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点上方"扶风微传媒"免费订阅 我与天度的渊源 文/吴正茂 说起扶风,世人并不陌生,这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县。当今,人们记忆中大概只有佛教圣地法门寺,或者东汉名儒马融讲学的绛帐,对于扶风的其他,则知之甚少。我从扶风志乘文史中,不光感受到了它凝重的历史,也领略到了周秦文化发源地的真实,班马耿窦的辉煌,才女苏蕙巧织璇玑图,岐王李茂贞数修法门寺,宋巧娇法门寺跪石鸣冤等等。这一切,使我对扶风痴迷,使我对历史发出喜欢的信号。但我对乔山下千年古镇天度的情结,却是源于一段历史的公案,我作为天度王氏宝鸡最大分支的外甥,数赴天度为舅族寻亲问祖的经历,使我永远难以忘怀。 天度的得名大概有二,相传周穆王西游乘鹤经过此,故名天度;至于周天子访贤之说,更属于无稽之谈;再者就是天度俗称“前头”或者“天头”,是以交易乔山山货为主的古集贸市场,故而乔山山里先民称其为“前头镇”,再后来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了“前头”,一直流传至明代。我天度舅家的第十世王纶成为朝廷的山西道检察御史后,从历史典故中查出了“天度”的由来,便改称天度,而“天头”则一直流传至现在。 我家在宝鸡市渭滨区的八鱼镇淡家村,吴王两姓是村里的大姓;舅家同村,是天度王家在宝鸡乃至全国最大的分支。天度王氏,算不上扶风的土著,而是来自苏轼笔下《三槐堂铭》中太原三槐堂王氏的嫡派。北宋末年,天度王氏始祖王曾,自太原任武功县县令,三载满归,因金灭宋,归路被阻,遂居凤翔府扶风县明月山前天度镇。三世子荣、伯珍、伯玉三人,伯玉,伯珍子孙分籍今于今天天度镇永平村,而永平村现在是扶风县,乃至宝鸡市闻名遐迩的果品专业村。四世世安公,为元末人才科进士,官至庆阳府尹,因殉节元朝,为常遇春所杀。其独子王克中,曾官至江苏泰和县尹,因父亲的原因,成为大明朝的通缉犯,他不得不告别原籍的董氏和儿子王思和,背井离乡,隐匿在宝鸡县八鱼里上甘沟,另娶妻室,开枝散叶,子孙繁衍,成为了扶风大宗在外的第一分支。王氏后来也由上甘沟慢慢迁徙至交通便利的淡村堡,成为大族,后世的文人学士,仕宦载入省、郡、县志的不少,像编纂首部《凤翔府志》的明进士、吴桥令王麒就是出自淡家村,有趣的是这位王进士竟然是明代状元康海的好友。而作为主宗的天度王氏,自第八世王政天顺六年(年)开科中举官至山西辽州同知起,这个家族在扶风元、明、清三代皇朝统治的年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王家的科举与人物足令扶风的历史增辉。在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这个家族曾出过4名进士,14名举人,贡生50多名,至于生员、监生则逾千数,用一句“扶风士子如牛毛”亦非言过其实。像明代铁胆御史王纶、保定府通判王衡、真定府通判王龙、定辽卫教授王栋、承天巡抚王玑、浙江参政王秉鉴、清顺治翰林侍读王豫嘉、瓯宁知县王正雅等,都是出自天度王氏的翘楚。 十世王纶,他是整个天度王族的骄傲,明代扶风县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也是史志工作者笔下最为得意的忠臣。他素有“黑面王”、“铁面王”、“扫地王”之称;他敢于与飞扬跋扈、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叫板,他耻于与刘瑾同朝为官,他对于状元康海的附逆行为大为叱责,他的清廉与刚正远近闻名,最终被善良、极具辨别是非能力的扶风人奉若神明,尊为“城隍爷”。历史容不得半点作秀,年出土于扶风县北庵村的《王纶墓志》则见证了他的清白人品;而王豫嘉的后代最后由天度迁徙至今扶风东作村,成为天度王氏在扶风的重要分支。东族的王氏先辈,自从明代嘉靖以来多次参与了纂修《扶风县志》的活动,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人文典章。 与天度王氏的缘起,是我幼时对于史学的爱好。年秋,在凤翔师范读书的我,根据我舅的资料,得知淡家村王氏出自扶风天度。我和天度闫马村的权姓同学一道,乘坐长途车,来到这里,冒昧之余,在访问天度王氏族谱“文革”时的保存者王公禄老人之后,终于找到了旧、新族谱的保存和编纂者王忠蒙老人,他家虽然屋舍一般,但是却窗明几净。最让我惊喜的是,他们家屋顶却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其所书的门额。这源于老人的次子王宁波先生年在法门寺接待赵老,宁波先生服务于法门寺,曾经接待中外政要近百余次。年,江泽民总书记来法门寺,也是他接待的。忠蒙翁粗通笔墨,而且是放映电影长达30年的放映员。一年后,我在西域工作的堂舅王东兴处了解到淡家村王氏族谱核心内容后,知道王公禄、王忠蒙老人与我的外祖父竟然是同辈,这不光是巧合,更重要的是血缘、亲情所关。这次的寻访,因我掌握的资料不准确,我粗粗地观看了天度王氏谱的大概,但是始终没有准确的与该谱对接。遗憾之余,却受到了王忠蒙一家的热情接待。我的东族舅父王宁波先生,一个诚信稳重、30多岁的儒雅君子,他为我端来了美味可口的扶风臊子面,使我吃得流连忘返。他开车带我两上大明寺(天度王家为院主),我不光看到了美轮美奂的寺庙古建,而且目睹了澄观法师舍利塔的宏伟。当晚风雨交加,忠蒙翁亲自来到我休息的斋堂,虽然我熟睡已久,但是大雨飘进斋堂,将我所盖的床铺居然下湿,老人叫醒我为我更换住所,使我感动异常,至今难忘。 当年冬天,我的堂舅从西域寄给我淡家村王氏的族谱稿本,使我详细地了解到两支王氏同宗共源的原委。四次的扶风天度之行,使我与东族外祖忠蒙公一家,关系更为融洽亲密,东族舅族父老对我待若上宾,恩礼有加,至今尤历历在目。最为难得的是,年7月,我师范毕业时,再次赴忠蒙翁家时,不光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款待,忠蒙翁居然将历代视若命根子的王氏世谱副本交给我,让我阅读,允我抄录。直到今日,我仍然与我的东族舅父,陕西省暨宝鸡市佛协副秘书长、扶风县政协常委王宁波先生,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传递着甥舅之间的信息,我的堂舅曾经这样称赞我:“你是大清雍正三年(年)宝鸡与扶风王氏各自修谱后,淡家村王氏后裔访问扶风主宗的第一人,作为外甥是难能可贵的,你是功臣。” 天度王氏的后裔以其博大的胸襟,在年后,接纳了来自远方的族甥,使中断了数百年的扶风、宝鸡东西两支王氏得以再次团聚,我虽然有一点付出,但是作为外甥我是责无旁贷的。没有天度王氏,就不会有宝鸡八鱼王氏,也就没有我的母亲,更不会有我的存在。我从天度王氏博爱、忠厚的传家之道中,感受到了千年名族的温文尔雅,也感受到了扶风的伟大。正如扶风文坛先辈刘启哲《天赐楼随笔》首集《书与我》一文中所写:“什么班马耿窦,樊举人、张举人、王举人、苏若兰的家乡,一个都不要放过.....”虽然老刘说的是他与书的故事,然而这句话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里面的,这个王举人,就是我扶风天度的舅家。 年10月,扶风友人毕林飞筹备编辑《历代诗人咏扶风》一书收集资料时,作为扶风人的外甥,我不光自己写了几首不登大雅之堂的诗词,而且利用闲余时间,将扶风天度王氏的诗词近70首,加以辨识、整理呈给他。当毕林飞提议为我付报酬的时候,我婉言谢绝,我对他说:我是扶风的外甥,能将我舅家的诗词收录其中,也算是我做了件善事。我是个吃肉的佛教居士,但愿这些善举能够为我消罪,我就阿弥陀佛了! 我的身体内流淌着天度王氏前四代祖先的血液,我是扶风人的外戚,我舅家前四世根在扶风。我从书本上了解了扶风的历史,天度王氏作为中华王氏中较为出色、人文传承很优秀的家族,我能成为其千千万万甥孙中普通的一员,感到荣幸。我不光从王氏族谱中看到书香名族的生存轨迹。更看到了其先辈为民请命、心忧社稷苍生的召公杜母之心。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会了做人,读懂了人类生生不息的规律,教益匪浅。我舅门的根在天度,天度的舅族对我的真诚,永远荡漾在我心中,对于天度的情结和源流,我怎一个“情”字了得? 作者简介 吴正茂,字二铭,男,生于年,宝鸡市渭滨区人。大学文化,自由撰稿人。陕西省楹联暨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政协特聘委员、宝鸡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政协渭滨区第八届委员兼文史委员。曾参与编辑《宝鸡文史资料选辑》、《宝鸡历史名人》、《古今胜迹览渭滨》、《宝鸡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志》、《宝鸡市渭滨区一村一册丛书》等书。著有《永清村志》、《旧雨集》、《鱼山集》、《碎金集》、《水洛吴氏分籍陈南虢县宗谱》、《吴玠吴璘年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