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诞生,就不断在改变世界。基本上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破旧立新,一种是传承延续。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有官方的意志也有民间的意志。城市乡村的建立和改变也遵循这种规律。一座城的命名,一条街道的命名,无不体现着这种意志。当然街道的名字由不得街道本身,每次改朝换代,街道的名字大部分都会改变,这也让后世之人有些蒙圈,弄不清街道的前生今世,但有心之人真想知道还是可以找到谜底的,而且从中发现变迁的轨迹,找到变迁背后的故事。 立新街,就是这样的一条街道。它位于莲湖路东段北侧,南起青年路,北与糖坊街西口相接,长米,宽12米。以前的名字是什么呢?雷神庙街!听名就知道这里住着神仙,还是个天神,叫雷震子,脾气还不好。据《西安府志》记载:街北雷神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形成街巷,得名雷神庙街。明、清两代都利用庙产办学。民国年间,每当天旱,百姓会自发来庙里祈雨,庙前这条街上的锣鼓就会响几天,引得十里八方的人来围观。年街名改为立新街,意思是对雷神庙要“破四旧,立四新”。虽然改名了,但庙还在,在哪呢?可是街面上看不见啊?因为在原址上盖了一所学校,故原本称为雷神庙小学,只是年建国后才改叫八一小学。早先,小学里还有山门、大殿、万阁楼和两厢侧殿,作为教学和办公用。只是后来……大殿和侧殿拆除了,山门拆除了。只剩万阁楼幸存下来,因为拆了老师没处工作。好在年,文物部门对万阁楼进行维修,成为雷神庙最后的遗迹和见证。也幸亏有这个万阁楼,才让我们知道还有个雷神庙,这条街原来叫雷神庙街。 别看立新街长度不到米,却隐藏着60余家美食小店。第一次来这是中午,饭点上,只见路边家家生意都不错,好多店里坐不下,搬出小桌小凳占道而食。沿路打眼一看,数了一下:火锅2家,烧烤1家,面包甜点3家,西餐1家,小吃快餐40家,川菜6家,清真店3家,湘菜2家,面馆6家,烤鸭1家,东北风味1家,江西煨汤1家,重庆小吃2家,瓦罐猪蹄1家。 从中可以看出,咱老陕风味的店还占了不少。小吃快餐,面馆,猪蹄都是陕味十足。朋友二话不说,直接把我拉进强记巧面馆,店很小,勉强放五六张桌子,但进来的吃货男的还都是衣冠楚楚的,女的也多是婀娜多姿。在门口买单拿票,然后进去等着就行,去晚了还要拼桌。他家的手工面主要是户县软面和菠菜面,筋道够味,菠菜面也比较纯正,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添加剂。要一碗(碗大,量也大)面,再拼一盘凉菜,再一瓶九度或冰峰,齐活。味道真的是很好,很实在,吃完很饱。吃完摸着肚子,出门觉得一切都是顺眼的。 还要透露一家我的最爱,就是刘家烂猪蹄,在立新街北口丁字西南角。其实说爱是轻的,说重了就是恨,恨的流口水。贵不说了,主要是太好吃了,猪蹄也吃过不少,但比起这家,不同风格,“烂”还是比不上。而且香,入口酥烂,香却不减。好吃啊,根本不用牙咬,吸进嘴就可以了。吃完感觉满嘴的胶原蛋白,粘粘的,嘴好像被封住了。可是,这么好吃的美食却离我这么远,不能想吃就吃,是不是让人恨。 除过这两样,什么葫芦头泡馍,肉夹馍,凉皮,水饺也都挨个在勾引你,难怪门庭若市。最让人舒服的是这条小街两边长着茂密的国槐,夏天浓荫蔽日,很凉爽,路边吃饭的人也有个好胃口。 所以说,爱吃的人老天都照顾。立新街以前叫什么,以后还会不会改名,那位远古上神雷震子如今身在何处,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了,只要有美食就知足了。 “陕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