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曾氏宗亲,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曾”,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曾家文化交流群”再点击“ 曾姓人物人才辈出,我们最熟悉的当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近代小说家曾朴,著有《孽海花》。除上述名人外,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布,文学家曾几、曾慥、协,明曾代兵部侍郎曾铣、画家曾鲸、学者曾鲁,清代江西总督曾国藩,近代艺术家曾孝谷等,都是曾氏中的杰出人物。 曾点 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曾参之父。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代,曲烈封于曾(今山东临邑市西南),公元前年莒灭曾。曾世子巫公逃奔鲁,三传至曾点。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教子有方,成效显著,有人告诉他妻子说他儿子曾参在外边杀了人,他妻子仍然织布,不理会报信的人,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干此事。一次曾参锄瓜,误断瓜根。他把儿子打得休克在地,儿子醒来,无怨言还问他是否因教育自己,而损伤了身体,他随后操琴唱歌,以示身体健康。曾参学有成就和他的教育有密切关系。被后人称为教子有方的典型。东汉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封为“莱芜侯”;宋度宗咸淳三年、()以“莱芜侯”从祀孔子。明英宗正统三年()进为公爵。 曾子前年-前年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巩(--) 曾巩,字子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江西南丰县人。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生于官宦之家。曾巩小时候读书既勤奋,记忆力又惊人。县城之南,盱水侧畔有“读书岩”,相传就是他攻读的地方。十二岁时作《六论》,语言精炼,章法奇巧,气势雄伟,受到欧阳修的赞扬和重视。十六岁研究古人文章,如果发现超群拔萃的,便撰文与其作比较,细心揣摩。为了增长见识,青年时代的曾巩多年在外游历,足迹遍及祖国的华中和东南部。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曾巩中进士后,历任越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后来又较长时间担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后到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地任职。在此期间,曾巩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时,碰上荒年,他谕示属县富户,拿出余粮,以比官价略高的价钱卖给贫民,又由政府出谷五万石贷给农民作种子。在齐州时,为地方除去不少恶霸。在襄州时,亲自调查审问案狱,开释无辜良民一百余人。由于曾巩关心民间疾苦,所以深受人民爱戴。当他离开齐州时,老百姓堵住桥头,关了城门,恳切挽留。 曾公亮(年-年2月27日) 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火家、思想家。出身晋江曾氏。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曾国潘(—)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荃(.10.12~.11.13) 晚清湘军重要将领。字沅浦,号叔纯。湖南双峰县人。曾国藩之九弟。贡生出身。年(清咸丰六年)冬率所募湘军人援江西,围攻太平军占领的吉安,所部称吉字营。年9月攻占吉安,升知府。次年6月,率余人助攻景德镇获胜,擢道员。年5月,率湘军人在水师配合下进围安庆,挖长壕二道,内壕围城,外壕拒援。次年4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3万人入集贤关,与城内太平军相呼应,轮番猛攻湘军壕垒,图解安庆之围。曾国荃命所部增筑营垒,抬炮船入菱湖,水陆协同,极力抵御。5月,鲍超自江南来援,攻破赤冈岭4垒,防守益固。8月,击退太平军四五万人的猛攻。9月5日,攻占安庆,以按察使记名(见安庆保卫战)。年(清同治元年)4月,率湘军1.9万人在水师配合下,向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进军,于5月底进驻雨花台。10月,忠王李秀成率“十三王”十余万人往攻,曾国荃指挥感染疫病的湘军坚守壕垒,力保粮道,苦战45日,将太平军击退。年春,攻占天保城,进扎太平门、神策门外,合围天京。7月,占地保城,居高临下,昼夜轰城,掩护挖掘地道。19日,地雷轰塌城墙,攻占天京,清廷以功赏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见天京保卫战)。旋奏请开缺回籍。 年,任湖北巡抚,率湘军万余配合淮军镇压东捻军,连遭失败。年(清光绪元年)后,历任河道总督、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奏陈军民结合,加强虎门设防,实行海口防御作战。年2月,调任两江总督,确定诱敌深入、伺隙而击的防御方针,加强长江下游水陆设防。旋因南洋水师调舰援闽行动迟缓,被革职留任。任内扩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仿制后膛枪炮,积极主张修建铁路,以增强国防实力。年卒于任所。谥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议》存世。 忠襄公对曾氏家族事务极为热心积极。同治年间主修《宗圣志》,大力支持、推动曾氏东、南二宗宗主遍修天下曾氏后裔宗枝族谱,统一谱名《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曾纪泽(年-年) 曾纪泽清末外交家字劼刚,号梦瞻,经世派学者。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属双峰县)人。字劼刚,曾国藩长子。道光十九年()生。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识者每以“学贯中西”誉之。 同治九年(),曾纪泽援例以二品荫生引见,补户部员外郎。光绪三年()父忧服除,袭侯爵。四年出任常驻英、法大臣,补太常寺少卿。在出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又将使馆馆址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务使使馆规模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人所敬重。 光绪五年(),巴西通过其驻英公使与曾纪泽联系,谋求与中国建交、通商,并招募华工垦荒。曾纪泽建议清廷予以同意;唯对招募华工一事,因美洲各国虐待“苦力”,请予以拒绝。 六年正月,曾纪泽奉命以驻英、法大臣兼任驻俄大臣,赴俄谈判收复伊犁地区问题。先是,全权大臣崇厚赴俄谈判收复伊犁问题,擅自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丧权辱国,朝野哗然。曾纪泽此时被委兼充谈判职务,举国瞩目。 同年六月,曾纪泽行抵俄京。前后谈判历时10阅月,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稽者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至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年2月24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与崇厚所签条约比较,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为沙俄强行割去,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予收回;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诸条款;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曾纪泽不断抗议法政府挑衅。主张“坚持不让”,“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与法人争辨,始终不挠。又疏筹“备御六策”。虽在病中,犹坚守岗位,进行斗争。 光绪十年()三月,曾纪泽卸驻法大臣职,旋晋兵部右侍郎,仍为驻英、俄大臣,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几经周折,终于为清政府争回每年增加烟税白银多万两。 光绪十二年()六月,曾纪泽离英返国,帮办海军事务。不久远迁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各国事项衙门行走。他关心外交诸事,如驻外领事部署,何地当设,何地宜缓,何地不应役,都随时向总理衙门各国事项建议。还改进驻外公使与国内联系电报通讯办法。他在外交界享有声誉,与郭嵩焘齐名,时人并称“郭曾”。在出使英俄期间,曾著《中国先睡后醒论》,指出外来的侵略适足以“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中国的“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对民族振兴满怀信心。十六年卒于任。年51岁。谥惠敏。十九年,江南制造总局汇编刊印其奏疏6卷、文集5卷、诗集4卷、出使日记2卷,后辑为《曾惠敏公遗集》行世。 曾生(-) 曾生将军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年生,广东惠阳人(今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选为广州市抗日学生联合会主席。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组织部部长、书记,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对推动香港、澳门和广东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由香港回到惠阳,任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领导组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指示,放手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与此同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争取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在他的努力下,有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游击队,这对部队的建立和早期部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年8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大队长,率部开进东莞县的大岭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1月,指挥所部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击毙日军长濑大队长以下50余人。广州日军首脑哀叹:“这是进攻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他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林平等率部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击下,转战东江两岸,后挺进粤北山区,建立东江抗日根据地,坚持艰苦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参加组织护送撤离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至后方安全地区。抗日战争中,他为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华南抗日武装作出了卓著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共渤海区委员会副书记、渤海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广东省副省长,交通部部长等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年11月20日在广州逝世。 近年,深圳市政府在龙岗区坪山镇曾生将军故居则兴建了东江中队纪念馆,以纪念曾生将军和他的抗日战友。 曾鲸(~) 中国明代画家。字波臣。福建莆田人。一生往来江浙一带,为人写真。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所画人物肖像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精心描绘,尤注重点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 曾布(年11月3日-年8月21日) 字子宣,追谥文肃,江西南丰人,官至北宋枢密使、右仆射等职,"南丰七曾"之一,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发挥了重要作业,期间曾同时担任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使中多职。 十三岁时,曾布父亲曾易占去世,跟随兄长曾巩学习,得到了王安石和韩维的推荐,曾布得以上书言政,得到了宋神宗的重视并被重用,在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在市易法的争论中,曾布被认为阻挠了新法而贬谪出外,在饶、谭、广、桂、秦、陈、蔡等地奔波为官。宋神宗驾崩后,高太后垂帘,旧党执政,曾布又因坚持不变役法而未进入政治中心,直至宋哲宗亲政后才得到重用,重新开展变法事业,被任命为枢密使,但又与同为新党的章惇爆发矛盾。宋徽宗继位后,章惇被贬谪,曾布被徽宗任命为右仆射,并排挤掉了作为左仆射的韩宗彦,又和新任左仆射蔡京爆发矛盾,被一再贬谪,最终死于润州,终年七十二岁。 曾布虽然不乏才干,但在宋史中却被列入《奸臣传》,政治生命被卷入北宋后期白热化的党争,政治立场较为中立,在哲徽二帝时期的斗争中作为枢密使和右仆射扮有重要角色。 现代名人: 曾约农:东海大学首位校长,曾纪泽之孙; 曾中生: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 曾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 曾山: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长; 曾昭抡: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 曾联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设计者; 曾宪梓:“领带大王”,前香港总商会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 培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曾宪林: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财政委副主任; 曾庆红:男,江西吉安人,曾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 曾仕强:年生,祖籍福建漳州人,曾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曾荫权:5年起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7年3月25日,曾荫权第二次当选特首,任期延至年届满。 曾俊华:年生,祖籍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于年加入香港特区政府7年6月曾俊华被任命为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并在年6月获得连任。 曾伟雄:年生,于年1月投身警队,任职督察。年6月,被任命为香港警务处处长。 历代名人: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省),孔子弟子,以孝著称,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曾参三十九代孙,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元裕:唐朝后期军事人物,官至平卢节度使。 曾延世:(—),为曾参三十六世孙,曾隐之五子,为曾氏龙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谕训,天资颖悟,十四岁时中二甲进士,出任光州刺史。 曾文辿: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 曾公亮:(年—年),泉州晋江人,字明仲,号乐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 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 曾布:(—),字子宣,江西北宋建昌军(今属江西省南丰)人。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安止:(—)字移忠,号屠龙翁。于熙宁六年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 曾几:(—)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慥:(?—年)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今福建晋江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曾从龙:(—年)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云帽居士。 曾棨:(—)?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 曾鲁:明朝时新淦人,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琼:今福建莆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 曾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又名曾传豫(传字辈),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秉忠:(—),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咸丰年(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弟,贡生出自。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纪泽:(—),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 曾熙:(—),湖南衡阳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工诗文,擅书画,世有“北李南曾”之说。 曾敏行:(年—),字燮堂,今吴川市吴阳镇曾屋村人。咸丰五年投曾秉忠军伍,历任参将、副将、南韶连镇总兵、贵州威宁镇、古州镇总兵,记名提督(头品顶戴、赏穿黄马挂)。 曾庆敏:(—)又名泽寰,字渡生,广东东莞人。陆军第66军师旅副旅长。奉令于上海阻敌。江苏江阴与敌激战时,肉搏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少将。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曾山:(.11.10—.4.16),江西吉安人。年10月任中共江西省省委书记。年10月,调北京,先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部长等职。 曾中生:(—)原名曾钟圣,字炎光,湖南资兴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曾生:(—)原名曾振生。广东惠阳(今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曾姓名人 我姓曾,我骄傲,我自豪 赶快分享给咱曾家人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