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的流动,牵引了一座县城的历史,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流经的岁月,使白水登临文化之巅峰,人文习俗,地域环境,白水都独具特色,三转席仓颉家宴,听名字有趣而有意义,深究文化礼仪是其内涵。第四次去白水县秦林宾馆,参加“第三届仓颉饮食文化研讨会暨中国名宴仓颉家宴(三转席)品鉴活动”,幸运中的机缘。这次高端活动,年12月21日在陕西白水县秦林宾馆盛大举行,主办方是渭南市烹饪协会、中国陕菜网、陕菜研究院。秦林宾馆、陕菜研究院白水地方菜研发中心、仓颉饮食文化研究院承办。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烹饪行业协会、三秦文化研究会给予支持。陕菜盛事聚嘉宾,三转席呈祥丽彩,举目望远、高瞻远瞩,将会成为推动白水饮食文化的强大动力,期待再见辉煌。 此次陕菜盛会,其目的是为挖掘仓颉故里民间陕菜,推动白水餐饮业发展进步。西安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总经理、中国陕菜网CEO、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专家委员会轮值主席、北京陕菜协会副会长刘晓钟先生主持会议。陕西饮食文化专家、学者、烹饪大师、白水商务局、文化局、仓颉庙管委会领导同志、阿堡村代表、仓颉文化研究会理事、白水文联、作协领导以及各届代表,六十多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刘晓钟先生,主见言明,三转席的价值,对白水饮食文化的推动意义。白水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对三转席的研究和宣传,白水县姜勤劳副县长表示,欢迎荐书合力,共推白水饮食文化蓬勃发展。渭南市烹饪协会副会长李先明先生,是中国注册烹饪大师,深知饮食之道,他寄语三转席研发团队,不负重望,争取新的制高点。秦林宾馆总经理刘启林先生,是三转席的研究发展者,全面介绍了研发、推广三转席的情况。 刘总谦逊,是心存大情怀的人,热爱家乡,善爱于心,研究、开发三转席,是对家乡的报答,白水养育了他,他倾力而为,这份忠诚令人敬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立挺先生,从文化的发展趋势阐述了三转席的产品能量。阿堡村老支书种春海介绍了三转席的由来。 白水县文化局原副局长马建昌先生,对于三转席研发转化为成果,给予厚望。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强先生,总结介绍了旅游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紧密关系。仓颉文化研究会理事樊树勋先生,肯定了三转席的发展前景。渭南市祥龙宾馆营销总监宋玮女士,用体例说明三转席未来的宣传不容忽视。 中国烹饪大师庄永全先生,从烹饪规范方面,鼓励三转席研发团队做到精细化。白水县作协主席王奇戈先生,强调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用文学作品助力宣传。富平县天成农业园总经理孙建平先生,致谢大会嘉宾,展望未来。专家云集,激昂慷慨,流丽经典,深意绵密,仓颉家宴三转席,文化品质突显。 品鉴三转席,是盛会的升值点,三转席是仓颉家宴的代表作品。仓颉家宴,是秦林宾馆刘启林总经理领导的研发团队的合作成果,以中华汉字始祖仓颉而得名,仓颉墓葬在白水,出于崇敬和爱戴,考察、研发民间家宴,让白水饮食文化深入人心,三转席在优化的现代生活中,彰显出耀眼的文化现象。仓颉家宴三转席,分为茶席、酒席、饭席三类,大桌摆放,长辈上坐,先动筷子,以示敬重,转着吃席,我们在一位女执事的引领下,转桌吃席,体会三转席的乐趣。“菜甜,馍黑,没吃好”。这是主人的谦恭礼让,白水人民的真诚在饭桌上体现出来,礼仪民俗深含其中。仓颉家宴28道,源于仓颉留传于世的28个字,相得益彰,迎宾茶点6道,凉菜8道,热菜8道,面点6道。有些菜品,随季节变化。仓颉家宴,讲究的不仅是气势,同样讲究食材的丰富和细致,案上操作、刀功、配料,求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仓颉家宴,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宴”。仓颉家宴,引领餐饮时尚潮流,让历史和文化的品质在餐桌上发扬广大。 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文化的指向,越来越明确,历史的传承与现代的创新,融会贯通,营养、健康、文化品味,是餐桌文化的必须,社会的文明,发展的意义都包含在其中,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助力地域繁荣。“第三届仓颉饮食文化研讨会暨中国名宴仓颉家宴(三转席)品鉴活动”成功举办,相信仓颉家宴蔚然可观,在推介中立足更广阔的领地,让世界人民,见识陕西白水仓颉家宴三转席的文化品质。冬已深,春归何处?三转席皆是缤纷多彩,万紫千红,春意盎然的态势,东风着意,共待春。 黄涛简介 美食博主 西安黄涛,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讲教师,副教授。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中国陕菜网《陕菜情缘》专栏主编。年出版20万字的散文集《灿若紫菊的生命》此书在中国散文年会上获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