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家训

嘉宾:徐洪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学社社长。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美国Fulbright学者、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曾师承朱维铮先生治经学,师承潘富恩先生治宋明理学。

一、“家训”名称由来

家训从历史上来看,它的名称很多,有“家教、家规、家法、家风、家戒”等等,家训只是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基本上它们的内涵是相通的。那么为什么现在都在叫“家训”,这个源流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我想大概是从《颜氏家训》这里来的。历史上一些学者对此也进行了考证:

“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

——袁衷《庭帷杂录》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

以”家训“命名大概是以《颜氏家训》为祖的。颜氏的后代不断翻印、刊印老祖宗的书,在社会上传播非常广泛。古代刊印祖先的书籍、文献这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家训这个名字并不是特定的严格规定的一种体例,基本上内容和其他名称是差不多的。家书实际上在很多时候也有家训的意味,比方说很著名的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短短的一段文字,成为历史上家训的名篇。其实历史上很多家训都不长,几十个字、几百个字,但是其中传递的道理非常重要。

二、释“家训”

家训是什么意思?家训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对这个词的含义有所了解。古代人是如何理解“训”的?

jiā

xùn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如五品不训、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训以岀内五言是也。从言、川声。”训从古汉语来看,大致有这样五个比较重要的义项:⊙“教诲”;⊙“法则”;⊙“训练”;⊙“注释”;⊙“顺从”。在现代汉语中,这些意思都还保留着,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含义正在慢慢消退。现代人听到“家训”,会认为这个词带有一种“训斥”、“训话”的意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今义“训”有训斥、训话等意思,但这不是贬义,而是指上对下、从上而下的讲话。例如家长对子女讲话、领导对员工的讲话等。在古代这叫敬言。综合上面所讲,我们可以对“家训”一词进行如下定义:家训:由祖上所立并传下来的家族的规矩,家族成员理论上都应该遵守这些规矩,以这些规矩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家训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一定要让家族的成员遵守它呢?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序致第一》中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说明。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第一》

翻译:同样的话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颜之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时候不如家庭教育重要。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家长为主。家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家训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三、历史沿革

人类自有家庭以来就有家教,那些太古老的事情我们无法考证,它在历史的链条中已经断裂了。我们追溯历史,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家教的传统就已经开始流传起来了。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孟母教子”。汉代有一本书《烈女传》记载了个古人认为最杰出优秀的女性,第一个女性就是孟母,给她的封号是“天下母仪典范”。《韩诗外传》中记有:“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东邻杀豚”等事迹。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春秋战国时期,读书人的身份都非常独特,是处士。先秦诸子基本都是处士,“处士”一般指贵族出身的庶子,所谓“处士横议”,他们到处游学,一些人“朝为布艺,夕为卿相”,但还没形成家族制度。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行太学教育制度,“五经取士”确立以文官为重心的政治体制,读书人开始与政治联姻。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士族望族,到东晋达到鼎盛。如汝南袁氏、温县司马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钟氏、鲁国孔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扶风马氏、丰县张氏、琅琊诸葛氏、谯县夏侯氏、吴县陆氏、吴中四姓(顾、陆、朱、张)等。这些家族在当时已经可以不依赖皇权而独立存在,他们拥有财富、军队、知识,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到唐代才被摧毁。他们有一套严格的家规、家法。家训跟士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言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

——嵇康《家诫》

自周至清,光是帝王之家的家训就有十余种。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清太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寻常百姓,都用家训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教育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家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会精英。

例如吴越王钱镠之后,20世纪中光是无锡钱家出的名人就有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永健等,一门出了十几个院士。此外还有嘉定钱氏、嘉兴钱氏、余杭钱氏、常州钱氏等,如水利部长钱正英、外交部长钱其琛等都是钱家名人。古代仕宦涉世颇深,深知个人之功名和家庭之兴盛得来实在不易,怕子孙后代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招致倾覆之灾,因而对于家庭教育问题一般都看得很重。一些有识之士的家训,更是留下了许多情深意切的训导之言,内容多是要求子孙后代刻苦学习、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孝顺父母和友爱兄长、谨慎处世、善养身心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朱柏庐《朱子家训·整家》

最后,我们引用王阳明和朱熹的两句诗来作为本次讲坛的结语。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咏良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本期沙龙视频

长按识别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