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县政协文史委深入嵩口镇上坪村、围埔村、梓材村开展客家传统文化采风,县政协副主席马卫强,及部分县政协委员、文史研究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嵩口古时隶属仓盈里,自古为清邑重镇。上坪村为千年古村,因位于嵩溪溪与九龙溪交汇之口的坪地上,故而得名嵩口,又被称为嵩口坪。元末明初因王审知后代桔隐迁居于此,又被称为“桔州”。传闻,明清时此地曾有驻兵,故又名嵩口营。上坪村现仍存有真武庙、闽王庙等古迹。 真武庙 庙内祀有真武神、江礼公等神像。真武神为南方水神,相传邑南常有火灾,故祀北方水神压之。江礼公,为仓盈里人,宋太祖时曾任湖南潭州判官,乾德元年(年),率二千清流乡兵,远赴湖南征讨叛军,后以身殉国,时年四十八岁。乡人赞其忠孝、忠烈之义,在仓盈里上坪(今嵩口坪电站附近)溪上为其立祠,以示不忘。后因电站建设被拆,江礼公神像被请进真武庙。 闽王庙 闽王庙位于上坪村九龙溪岸,祀奉开闽王一世祖王审知的塑像和神位。元未明初开闽王审知公第二十一世孙王桔隐由围埔迁居仓盈里桔州(今嵩口上营)仕至湖广别驾。创建嵩口闽王庙,捐田,捐山,捐鱼塘给祠堂为公产。历史上,闽王庙几毁几建,保留下来。红色革命时期,红九军团、少共国际师行军嵩口,并在闽王庙宿营。 围埔村,曾名围家埔(玮家埔),以九龙溪环绕村落而得名,是革命老区村和库区移民村,建村已有千年历史,相传曾是清流置县的候选之地。围埔古村历史悠久,现仍存有围埔廊桥、魏氏宗祠等古迹。 围埔廊桥 围埔廊桥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民国十二年。位于围埔村水口,是典型的客家九间廊桥建筑,古朴庄重,建造在田垄两岸山边,长80余米,宽6米,石木结构,是通往范元、田元的古道,历尽沧桑为村民遮风避雨,是客家村落少有的古迹。 围埔魏氏宗祠 围埔全村20多姓氏,80%为魏姓。围埔旧村魏氏大祠堂于年被库区蓄水淹没,现在的围埔魏氏宗祠为年修建,是村民祭祀祖先的场所。围埔村现仍保存唐相魏征后裔四修、五修明清版《魏氏族谱》,并于年六修《魏氏族谱》,其保存完好,谱系完整,为全国罕见。 梓材村,过去因村中心有成片楮树林,而名楮材坑,后更名为梓材坑。历史上村民以种田为生,也兼营航运,将当地特产木头,稻谷运往福州。梓材村现存马氏祖祠、魏氏祖祠等古迹。 梓材马氏祖祠 始建于清朝,位于村中心,背靠后龙山,堂号“扶风堂”,祀容泰公一世祖神位,历史上几经修缮,现在的祖祠为年原址重修。梓材坑马氏人口来自宁化安乐马家围,容泰公为梓材坑马姓开基始祖,至今已在梓材坑繁衍了30余代,马姓人口约占该村人口20%。 梓材魏氏祖祠 始建于宋建支三年(年),位于村中心,背靠后龙山,长期失修基本倒塌,年重建,、年再次重修。梓材、围埔魏氏均为唐相魏征后裔,清流魏氏始祖为文俊公。梓材魏氏祖祠后保留有二世祖大益公、三世祖胜维公祖坟。每年八月初一为魏氏祭祖日。年台湾魏嘉亨先生代表台湾宗亲到大陆寻根,到文俊公祖墓行香祭拜,到青州查看历代魏氏族谱,到梓材魏氏祖祠行香谒祖,并题词:裔荣钜鹿,祠望清流。 编辑:张华复审:李满斌终审:李寿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