复嘱咐,让他们回去一定要告诉村里的百姓。如果在路上遇到来县里的村民,张载都会询问“某时命某告某事闻否”,如果这个人说已经知道了,那就罢了,如果说还不知道,张载必会处罚传达的人。时间一长,他所发布的公告与政令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和小孩子都知道,从而做到政令畅通,上传下达。

崇尚气节

张载后来又从云岩县令上被任命为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也就是负责处理军事文书等事情。过了两年,便因吕公著的推荐而受到宋神宗的召见。神宗向张载询问治国之道,张载以“渐复‘三代’为对”,神宗很高兴,想要重用张载,但被张载婉言谢绝了。张载认为自己刚从外地调到京城,对朝廷的新政还不太了解,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为朝廷出谋划策,宋神宗于是任命他为崇文院校书。

一天,张载遇到了正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来参与新政,并问其对新法的看法,但两人语多不合。张载反对王安石以激进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主张用渐进、温和的方式,并特别强调变法要与民为善。对此,王安石感到很不高兴,后来张载就被派往浙江明州(今宁波)审理狱案。张载处理完案件回到朝廷后,其弟张戬却因批评变法而与王安石发生了激烈冲突,被罢免了监察御史的职务,外放为知县。张载觉得自己恢复“三代”之治的治世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借病辞官回乡。

著书讲学

回到眉县横渠之后,大约有七年多的时间,张载一直在横渠读书讲学,虽然生活贫困,人不堪其忧,但他却处之泰然,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接济一些生活困难的弟子,“虽粝蔬亦共之”。张载经常“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了“自得”处,便赶紧记下来,甚至“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最终写成宋明理学史上重要的典籍——《正蒙》,被称为“有‘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在教育学生方面,张载告诉他们要“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即通过读书明理、践行礼义等来改变自身不好的气质、性格和习惯,最终成就理想人格。

为了践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张载还在家乡进行井田试验、提倡礼教,以礼化关中,乡人“信而从之,一变从古者甚众”。张载的弟子如“蓝田三吕”以及关学后学,也大多继承了张载的这一学风,使得“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

斯人长逝

熙宁十年()三月,受吕大防的举荐,57岁的张载带病入京,任同知太常礼院一职,但终因与其他礼官意见多有不合,以及病情渐重而于当年七月再次辞官回乡。走到洛阳时,张载与程颢、程颐兄弟再次相见,并一起讨论学问,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和论学。离开洛阳来到临潼驿站时,时间已进入十二月,当天晚上,张载沐浴更衣后就寝,早上的时候却已去世。张载去世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并且囊中索然,以致无法入殓,直到张载在长安的弟子闻讯赶来后,才买棺成殓,并一路护送回到眉县横渠。第二年,即神宗元丰元年()三月,张载葬于横渠镇大振谷迷狐岭,与其弟张戬之墓左右相对。

南宋淳祐元年(),宋理宗赐封张载为“眉伯”,从祀曲阜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儒张子”。

张载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礼记说》《论语说》《孟子说》等书。但可惜的是,其中有不少已经佚失,如《礼记说》《论语说》《孟子说》,不过,这些书中的部分内容又被其他书所引用和摘录,因而保存下来一些。

思想高峰

张载是北宋至清代的儒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和关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心统性情”、“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以及“变化气质”说都是理学的重要思想内容,既是“勇于造道”,又是“为往圣继绝学”;他在《西铭》中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被“二程”称为“自孟子后盖未之见”,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的精神追求;而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被世人广泛引用。

张载所创立的关学,在关中大地上绵延八百多年,经历了北宋昌盛、金元衰落、明代中兴、清朝嬗变的历史发展,涌现出无数对陕西思想文化乃至全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关学学人,如蓝田的三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高陵的吕柟、长安的冯从吾、周至的李二曲、户县的王心敬、三原的贺瑞麟和咸阳的刘古愚等。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思想如何发展,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注重礼教、强调躬行实践、主张学贵有用,崇尚气节却是关学的精神所在,这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作者刘学智,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简介刘学智,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后留校任教。年晋升为教授。现兼任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实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关学与实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获奖情况:全国社科规划办发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度成果验收情况总报告》。《总报告》“成果鉴定专家工作情况”部分指出,年共有多人次的社科界专家学者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工作,其中位鉴定专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列入“鉴定工作信誉良好专家榜”,林乐昌、刘学智2位教授荣列其中(陕西省共5人),陕西师范大学也成为全国受表扬的16个项目管理单位之一。来源:张载祠

编辑:贾娜萍马瑞妮

校对:景雪

审核:张新浩

往期精彩回顾

?刚刚,李克强总理记者会现场传来这些重磅消息!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顾劲松一行来我县调研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和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文字实录)——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习近平讲述的“宝鸡故事”

?扶风:扶小风徒步黄河文化旅行分享会召开!

▼更多旅游资讯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