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 据说 石作蜀(前-前),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大像山镇十里铺村石家台子人。自幼胸怀大志,仰慕圣贤,闻孔子在鲁设馆授徒,不远万里,负笈东游,投身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成身通六艺的贤人。学成以后,摒弃效命王侯、博取富贵的机会,毅然返乡,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后世景仰,尊为“石夫子”。唐开元二十年(年)赠郈邑伯(一作石邑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封成纪侯,嘉靖九年(年)为知爵,称先贤,从祀孔庙。 为彰显先贤,激励后人,甘谷县人民政府于年8月在十里铺小学院内立石作蜀先贤旧址碑。年在县文化广场大成殿前竖石作蜀汉白玉雕像,儒骨清俊,引人崇仰。李蔡李蔡(前—前年),陇西成纪人。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李广有从弟李蔡,元狩二年(前年)三月,丞相公孙弘死,御史大夫李蔡升任丞相之职。 李蔡为相四、五年间政绩卓著,尤以协助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项大计中成就最大。汉元狩五年(前年),蔡因私自侵占景帝陵前路旁一块空地而被问罪,遂自尽身亡。其家产被抄没。由于李广、李蔡皆显于当朝,故广、蔡之世,蔡家已早从成纪县搬迁到了冀县故籍,祖茔所在地。李蔡犯罪,族人畏惧夷其三族,乃将李蔡家祠改为“蔡家祠”,或流亡或自称蔡姓。因祠亦可称寺,因又称“蔡家寺”至今。 蔡家寺村李姓,其大支元末自陕西白水流徙而来;其小支不与之同谱,当为衰微之李蔡远裔。巩建丰巩建丰(公元年--公元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年),适逢康熙帝六十大寿,故特设“万岁恩科”取士。年届四十的巩建丰遂赴西安参加乡试,结果中举。旋即又赴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两试皆捷,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充国史馆纂修官。公元年,雍正帝即位,巩授任为日讲起居注官。雍正帝曾对其近臣说:“巩某持重老成,尔等讲官皆当效法”每蒙差使,赐御物累累。不久升授詹事府右春坊右允兼翰林院编修。 雍正四年(公元年),巩建丰被授任为云南省提督学政。巩到任后谢绝请托,主试查访,鼓励各地兴办学校,严格科试制度,亲自草拟了《滇南课士条约》。他还特别注意移风化俗,提倡朴素节俭之风,反对大肆操办婚葬陋习。同于他在任内能除弊兴利,持衡取士,使云南“文化渐伸”为当地造就了一批人才。他在云南兴学取士和移风化俗之举措,使滇人长期传颂。“撤迹所至,人皆争乐道之。”巩三年任满后升为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殿试读卷官。 雍正十年(公元1年),年近华甲的巩建丰早己无心朝政,便以头晕目眩为由奏请归田事亲,洒泪陈情,蒙雍正帝允许,辞官归里。回乡后以教学著书为务,灌园吟诗为乐,度过了他的晚年。他曾在县城文庙建东西两坊,教授生徒数百人。还常秦州书院讲学,远近学者纷纷登门求教,被奉为“关西师表”。在他的门下,出了诸如李南晖、胡茂等不少颇有影响的学者。 任棠字季 卿 任棠,字季卿,东汉汉阳郡城冀县人。隐居教授,有奇节。太守庞参到郡,闻其名而往拜咨询。至则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清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按“薤”,古音、方音读如“害”,故云);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参在职,果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 黄琼为尚书仆射,时数有灾异,琼上疏顺帝,言及“处土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耄耋,有作者七人之志,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治,公车徵错、棠等。棠卒,乡里图画其形,至晋尚称道任徵君云。皇甫谧赞曰:“季真(卿)懿资,弘通卜艺,超峙区表,弃荣绝利。庞守来瞻,默形三喻。凤色鸿姿,图传乡地。” 姜叙母杨氏东汉抚夷将军姜叙之母杨氏,又为凉州参军杨阜之姑母。为人深沉有大义,能急国家之急。 建安十七年(年),偏将军马超反于凉州,时州郡治所皆在冀县,刺史韦康等坚守八月,外援无望,惧吏民伤残,开门迎降。马超入城后竟杀害了韦康。杨阜悲愤,立志复仇。时阜妻病死西县,阜乘请假逃冀南奔。过历城(今成县北),表兄姜叙驻兵于此。姑母见阜闻得此事,力促姜叙为韦康报仇。叙遂与阜等内外合谋,由姜叙出兵讨伐马超,内应之梁宽等人,乘超领兵出城迎战,便关闭城门,杀了马超之妻与子。马超奔历城,逮姜母,姜母骂超,超杀叙母并叙之子,放火烧城,投奔张鲁而去。 陇右平定,曹操论功行赏,明令褒杨姜叙母,使史官细载其行事,不使湮没。后人有诗赞曰:“贤哉姜叙母,劝子早兴兵。取义如山重,捐躯似羽轻。王陵亲可并,孟氏母重生。见此真悲切,令人两泪倾。” 杨阜字义杨阜(年—年),字义山,汉天水冀县(今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汉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军;后因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征汉中时,杨阜担任益州刺史,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魏明帝时,由将作大匠改少府。 杨阜不但卓识远见,而且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对朝廷弊政多有诤谏,六次进言谏魏明帝应勤政爱民,魏明帝对他颇有敬畏之心。杨阜勤政廉洁,在宫内担任少府时,专管宝器、珍膳、衣物等,而他死后则家无馀财。皇帝让杨阜的孙子杨豹继任了少府之职。原甘谷县文昌宫西侧有杨氏家祠,内悬“两代尚书”匾额。 姜维字伯约姜维(年—年),字伯约,三国时冀(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镇姜家村)人,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幼丧父,事母至孝,少年时喜好郑玄经学,有大志,广交游,勤习武略,欲以功名自显。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因随诸葛亮并九伐中原而名垂青史。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陈泰、郭淮、邓艾等多次交手。然而由于蜀汉国力弱小等原因终究回天乏术。蜀汉灭亡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也被魏兵所杀。 姚弋仲姚弋仲(年—年),十六国时羌族首领,原籍南安赤亭(今陇西)。西晋永嘉六年(年)率部众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建城于陇上。东晋明帝太守元年(年)投赵,屡立战功,拜安西将军、六夷大都督、豫州刺史。东晋咸和八年(年)率部迁于清河,后赵石泓拜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平襄县。后赵亡归晋,东晋永和七年(年)封为使持节六夷大都督、轼骑大将军、大单于、高陵郡公。有42子,随其南征北战于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为建立后秦基业打下基础。殁后,其灵柩为前秦苻生所得,以王礼葬于冀之狐槃(新兴镇姚谢家坪)。后来,子姚苌称帝,建都长安,追谥父为帝,庙号始祖,墓为高陵,“置园邑五百家护陵”。 尹夫人尹夫人(年—年),冀县(今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武威),自幼秀丽聪颖有志节,好学精明有才辩,足智多谋,做人处世一副男子派头。初嫁扶风(今陕西泾阳)仕宦马元正,马元正病故后李暠聘为继室,抚养前妻所生子女胜如亲生。从此夫唱妇随,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无论建国或治国,尹夫人对李暠的决策,知无不言,悉心襄助,西州有“李、尹王敦煌”之说。虽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谋略、气节的女性,但西凉亡后,由于尹氏特殊的身份,历经了无数的磨难,直至最后沦落天涯,魂归流沙。 清道光、同治年间,武威人竖“尹夫人碑”于皇娘娘台。上世纪末弛名省内外的武威名酒即以“皇台”为名,以纪念尹夫人。 尹守贞尹守贞(年—年),唐冀县人。武周垂拱四年(年)进士。 守贞世代仕宦,幼承庭训,七岁能诵《尔雅》,通书契训诂大义;长而博学好古,研习经史。善文章,工草隶。治学务探源求本。长安(年)初,大开贡举,应试者千五百余。武后以其贯通经术,下治褒奖曰:“均大成尹守贞,业隆时习,功宣日新,既有励乎分阴,俾参荣于丈席,可四门助教。”玄宗时,官至四门助教,次年卒,年仅三十九 尹思贞尹思贞,字季弱,唐冀县人。玄宗开元进士,曾受学于国子博士王道珏,道珏赞叹说:“吾门人甚多,尹子实莫测高深。” 思贞博通经史,尤精《春秋》,擢明经高第。以亲丧哀毁,不仕。左右史张说尹元凯荐为国子大成,迁四门助教,撰《诸经义枢》、《续史记》,皆未就而卒,年仅四十杨机杨机,(年—年)字显略,冀县人。祖伏恩徒洛阳,遂家于此。杨机自幼有志节,为士民称赞。河南尹李平和元晖,曾任机为郡功曹,元晖尤其信任他,郡中大事,一概让杨机办理。有人对元晖说:“弗躬弗亲,庶人弗信。何故委事于机而高卧?”元晖答道:“我听说君子劳于求士,逸于任贤,我既任得其贤,有何不可?”。由此杨机声誉更著。当时皇子封国,诏令选拔清廉正直人士,机被举为京兆王元愉的国中尉,愉很敬他。后为洛阳令,京都一带,都服其威严,凡来告状的,一经其前后,都能记住姓名及案情。历任司州别驾、清河内史、河北太守,以政绩卓著闻名。孝武帝永熙间,升度支尚书,克己奉公,士民称颂。机为官清廉,家贫无马,常乘小牛车,当时舆论都赞许他的清白,后被高欢杀害,年五十九岁 麻盛字德茂麻盛(?—)字德茂、德民,明末伏羌永宁镇(今磐安四十铺)人。早孤,事母至孝。旧县志称其“生而颖异,学以躬行实践为归”。陕西提督学道武某读麻盛文章后称其有“状元之才”。《伏羌县志》载云:“督学武公以状元期之,后屣弃功名,士论至今惜之。”他无意进取,无心举业,以乐育英才、行化乡里为怀,自设私塾,“讲学于家,远近来者颇众”,一时春风化雨,桃李满门。乡人将其与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石作蜀并称“石麻夫子”。 王羌特字冠卿王羌特(年—年),字冠卿,号笠夫,清初伏羌人(今甘谷县)。工诗,能书,善吟对,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十二岁通《四书》、《孝经》、《春秋》大意,涉猎《五经》。清顺治四年(年)考选拔贡。后授云南顺宁府通判。大办教育,振修文风。康熙十五年(年)著小说《孤山再梦》,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说珍品。 王羌特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便发不平之声于咏叹,寄人生愿望于梦寐,于康熙十五年(年)在荆州著成《怕猿闻诗》和小说《孤山再梦》,一时辗转相抄,好评如潮。《孤山再梦》手抄本脍炙人口,流传达三百余年,年始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称“此书系罕见之孤本,有幸流传下来,将为清代小说史的研究提供又一份珍贵资料。” 合作 近期信息查看▼ ▲天水杀妻惨案,24年后凶手.....▲甘谷白家湾乡一村书记上演现实版《苦乐村官》,演绎了一个新高度!▲这个世界真的有后悔药吗?下面且看新版上海白癜风医院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