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扶风文化、传递本地资讯、抒发城市情感、联络乡情乡谊。 偶然间翻到年临潼老照片,圈圈姐脑海中不禁在想:咱扶风年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我想应该和临潼差不多,详见文章底部老照片。但同时我也想有必要让咱乡党们了解一下扶风老县城的旧况,所以粗浅根据县志及相关资料,说说咱扶风老县城很久很久以前的大体样子。 圈圈姐先说一说咱扶风的城墙吧: 扶风老城墙大体走向: 南面:东由现在的服务楼对面起向西到原**大院西墙。其中大南门在南街口,面向高崖,一般不开;小南门在胜利上。 西面:南起原**大院西墙,向北一直到小西巷北面崖上。其中大西门在西街口,小西门在教育局和原水利局之间的小西巷。 东面:由原商业局(服务楼对面)向北,到顺城巷。医院门口向北到城关粮站北面。其中,大东门在东大街口,服务楼和原商业局中间。医院门口。 北面:沿顺城医院门口,折向北为一段东城墙。到城关粮站北面折向西,到小西巷北面的高崖处与西城墙汇合。其中大北门在北大街北口。 民国时扶风县城正街“东西大街”的店铺布局为: 由东往西北排:店铺(粮市)、龙王庙、城隍庙、忠烈祠、店铺、岳家巷、店铺、仓门巷、店铺、教养院、店铺、文庙、店铺、北大街、店铺、银行、警察局、县政府、店铺、龙光寺、猪市巷、三官寺、店铺(粮市); 由东往西南排:店铺(粮市)、戏楼、空地间或店铺、店铺、赵家巷、店铺、南大街、店铺、小南巷(照壁背后)、店铺、小南街、店铺(粮市)。 过去县城有一个惯例,正街不能有民宅,店铺不能改作他用,街坊不许拆除(翻修重建除外),只能转卖、出租,不许拆走。 民国时期扶风县城工商业计有:手工业二十六家,其中木匠铺六家,铁匠铺两家,火园一家(铸造),银匠铺两家,裁缝铺六家,鞋铺一家,皮麻合绳铺两家,白铁铺一家,染坊四家,石印馆一家;饮食服务业二十一家:理发馆三家,照相馆两家,肉食铺三家,酿酒行业三家,茶馆两家,面食馆四家,机器压面业四家;商业(含药材医疗行业)62家:粮店15家,杂货铺12家,百货业11家,糖食店两家,油盐店两家,棉花店两家,铁店一家,弹棉花铺一家,文具店一家,西医诊所五家,药材业十家。 清代扶风县城内规模较大的庙宇分布: 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扶风龙王庙地址在今服务楼址。 城隍庙,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据扶风清代县志和城隍庙现有石碑记载,扶风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年),历代均有维修,位于老县城东大街北。现存。 忠烈祠,中国历代对忠臣烈士设祠奉祀,或曰忠烈庙、忠烈祠、昭忠祠、褒忠祠,扶风忠烈祠在今影剧院址。 文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扶风文庙在今扶风第二小学址。文庙东侧有一座文昌祠,是祭祀考试神文昌帝君的庙宇。 龙光寺(西寺),是一处佛教寺院,扶风龙光寺在今老城西大街路北八一路西武装部大院及周围。 老爷庙,是祭祀关帝爷关羽的庙宇,扶风老爷庙在今老城防疫站址。另,扶风县文昌祠东侧有一座关帝庙,亦是祭祀关羽的庙宇。 太白庙,太白庙供奉的神位是太白金星。在道教中,太白金星地位仅在三清之下,据说太白庙还有一个重要的离奇之处,人们在旱年四月初八要由信徒去陕西的太白山上“取水”,听说“水”取回来倒入庙中的某个神坛,天上就能降下甘霖滋润万物,保证丰收在即,扶医院址。 节义祠,是节妇祠、义士祠合二为一的庙宇。节妇祠又称贞节祠、节烈祠、节孝祠等,节妇,旧指坚守节操,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的妇女。元、明两朝特别鼓励殉烈,清代更重视寡妇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表彰节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义士,是指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的人,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侠义之士。扶风节义祠在扶风县衙前侧,西大街路北。 四坛: (1)社稷坛,在县城西北小西门外。为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治城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2)先农坛,在县城东门外。是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 (3)山川坛,在县城南门外。内设神位三,中风云雷雨之神,左境内山川之神,右府县城隍之神。 (4)厉坛,俗称“鬼神坛”,在县城北小东门外。是祭无祀鬼神的地方。《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也就是说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地方。 以上四坛,是否有规模建筑不详,从《清扶风县治图》看,至少应该有砖石砌成的四方高台。 回过头说说咱扶风县城的城墙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县城城墙主要为黄土夯成。城墙顶有女墙,间隔十多步有排水道直通墙根。排水道为青砖砌成。这是扶风小县城城墙与西安城墙不同之处。虽然外表没有那么华丽,但在军事防御上功能丝毫没有降低。解放战争与六七年扶风武斗时,县城墙都被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来使用。所不同的是,六七年扶风武斗时,造反派利用的是西城墙的一段,当时大部分城墙已经被拆除。 风水是中国人择居最为注重的,扶风也不例外。据说当年县城最旺的地段排在第一的是温家大院,处在头型城墙内的头顶部位,那里的地势高,城墙也高,八卦中为乾处。后来温家又在后院修了一个绣楼,更使宅子高上加高,地气更旺。因此有人说当年温家出的官员多,得益于此,而后来温家出的博士多,也得益于此。究竟是否如此,传说如此,难以考证。 第二旺地在小南门,处在头型城墙的眼部位置。眼为心之窗,当然占据的地位好。不过那时小南门一带住的河南逃荒者多,当时为扶风城内的贫民区。位置在老区原老汉商店后,风情园股东张志强家老宅那一片。 扶风县老城墙主要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被毁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人的因素。 解放后,扶风县城的市场功能被弱化。位于飞凤市场处的牛市改为大操场,全县集会用。位于县剧团附近的猪市也常常被城关公社集会开公审会用。县城工商业十分冷清。 沿城成立了几个农业生产大队。由于强调大办农业,人人靠劳动吃饭,一些横行街巷的痞子、无业游民作为城市贫民,属于无产阶级,也加入了合作社及后来的人民公社。 这些人知识贫乏,无知无畏,胆大妄为,是后来最先鼓动生产队挖城拉土,给冬麦施肥,毁坏城墙的精神领袖。自从这罪恶的第一镢头开挖后,十多年没有停止过。 在这些人眼里,我不管你城墙是谁建的,权属归谁,全县人民是否同意,有多少文物价值,只要城墙在我旁边,挖城墙取土比别处近五十米,我就要抡起镢头,就近挖城墙,取土施肥。 下面是美国《LIFE》杂志的记者拍摄的一组年的陕西临潼,也就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对蒋介石的兵谏之地。那时候扶风人的生活应该和这些场景差不多吧! 城门外的牧羊人 农贸市场,当时的集会 挑着箩筐去买东西的平民,此地人叫粪笼,如今此种状况仍有。 临潼警察局,腰里别着盒子炮。匣枪。 田里耕作的老农 卖麻绳的老汉 临潼的主要街道 法庭正在审理两个农民的土地纠纷 三个唱歌的儿童 集会 临潼的官员 鞋坊 正在上课的国小二年级学生 纺布的妇女 山路上的男子,后面是秦始皇陵墓 看相 关闭城门的国军 美国军医在为百姓看病 棺材铺 裁缝店里被服厂的国军 溪流边的母子 城外旧窑洞里的流浪汉 铁匠 香烛摊的老妇 上课的孩子 香烛摊的老妇 临潼的官员 集市上卖水缸 买卖粮食。那种箩筐如今此种状况仍有。只是升斗改换了秤。 等活的人力车夫 理发店 街头卖艺的小孩 正在为一副犁讨价还价的老农 首饰加工 老农 朴实的老农 卖手工艺的 美国军医在为百姓看病 药店的医生 卖完东西休息 卖猪肉的小贩 儿童玩的哨子玩具,有个蜷卷的纸条,一吹就展开 卖艺的儿童 买麻绳的老汉 小贩 在吃什么 河边洗衣 ID:ffquanzi与你一起看扶风!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