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据记载,夷陵之战在面对刘备大军的时候,年轻的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当时军中诸将许多都是东吴三朝元老和孙家宗亲,在这些人眼里,儒生陆逊,不过是个毛都没有长齐的小子,他们根本就没把陆逊看在眼里。 对于这点,陆逊当然知道,他一面凭借极强的领导气质,调动诸将,一面对付刘备的大军,最后火烧连营,大败蜀军,造就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段佳话。 吴国将士这才对陆逊心悦诚服,这时陆逊说:“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也接受了主上的委命。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来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认为我还有一些长处,能够忍受这样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这段话正是“忍辱负重”这个成语的由来。 陆逊(年-年),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将领,是孙权手下的数个重要谋士和大将,许多人认为他是魏、蜀、吴三国中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陆逊出生于扶风郡新野(今河南新野),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道富裕,文学底蕴深厚,自幼好学。他年轻时就被孙权发现,并被提拔为右军师。陆逊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 陆逊的最大贡献就是在赤壁之战后平定南方局势,攻占黄祖最后的大型据点合肥,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吴国将领中的顶梁柱。另外,他还曾与孙权共同推动吴国的文化繁荣,支持先贤学派;提倡钟鼓楼制度,强化吴国的城市防御能力。 陆逊的文学造诣也非常深厚,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一些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如《赤壁之梦》、《红楼梦十二首》等。 陆逊虽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称道的成就,但他也有一些缺点。例如他性格忧郁,对于许多事情都难以取得决断,也不善于与人交际。此外,他还经常因为意见不合而与他人发生争端。晚年陆逊陷入了立储之争,遭到孙权的猜忌和指责,最终忧郁而死。总的来说,陆逊在三国时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他的功绩被后世人们铭刻在武将列传之中,留给我们的是他的奋勇向前与不懈努力的精神,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优秀历史人物。陆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时代烙印,当提到历史上温润如玉的儒生,人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陆逊。身为东吴后期的大都督,他接过周瑜、鲁肃、吕蒙手中的大旗,为东吴建立三分天下的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鹿栖于林,与世无争。陆逊低调地为东吴燃烧了自己,倾尽全力,毫无保留,却因为和孙权的矛盾没能善终。也许,这是他一生隐忍下少有的倔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