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普义赵锋锐 书法作品在开始书写的同时,古往今来的知名书法大师们,先确定纸张大小,然后再确定字体大小以及字体的布局进行折纸,然后根据书写字体笔法的起落顺序,决定书写文字的顺序。 书法自然而然就会有书道,所谓的书道起源于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书概》: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为小篆。而高敬之书,迄无所存,然安知不即杂于世所传之小篆中耶? 卫恒《书势》称李斯篆,并言:“汉朝建初中,扶风县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是喜固伟然足自立者。后世乃传有喜所书之《大风歌》,书体甚非古雅,不问而知为伪物矣。 “艺者道之行” 艺术作品如何“尽意”?以艺术形象尽之。《艺概·叙》开宗明义提出“艺者道之形”的命题,具有无副十分重要的意义。“艺者道之形”是刘熙载对艺术本身“艺”(文)与“道”(质)关系的揭示。 刘熙载说:“艺者,道之形。学者兼通六艺,尚矣。次则文章各举一端,莫不为艺,即莫不当根及于道。”(《艺概·叙》) 这里的“道”就是“意”,就是“六经”所宣扬的“圣人之旨”;“艺”是指“六艺”与“文章名类”;“形”就“象”,就是艺术艺术形象。首先,“道”是“艺”的本质。“道”是第一位的;“艺”是用来体现“道”的,“莫不当根及于道”。其次,“艺”是“道”的外形。强调内容美的重要性,又注意形式的独立性,并不忽视或排斥形式美,第三,“形”是“道”与“艺”的和谐统一。“形”在内为“道”,“形”在外为“艺”,“质文不可偏性。” 概括为: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字有含忍之力,筋也。 书写书法作品时,注意站姿,坐姿,握笔的方法,字形的间架结构,字体的由来出处,写出的书法作品才能有骨有筋有血肉,字里行间露身手。 书法自有书道,主要是诠释字体的起源以及字体的演变过程和发展的历程,以及字体的由来和间架结构。 书法不能只注重书写技巧,更要注重内容。 书法自有章法,出自初唐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餘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枕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书法自有章法,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差,则胡越殊风者焉。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目录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倾。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优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目录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辙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书法的章法来自于字体的辗转腾挪,以及各种各样字体的组合,还有就是书法的章法就是以内容确定书法作品的飘逸洒脱,以及用笔入神。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书法作品各有各的章法,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利弊,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情怀,各有各的审美观,各有各的出发点。 书法有道享其妙 书法有法得至宝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乐逍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