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闻香始信乾坤小,见面方知日月长。美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人们对人生世相的感悟与体验,对自我和自然的关照与关怀。今天,宣传云和大家一起品读杨陵美食“第一碗”——王红相教授的《杨凌蘸水面》。

杨凌是个越来越让人自豪的小地方。十多年来,杨凌本地的人,少了,外来的人,多了。外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像杨凌人。在杨凌住上几年,再回老家,张口就说,我杨凌的蘸水面,香;我杨凌的无公害蔬菜,鲜;我杨凌喔女娃么,蛮!蛮,方言,漂亮的意思,可漂亮的,不光是杨凌的女娃,杨凌的小伙儿,也蛮。

杨凌之下,还有一个杨陵。外地人,总以为杨凌与杨陵是两个地方,其实是一个。以前,只有杨陵,没有杨凌。杨陵呢,只是个小镇,取名于隋文帝的泰陵,隋帝姓杨,口耳之间,此地就叫了杨陵。年之前,杨陵归武功,武功又归宝鸡,之后,成了一个独立的县级区,不归武功,也不归宝鸡,归咸阳。年,国家成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对外也叫杨凌。这个杨凌,归陕西省政府直管,县级区的杨陵,顺理成章地离开咸阳,归了杨凌。只是,目前的杨凌,就杨陵一个独子,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二者都一样。

谁都知道,陕西的面好吃,几乎每个县域,都至少有一种品牌面食,唯独三十年前的杨凌,没有。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杨凌才出了蘸水面。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没人知道,起先呢,宁莉、鸿运、一分利等几家面馆,都说是自己的首创,可只有宁莉,抢先注册申请了品牌,弄了个不大不小的店面,打一开始,生意就好,却从不耍奸取巧,进门的都是客,回头的都成了朋友,不改旗,不易帜,顺顺当当地做了三十多年。据说,老板没有野心,生意再好,也没想着扩张,就守在一个地方,自得于现状,不紧不慢地过日子。在杨凌待过的人,不管啥时候回来,宁莉蘸水面,总在,只一碗面,那熟悉的感觉,就回来了。

陕西人吃面,山西人也吃面,吃法上却各有侧重。山西人吃面,重点在面,最有名的刀削面,劲道耐饱,吃一顿饱一天;陕西人吃面,重点在汤,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眼睛、鼻子、嘴,都要过瘾。杨凌蘸水面,面宽如裤带,一筷子夹不完,一口咬不断,拉拉扯扯着吃,忙的是手,馋得是嘴;汤汁如稠酒,油泼辣子红得冒油,忙的是嘴,馋的是眼;小菜如图画,黑木耳,绿苜蓿,黄澄澄的鸡蛋,色泽鲜亮,再加上调在汤里的蒜汁,吃出看不出,忙的是舌头,馋的是鼻子,各种香,闻不过来么。吃一顿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得清静,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动了,三千大世界,囫囵在一碗面中。

街头巷尾的小吃,是百姓的大餐,有身份的人不去,真去了,多大的架子,都得掉一地,美食面前,一律还原了饮食男女的本色。长面在碗里,一勺蒜泥两勺油泼辣子,蒜的香,吃出看不出,辣子的香,看得出,也吃得出,一根长面,在红红的汤汁中一蘸,头刚凑到碗边,面未入口,口水先流,怎一个香字了得!远路的朋友,吃了蘸水面,记住了那个味道,就在心里养了个馋虫,回头再来,人没到,虫先到了,老远就想着那一碗面。有朋友来杨凌办事,事毕,天擦黑,开车往回走,走了五六十里,有人说,今儿没吃蘸水面么,不说不要紧,一说立刻受不了了,时间晚了算什么,肚子不饿又算什么,调头,回去,管他三七二十一,美美吃了一顿蘸水面,打着饱嗝,嘴一抹,吃饱了咥谄了,回,进门往沙发上一躺,老婆娃都在呢,一屋子的温暖。好日子,不过如此。

去大城市走亲访友,人家请你几百元的大餐,可到杨凌来,人情往来,杨凌人也想大方,可人家偏就不让,就那一口蘸水面,比啥都好,几十里路上过来,好的就是那个味道么。杨凌人请客,那怕只花了几十块钱,朋友也绝不说你啬皮。不管来多少朋友,最好的招待,就是蘸水面。一根面二两,再贵,也就是两三块钱,几十个人来,也就是几百块钱么。一根二两,饭量再大,也就两三根,任你馋死,也吃不了五根,超过了,自己都觉得是饭桶,先不好意思了。一根两块,五根么,才十块。蘸水面馆,就是卖面的地儿,菜是配角,吃多了,没地方吃面了。杨凌人多豪气呢,那么好的朋友,不点菜,不行,可劲儿点么,啥贵点啥,今年二师兄身价高,那就来几个呗,西歧瘦肉、农家小炒肉、青椒炒肉、辣子炒肉,朋友赶紧挡,够了够了,多了吃不了。一桌子人吃得脑门冒汗,额颅发亮,临走一算帐,也才百十来块钱,还是很便宜。

杨凌地处三县之中,因为区位与政策优势,可以享受的好处越来越多。西边扶风的绛帐,西汉的马融撒帐讲过学,本来是两千多年的古镇,如今却日渐没落,街道上黄尘四起,老屋萧索,眼巴巴儿看着杨凌一天天好了,总想并过来,可总也不能成功;东边武功的大庄,南边周至的哑柏,北边的老武功镇,都是两千多年的古镇,也都想来,地方没过来,人先来了,很多人在杨凌买了房,把娃先送这儿来上学。隔一段时间,朋友圈里就会传出来一份杨凌新版图,想进来的都进来了,不管别人信不信,周边镇上的人,先自个儿偷着乐几天。

杨凌的路,原来窄,人少,显得宽,现在呢,路越修越宽,走的人多了,车多了,反而显得窄;杨凌的地方,原来小,不过是一个县里的小镇,现在的地方,比原来大了不知多少,可杨凌人觉得,还是小。心大了,地方就小。不起眼的一碗蘸水面,能从杨凌走向西安,走向北京,以后还会走得更远,杨凌的未来,谁能限量呢!

作者:王红相,杨陵五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杨凌示范区国学研究会主席。出版散文集《如是我说》,长篇文化随笔《小规矩,大智慧:遇见弟子规》,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

编辑:夏云鸽审核:党建农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凝聚杨陵力量传播杨陵声音

讲述杨陵故事展现杨陵形象

诠释“真实、立体、全面”的杨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