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彭洋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3/9222455.html 栾城,因是春秋时晋国大夫、中军主帅栾书的食邑而得名。从汉末到唐初,这里居住着一个大家族——赵郡苏氏。到了唐初,苏氏家族出了一位名人,就是文学家、宰相苏味道。 栾城自称三苏祖籍(三苏故里),说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祖籍,实际位置在城西北的南赵村和苏邱村。 苏邱村,以前叫苏丘村。苏丘就是苏家坟的意思,因是苏味道衣冠冢在此于此,顾名“苏丘”,后因获鹿县(今鹿泉区)简良崔氏家族守冢,才形成的村落。至今苏邱村仍然以崔姓为大姓。清朝雍正年间,为避讳孔丘(孔子)之名,改名苏邱村。 南赵村,紧邻苏邱村,则是苏味道家族所在。 而苏味道的祖上是东汉并州刺史苏章。苏章是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曾任冀州刺史,因此在冀州安家。其后代苏则搬家至赵州就形成了赵州苏氏。 神龙政变时,由于苏味道阿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被贬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任长史,后来又迁益州长史(成都),在上任的途上病死了。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苏份落户在眉州娶妻生子,从此以后,眉州(眉山)才有了苏姓,过了差不多快年,到了宋朝,隔了有九代,苏份的后代才出了苏洵,苏洵有两个儿子叫苏轼和苏辙。 眉山苏氏宗祠的门联是清代名臣张鹏翮所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说的就是苏轼父子和苏味道,而这也是三苏与栾城的关系。 苏味道的文章水平很高,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等人被称为初唐文章四友,他又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为官时的弊端。 首先,虽然苏味道在武则天时期出任宰相期间,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的记录,但他身为人臣,不能直言敢谏,反而溜须拍马,不去勇于任事,反而事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据史书记载,有年三月,本该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却下起了鹅毛大雪。苏味道则对武则天说,这是因为武则天执政的好,才有此吉兆。有个大臣看不惯他献媚,讽刺说,难道此时打个雷,也能被称为祥瑞吗? 由于苏味道一直明哲保身,所以他做宰相时并无过多的建树,《后唐书》就批评他“前后居相数载,竞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意思是说:苏味道在宰相的位子上尸位素餐,只是当个老好人混日子而已。 眉州苏氏,上有唐朝宰相苏味道,下有北宋三苏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才人辈出的书香世家,但自苏味道之子苏份一直到宋初苏序(苏序是苏洵的父亲),虽然代代识书认字,却一直没有当官的人,也没有文学家,甚至连大地主都没出过,只是家有薄田,不用为生计操劳而已。 就是到了苏洵,他自小也并非勤奋读书的人,而是整天游山玩水,游手好闲,用苏洵自己的话说就是,“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后来,才在哥哥苏涣的启示与教导下发奋图强。自此,苏氏家族的文脉才又兴起。 尽管苏轼的从政之德与苏味道截然不同,但包括苏轼父亲在内的“三苏”都没忘祖籍,自认是栾城人。苏洵《嘉祐集》的《六经论》《春秋论》《上皇帝书》等几十篇文稿都署名“赵郡苏洵”。赵郡是栾城的上级政区。苏轼的文集、诗词、书帧中,也常用“赵郡苏轼”或“栾城子瞻”“赵郡苏子瞻”,死后的墓志铭上还明确写着“苏自栾城,西宅于眉”。苏辙则出品了一部作品集《栾城集》,自己还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