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李氏名人录两晋十六国

两晋十六国(时期)是晋国政权的“两晋”时期、非晋国政权的“十六国春秋”中前期(止于年)的合谓,时间是~年。

李矩(?―年),字世回,平阳(今山西临汾西)人[1],晋朝官员、将领。李矩勇猛刚毅,多谋略,有大志,初为县中小吏,后来逐渐升官,官至安西将军、荥阳太守、司州刺史等。曾率军平定叛乱,消灭贼寇,并屡次击败前赵军队。

太宁三年(年),李矩的将士密谋叛投后赵,李矩无力镇压,只好率部众投归朝廷,途中部下多有逃散,只有郭诵等一百多人弃家跟随。行至鲁阳县时,李矩坠马而死,死后葬于襄阳岘山。

李充:李矩子,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约生于西晋末年,卒年上限不早于公元年,下限大约在-年。李充家世可追溯到汉代李通,江夏(今湖北安陆)人,官至五品中书侍郎。其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注》、《学箴》等著作之中,表现为以儒为本、刑名之学、兼综道玄的特征。作为文学家,李充的文学颇有成就,曾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流传后世。李充《翰林论》是文体论在东晋发展的重要表现,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总集编撰有重大影响。

李式:东晋书法家。字景则,江夏钟武(今河南信阳市)人。东晋书法家,著作郎李充从兄(堂兄)。以平隐著称,东晋初年官至侍中

李颙:东晋文学家。字长林。江夏(今河南信阳东北)人。

李充子。郡举孝廉,为本郡太守。有文才,多所述作。《隋书》称颙为“乐安亭侯”。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李颙曾著《周易卦象数旨》六卷、《古文尚书集注》集十卷,现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八篇,多为残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七首,多为残句。生平事迹多见于《晋书》卷九二。

李密西晋官吏(-)

西晋官吏。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李庠(-)

西晋流民首领。字玄序,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李特三弟。初仕郡督邮、主薄,后拜中军骑督。元康间,秦雍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郡大量流民避难于梁、益,流徙途中,他深得人心,被流民推为领袖。益州刺史赵廞欲利用流民力量割据四川,表其为威寇将军,封阳泉亭侯,后又忌其“饶勇、得众心”,将其子侄十余人杀害,促使李特、李流起义。

李流(-)

西晋时流民起义领袖。字玄通,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李特之弟。少为东羌督,从兄率流民徙居巴蜀。永宁元年(年)李特起义后,他任镇东将军,领义军东营,与益州刺史罗尚相持。次年,攻入成都小城,向特建议取坞堡主子弟为质,集中兵力严密戒备,未为特接受,致使义军遭到袭击。特死,他继统余众,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义军败而复振,不久病死。







































只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