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时政、扶风文化、扶风乡愁。投稿0 ◎来源丨《扶风作家散文选》,图片来源于扶风在线(fufengzaixian_)。 我是扶风人 李军宏,男,生于年,陕西扶风县召公人。年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现供职于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爱好文学,更热爱家乡。曾在《陕西工人报》《宝鸡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篇,在多次省市征文大赛中获奖。 常言说得好:“人心是个偏偏子,树根是个弯弯子。”在我眼里,我的家乡扶风是最美丽的。无论身处何地,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时,我都会骄傲地回答:“我是扶风人。” 时光荏苒,屈指一算,我离开家乡已整整二十三年了。二十三年过去了,我依然说的是一口地道的扶风话,依然爱吃的是扶风美食,就连电脑收藏夹里的第一个网址也是“扶风百姓网”。二十三年过去了,但我依然是扶风的口味,依然觉得扶风的臊子面最好吃,扶风的搅团最劲道,扶风的猪头肉拌面皮最解馋,扶风的羊肉泡最清香,扶风的豆花脑最正宗,扶风的鹿羔馍最酥甜,扶风的人最厚道。 一个人可以选择很多,但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家乡。 记得在渭南上大学那会,东府的学生笑话我们宝鸡人说话太土气(尤其是岐山、凤翔口音),但我却用正宗的扶风话,为我们扶风人赢得了一席之地,至今想起来还引以为豪呢! 年,我去山东出差。一上火车,同事就提醒我出门尽量要说普通话,要不人家笑话咱土。我笑着说:“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人家毛泽东一辈子都说的是湖南话,谁说人家土了,再说了我的扶风话字正腔圆,听不懂那是他们的事,而说不说那是我的事。”结果,一路上没有一个听不懂我说话的人,我反而觉得满车厢只有我的扶风话最好听。 扶风这块地方不但出文人,也出官员。中国散文协会副会长、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是扶风太白人;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是扶风南阳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袁银波是扶风城关人;以民国十八年关中大饥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绝秦书》的作者张浩文是扶风绛帐人。要说官员,那省上、市上、部队上、甚至国务院各部委多了去了,如:原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原陕西省委副书记牟林生、原陕西省副省长罗振江等等。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法门寺的钟声浑厚悠远,回荡了千年,佛指舍利更令世人瞩目;太白乡浪店村西宝公路南侧有一个圆形大土堆,它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因编著《汉书》为史家仰慕的班固先生的墓冢;前秦痴情才女苏惠的《璇玑图》纵横反复、皆成诗章,才华横溢、千古一绝;东汉大儒马融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留下“传薪草”的旷世传奇和千年佳话;马援疆场上大呼一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彰显了扶风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硬汉形象。 年代久远的扶风老城,传承了华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静静流淌了千百年的七星河,如一双清灵的眼睛,让扶风县老城鲜活生动,钟灵毓秀。文艺路上多古玩店、书店、字画店、图文广告店。八一路上多小吃,豆花泡馍、甑糕、扯面、臊子面、小笼包、面皮……浓汁红汤里浓缩的是关中饮食的精华。北街多摊贩,菜蔬水果,按着乡间农人的脚步,四季的更叠,变幻着花色品种,红绿黄紫,都来自乡人种植。 漫步在日新月异扶风新区,街道宽敞、高楼林立、树木郁葱、鸟语花香,顿时让人心旷神怡。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等一座座复古建筑,让扶风新区在现代文明中也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古色古香,看看新区东大门门楣上“扶风”两个流光溢彩的大字,让人自豪,让人骄傲!再放眼看看北面不远处,供俸着举世闻名的佛指舍利的合十金塔,让人在庄严肃穆中又仿佛闻到了一股股大唐的味道。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我的心一点不偏。扶风确实很美很美,不信你来扶风走一走,瞧一瞧,看一看! 我是扶风人 屈军强:字馨香,号八宝楼主人,生于年,陕西扶风午井人。年入伍,现为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和网络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大校军衔。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电影家协会会员、甘肃金石篆刻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军影视专业高职评委、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评委、资深文化艺术报刊主编。著有《时光馈赠》《我的世界》《丝路花雨》《飞花点翠》《屈军强书法作品集》《印谭万象?走西北》《金石铭心?军强印迹》等文学艺术著作21部,8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全国、全军及兰州军区评为文化先进工作者、自学成才标兵、德艺双馨艺术家。 陕西扶风县,是我的家乡。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晴晖连凤岫,绿柳界秦川”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诗经》中,就有颂扬故乡土地肥美、苦菜也甜的诗句。扶风县在历史上名气大震,是周原文化的发祥地,是“青铜器之乡”。扶风二字为官名,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此名始于初唐,至今已一千三百余年历史。上溯历史,女帝神农氏、周人古公亶父等即在此地域活动,秦孝公更于此建县留下了“美阳”之美名。“眼前景物供清趣,踏遍邱泉尚未休”。扶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彭祖古迹、绛帐传薪、举案齐眉、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我的家乡;班昭、班固、马融、马超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在此代代相传。 扶风的历史影响了我,扶风的文化熏陶了我; 扶风的风情感染了我,扶风的哲人教育了我。 扶风多寺,凤泉寺、贤山寺、高望寺、兴龙寺、禅林寺、大佛寺等等,环拱法门寺,形成了特殊的佛教景观群。年秋天,“从地涌出多宝龛,法门寺古刹更是声震世界。如今法门寺宝塔耸立,气顶云天;宝阁巍然,气势雄伟,这里游人不断,僧俗纷至,学者如云,瞻礼朝圣。法门寺宝物一亮相,赵朴初老人即赋《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赞叹珍宝,表达禅思。 扶风城隍庙建筑特色鲜明,牌枋回廊相间,很是大气;班固墓、马援墓、织锦台让人触景生情,敬仰扶风前辈之功绩。“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西周文化历史璀璨,在我们县出土的青铜器丰富多彩,特别是镌刻或铸于古代钟鼎彝器上的古文字----钟鼎文,有文彩,有意境,十分精美,成为金文书法之最,被后人接踵临摹。正如林正义诗云:“西周文化看周原,百件青铜成大观。尊爵觥壶皆瑰宝,金文美奂法书源。” “有情知望乡”。扶风,风调雨顺,人勤地丰。桃花点山红,槐香满村庄。庄稼人喜种麦子,乐栽玉米,兼种豆类,谷子黄色金灿灿,高粱红面情朴朴,夏日田地流金,秋季丰收溢彩。这里人质朴厚诚,形象好假兵马俑,讲话就像唱秦腔,与人闲聊,高喉咙大嗓门,满脸通红似吵架一般,一个个都是倔性子,牛脾气。 扶风风光独好。晋代王赞有诗道:“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描述了人思念自己故乡的心情。扶风八景绚丽多姿:飞凤拱秀,绛帐传薪,贤山晚照,高望晴岚,杏林霞彩,柳店烟飞,景福仙壁,法门晓钟,景、人、史融为一体,仿佛一组新颖的电影蒙太奇镜头,精彩耐看。 说起文化艺术,古往今来,扶风更是好戏接踵:社火游演,十分壮观;劳动歌谣,悦耳动听;皮影说唱,轰动乡里;一个瓦当,就可讲一段故事;一副匾额,就会有一段传说;老人过寿、结婚生子、逢年过节,吃长寿面,贴红对联,写大福字,鸣放鞭炮,敲锣打鼓;品中堂书法,赏窗户剪纸,那民情风俗,那色彩音响,那多样文化才称悠远深邃,此时,我有了“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常看山”的情愫。 许许多多文豪诗人对扶风一往情深,赋诗热情礼赞----“周原朊朊,堇荼如饴”。 ----“半空烟树有人家,一时登临日影斜”。 ----“法门古寺今洞开,遐迩问名好人来”。 ----“路上何人舒望眼,好将淑气对鱼鸢”。 青莲居士,唐大诗人李白性格豪放,诗风飘逸,曾写过《扶风豪士歌》,其中有句很名的诗句:“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写出了扶风人的豪爽与仗义,表达了一种感恩的期冀。我很喜欢这句诗句,起名号为“扶风豪士”,并精心治印一方,勉励自己扶摇直上,做一名豪放大气之士。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古人这句诗表达了自己恋家思乡的念头。如今的扶风,四季如画,八景迭出,县城流光飞彩,乡野春燕翻飞,庄户人勤劳致富,楼多了,路宽了,人心舒坦了,晚上看电视,听秦腔,日子美咋啦。 我为自己是扶风人而自豪。 我为自己是扶风人而骄傲。 写不完的故乡景,颂不尽的故乡人,扶风真美!离家三十余年,日想夜念,由衷赞叹,逢人宣讲,笔文歌咏。作为扶风人,欢悦之情难抑,今特赋小诗,谨献给自己的家乡。 扶风道上 凤泉古城景致美,宝塔雄姿云霄里。 千年舍利奇光放,晨钟回绕万方祺。 故里咏唱 美阳道上芳草新,远爱杏林铭青史。 晴岚高望五彩出,金风西鸣丹心吟。 题法门寺 关中塔庙如原头,法门拜佛人长流。 真身灵骨耀吉瑞,古刹声名震宇宙。 观博物馆 宝阁巍然道古源,舍利佛经显壮观。 金匣琉璃锡杖长,富丽堂皇世罕见。 触景随感 唐帝好佛六拜迎,璇玑图案若兰绣。 手抚跪石双姣难,朝圣瞻礼百事宁。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